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谐视野下高水平大学文化建设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作为文化的殿堂、思想的摇篮和科学的圣地,传承文化、培养人才、引领社会发展是其重要的使命。文化作为高校软实力对于提升高校竞争力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自实施985工程以来,如何加强高校内涵建设,如何构建与高水平大学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形态成为高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阐述了高水平大学文化建设内涵及挑战,提出了高水平大学文化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2.
熊清华 《创造》2004,(12):25-26
科学发展观从宏观层面上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无疑也是对城市发展的新要求.从近些年城市发展的实践来看,城市化推进中坚持科学发展观,有这样一些原则是要认真把握的.一是继续把推进城市化进程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源.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迅猛发展,功能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不断提升.据统计,全国近300个地级以上城市(不包括辖县)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56.8%;财政总收入占全国的79.81%.  相似文献   

3.
金一斌 《今日浙江》2006,(12):52-53
高等学校是人才荟萃、知识集中的地方,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生力军和重要基地。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平安浙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浙江高等教育实现了快速、持续、健康的发展,现已建成6大高教园区,普通高校增加到74所,全日制在校大学生65万余人。面对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利益格局急剧调整、社会矛盾日趋复杂的新形势,如何把思想活跃、多元文化交融的高校建设成为和谐的“高地”,成为和谐社会中的“首善之区”,是一个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新课题。以发展促和谐伴随着高等教育大…  相似文献   

4.
徐魁峰 《前沿》2011,(2):125-128
多民族文化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应有之义,其体现在多民族文化系统目标统一、结构优化、功能完善、适应良好、创新力强和样态丰富等各个方面。当前我国民族文化系统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目标偏颇、结构失衡、功能失调、适应低下、创新不足和样态欠丰等问题。为此,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整合民族文化的发展目标;坚持全面协调的发展观,优化民族文化的系统结构;坚持统筹兼顾的发展观,完善民族文化的功能价值;坚持开放互动的发展观,提高民族文化的适应能力;坚持创新为魂的发展观,提升民族文化的整体实力;坚持特色发展的发展观,繁荣民族文化的样态系统,促进我国多民族文化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城市生态文化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明安 《前沿》2010,(5):125-128
科学发展观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而科学发展观包含着生态文化的深刻内涵。而当前城市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面对这一严峻的全球问题,不仅需要人们在实践上重视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而且更需要从社会意识形态方面,形成一种文化支撑,即加强城市生态文化建设。为此需要从政府决策者宏观层次、企业生产者中观层次以及市民微观层次三方面来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此外还应发挥学校教育在生态文化建设中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6.
赵春光 《公安研究》2009,(3):5-9,34
摘要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价值是同一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科学发展观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思想理论指导,社会主义法治为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提供制度保障,二者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中,统一于促进入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出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必须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确立科学发展观宪法地位;调整立法重点,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法律体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推进国家生态环境行政执法管理体制改革;培育全民法治意识和科学发展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7.
公安工作的基础是群众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要做好群众工作,关键是要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在构建和谐警民关系过程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与时俱进的思想和全面协调的思想;要深化“五项机制”建设,即深化保障机制建设、深化执法规范化机制建设、深化警民互动机制建设、深化城乡社区警务机制建设和深化信访工作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8.
张波  张荣洁 《传承》2014,(6):82-83
高校的廉政文化建设事关高校廉政建设的大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推动廉政文化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翻新,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校园风尚,这是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9.
汪鼎禄 《重庆行政》2007,(3):107-109
一、构建大学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充分总结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实践得出的基本结论。一般而言,和谐,指事物发展处于协调、均衡、有序的状态;和谐社  相似文献   

10.
和谐校园视野下提升高校辅导员素质的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辅导员是沟通学校与学生的桥梁。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严重影响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必须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明确辅导员的定位,建立完善的辅导员选拔和培养体系及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使辅导员步入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秦茂森 《前沿》2014,(11):163-165
高校学生干部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骨干力量。高校学生干部能否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干部是否具备高尚的道德素质。因此,我们必须针对目前高校学生干部道德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求对策,提升高校学生干部的道德素质以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发展观是指导人类社会发展的认识论基础。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观,不同发展观下的发展目标和模式各不相同,对文化建设的态度也明显不同。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观从理论上消除了传统发展观中经济与文化的对立和疏离,还原了文化的价值、功能与意义,使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发展观念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得到更高度、更明确的阐述。新时期,党和政府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新论断、新观点,正是科学发展观在文化建设领域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3.
高校是孕育新思想、新知识、新科技的重要园地,对社会和谐稳定有着重要影响.高校要努力建设和谐校园,即贯彻核心价值体系、创设积极的大学氛围、制定完善的校园制度、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和谐网络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加强和谐网络建设需要建立合理有序的网络身份管理制度、营造健康理性的网络舆论氛围、构建监管有力的网络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5.
和谐网络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加强和谐网络建设需要建立合理有序的网络身份管理制度、营造健康理性的网络舆论氛围、构建监管有力的网络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6.
2006年年底,在北京召开的第15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上,中央进一步明确提出了高校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要求。我们要构建的和谐校园,应该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共进的综合实力的展示;  相似文献   

17.
构建和谐高校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学生成长和成才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基础.和谐校园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建设,应以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为目标,切实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给予辅导员明确的定位,不断加强体制建设,推动辅导员队伍建设向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方磊 《青年论坛》2007,(5):67-68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构建和谐校园,不仅关系到高等院校传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任务的完成,而且关系到整个和谐社会的建设.在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必须准确把握思想道德体系的基本内容,努力探索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新理念、新思路、新途径,为构建和谐校园,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9.
实现社会和谐,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崇高的社会理想."和谐公路"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先行官"以及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重大的战略意义.结合公路发展现状,对"和谐公路"的内容和重要性进行分析探讨,力图把握"和谐公路"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正> 要抓住发展机遇,破解发展难题,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关键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发展观既是人们对发展问题的总的看法,又是解决发展问题的总的方法,是关于发展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体现。一定的发展观受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的发展观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是我们党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