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民主与法制时报》4月6日报道了一个贪官故事,主角合肥市瑶海区原区长王广玉因受贿罪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被判刑14年。王广玉为何成了贪官,报道给出的线索是出身农家的王广玉最初是好的,随着职务升迁,思想就发生了变化。跟老板接触多了,心理开始失衡,就开始贪婪,最后被捉。王广玉上了法庭,也少不得一番痛悔:没抵御住金钱的诱惑,愧对党和人民的信任。  相似文献   

2.
<正>从事反腐败新闻报道近20年,贪官是接触最多的报道对象之一,今时今日尤甚。一天突然发现,对这个群体的媒体叙述,随着这些年来方方面面的变化,发生了一些改变。简而言之,就是从贪官不是人,到人是怎么变成贪官的。上世纪90年代,那个时候的反腐案件总量比较少,在为数不多的反腐案件报道中,落马贪官跟我国古代民间戏剧中的贪官形象差不多,属于传统的"单细胞恶人型",套一句当时惯用的话,就是"其人其事,令人发指"。让人痛骂,这些贪官,怎么就那么坏呢!慢慢地,除了这种"简单粗暴"的贪官叙述,反腐报道开始揭落马贪官的"画  相似文献   

3.
从廉官变贪说起□肖璋玉生近来,新闻媒体报道了几则廉官蜕变为贪官的新闻,引起了不少的轰动。有人感叹,有人惋惜,也有人大惑不解。其实,廉官、贪官并不是天生的。从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廉官不一定始终是廉官,贪官也不一定始终是贪官,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是贪...  相似文献   

4.
水风 《廉政瞭望》2014,(23):1-1
从事反腐败新闻报道近20年,贪官是接触最多的报道对象之一,今时今日尤甚。一天突然发现,对这个群体的媒体叙述,随着这些年来方方面面的变化,发生了一些改变。简而言之,就是从贪官不是人.到人是怎么变成贪官的。  相似文献   

5.
郭庆晨 《党课》2010,(11):125-126
近年来,差不多每天都能从媒体上读到有关贪官的报道。贪官的贪腐“事迹”读得多了,就会发现贪官们有三大共同的爱好:藏钱、高档消费、搞女人。 先说藏钱。贪官没有不收礼的。这个“礼”,实际上就是各式各样的钱。贪的都是些不义之财,这种钱是不能公开的,更不能放在明面上招摇。  相似文献   

6.
某报在报道财政部金融司司长徐放鸣“因涉嫌受贿被刑拘”时,用的题目是《低薪“憋”出财政贪官》。为了印证徐是“憋”出来的贪官,报道援引了财政部财政科人的话:像徐放鸣这样级别的官员,月薪不过三四千元,“这确实是个‘清水衙门’!”言外之意,徐受贿是因为工资太低,若是高薪,徐不受“憋”,不至于拿别人的钱。  相似文献   

7.
金言 《廉政瞭望》2008,(5):53-53
近年来,贪官落马之后大多“喜欢”写忏悔书,十之八九都要将犯罪的首要根源归咎于“放松了学习”,说什么“平时不读书不看报、放松了世界观改造”等等。但笔者将近几年来有关这些贪官腐化堕落的报道找来进行对照,发现贪官并非不爱学习,不过他们的“学习”内容与常人不太一样。  相似文献   

8.
上回说到个别贪官在罪行败露后大玩黑色幽默,耍太极推手,为自己做并不高明的辩护。也有一些平日里蛮横跋扈的贪官,在锒铛入狱后,卑微自贬,痛哭流涕,意欲以一时的忏悔表演获得谅解和同情。殊不知,贪官一忏悔,群众就发笑。据1月7日《广州日报》报道,  相似文献   

9.
厦门远华走私案是全国人民关注的腐败大案。本刊于2000年第12期以《厦门特大走私案贪官录》为题,对此案作了初步报道。为了使广大党员干部更好地受到警示教育,现对厦门远华特大走私案进行连续报道。  相似文献   

10.
王巧捧 《廉政瞭望》2013,(24):20-22
大多贪官落马前,负评缠身,被调查的传闻也在私下流传,如本刊今年第22期封面报道《贪官“出事”前》所总结,这些贪官出事前会有一些兆头。但从郭有明事件的调查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坊间不少人对郭有明落马感到“意外”。  相似文献   

11.
“当我看到存折上的数字在不断地往上增加时,心里有说不出的舒服;看到自己的财产和那些家产上千万元的大款越来越接近时,我的内心就会有一种满足感;我爱钱都爱得变态了……”说这话的是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委原副书记、区长王广玉。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廉政风暴揭出了一批贪官,人们在翻阅他们的犯罪记录时,发现了一个带有共性的现象:差不多每一个贪官,都与“美女”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些“美女”或者是贪官们享受的工具,或者是把贪官拉下水的诱饵,或者是与贪官沆瀣一气成为贪官鲸吞国家财产的帮凶。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之为“美色伴贪官”现象。产生“美色伴贪官”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试从社会学的视角做一点透视。从社会背景来看,我国已进入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也是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型期。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和个人财富急剧增加,“利润效应”…  相似文献   

13.
《理论与当代》2012,(6):61-61
据《法制日报》4月17日报道,江苏睢宁有个名叫孙峰的骗子,先后以帮人“调动工作”、“撤销网上追逃令”等为由,骗钱骗色,屡屡得手。这个骗子自编的身份有些特殊——他称自己是一个正在狱中服刑的落马贪官的儿子。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每当他曝出“我爸是贪官”的猛料时,  相似文献   

14.
"当我看到存折上的数字在不断地往上增加时,心里有说不出的舒服;看到自己的财产和那些家产上千万元的大款越来越接近时,我的内心就会有一种满足感;我爱钱都爱得变态了……"说这话的是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委原副书记、区长王广玉。  相似文献   

15.
舒炜 《先锋队》2012,(27):18-23,1
贪官落马,大快人心。每查处一名贪官,人们除了关心贪官贪了多少、如何贪腐外,自然更想知道他会有什么结果。《且看贪官落马后》,不管贪官会咬出谁,如何立功,为何翻供,还有他们服刑中的那些事……但可以断定的是大部分贪官将永远失去纸醉金迷的生活,住进只有小窗小门的牢房,永远,至少是相当一段时间内,无法安睡在家中柔软的床上。  相似文献   

16.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越来越多的贪污贿赂犯罪官员因被处以死缓而暂留一命,以致有人质疑死缓判决成了贪官的"免死牌".在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刑法修正案草案的讨论中,牟新生委员认为贪污贿赂罪以不涉及死刑为好,徐显明委员则认为废除死刑应慎重.于是,引发了一场是否"取消贪官死罪"的激辩.  相似文献   

17.
说长道短     
不少贪官因“拔出萝卜带出泥”而东 窗事发。有人扼腕叹息,甚至破口大骂: 如果不是某某不仗义,乱“咬人”,某某贪 官不会丢了乌纱,更不会身陷囹圄。 到底谁害了贪官,人人心知肚明,不 值得一辩。但颠倒黑白的议论却颇有市 场,其中不乏贪官的亲信、好友,也有与 贪官素昧平生,不带瓜葛的党员、干部, 他们有的凭着庸俗的感情替贪官鸣冤, 有的带着浓浓的江湖习气力贫官叫屈。无论他们出于何种动机,要达到什么目的,其危害都显而易见:一是混淆是非,道德滑坡。给贪官送礼、行贿或者与贪官同流合污,沆瀣一气,已经大错特错。事发后再守口如瓶“坚贞不屈” 那就一错再错,错上加错。指责检举人、揭发者“不仁不义”,既为法纪所不容,也有悖于“明孔诚信”的道德规范。二是纵容贪官,助纣为虐。正确的舆论应该监督、揭发贪官丑行,让贪官无处藏身,使贪官无地自容。可舆论一旦同情贪官,包庇贪  相似文献   

18.
王广玉在与大款老板们的频繁交往中滋生了羡富心理,致使他把职位当成了捞钱的资本,竞至成为一个见钱眼开、贪欲无度的心理变态狂.而这一切,是从他与富豪们比富开始的.也就是说,他的羡富、攀富、追富,是"比"出采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贪官之潜伏定律:之一、潜得越久的贪官越难查。一是贪官有经验了,手段更狡诈;二是事隔多年,很多线索也不好查。倒是一些新手贪官更容易栽,或是新近发生的腐败更容易暴露。因此案件突破,往往从新开始。之二、贪官官职越高潜伏期越长,小官的潜伏期则相应较短。官位越高,腐败手法越高明,背景越强大,查处难度也越大。  相似文献   

20.
金陵客 《唯实》2002,(5):80-81
零零星星读报刊上披露的贪官材料 ,除了增加对贪官的种种认识而外 ,不容易想到别的问题。有时候把几个或者几十个贪官的报道一起看 ,加以比较和分析 ,就会看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来。我想得最多的问题之一 ,就是用人问题。看一些贪官“边贪边升、边升边贪” ,人们不能不问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比如说吧 ,厦门特大走私案牵出了一位高官———公安部原副部长李纪周 ,本来也在人们的预料之中。平心而论 ,没有相当级别的高官做后台 ,那些走私犯罪集团恐怕连一步也走不起来。后来读到新华社的电讯 ,许多人对公安部这位原副部长收受走私犯罪分子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