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商业银行借贷作为当今社会中最具代表性和广泛性的借贷形式,普遍地影响着国家对于各类借贷法律问题的研究和规则制定,其中利息问题在各类借贷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民间借贷,非法集资等当下敏感的话题都和利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都和目前法律主要规制的利息形式——商业银行借贷中的利息,广泛地相互影响着.论述商业银行借贷和民间借贷中利息问题的相互关系,以及商业银行借贷中利息法律问题的特点等,初步揭开商业银行借贷中利息的面纱,可为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法律发展,提出一定的完善方向.  相似文献   

2.
民间借贷在我国农村普遍存在,并已成为融资的重要渠道之一,然而,我国还没有关于民闻借贷的专门性法律法规,已有的规定相当混乱。导致由民间借贷引起的纠纷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的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更加剧了这些纠纷的出现,尽快制定一部专门性法律法规来解决由民间借贷引起的纠纷对于促进民间借贷健康有序的发展及社会的稳定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软法视角下农村民间借贷法律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借贷是民间金融的一个部分,随着经济主体与经济活动的日益多元化,已融入社会金融体系中。活跃在农村地区的农村民间借贷却被国家正规金融所排斥与国家法律政策的打压,文章从农村民间借贷现实运行的状况基础上,归纳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结合软法在农村生活中的规范与引导作用,提出促进农村民间借贷规范发展的法律机制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4.
国家富民政策的实施带来了民间资本的迅猛增长,源于资本逐利的天性和国内投资渠道的有限性,民间资本以民间借贷等不同形式活跃在中国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但由于我国民间借贷法律制度的"碎片化"和滞后性,加之稳定性、协调性、严肃性和前瞻性不足等问题,民间借贷市场的发展面临着法律预期、法律获得以及法律适用等方面的障碍。针对我国民间借贷法律制度的现状与问题,应该从法律引导、制度完善以及利率规制等渠道对民间借贷市场发展的法律障碍予以制度回应。  相似文献   

5.
由于立法的空缺和滞后,我国民间借贷案件审理中存在着大量疑难问题有待澄清和解决。在民间借贷相对活跃的江浙沪地区,三地高院陆续出台的关于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审理的指导意见,为司法规范民间借贷行为提供了不错的蓝本,但也带来了一些法律适用上值得探讨商榷的问题。期待立法或司法解释能够在总结上述指导意见经验的基础上予以明确,以便统一司法尺度,并更好地规范民间借贷行为。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民间借贷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之间界限模糊,难以区分。尤其是近年来我国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大幅增加,而其中有不少应属于民间借贷纠纷,为了打击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活动,保护合法的民间借贷,我们需要对二者进行区分。其中,首先应该确定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认定;同时,通过介绍民间借贷的合法性,得出满足条件的民间借贷是受法律保护的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民间借贷市场蓬勃兴起,而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从商法视角来看,民间借贷的商事属性被弱化、民间借贷的商事主体性未彰显、民间资本逐利的商法渠道匮乏、民间借贷的法律监管不健全应是问题的重要成因。因此,设立规范民间借贷的商行为法、保障民间借贷主体的商事主体性、健全商事民间借贷的市场进出机制、完善商事民间借贷的法律监管体系,无疑是商法规制民间借贷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8.
本文选取了富有民间色彩的民间借贷案件为例,论述了将民俗习惯适度运用于司法实践中,将不仅有利于案结事了、化解纠纷,更有利于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针对目前民俗习惯领域理论研究较多,而实证研究缺乏的现状,文章就民俗习惯在民间借贷案件中事实认定的作用以及实际运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信用证交易中出口押汇的法律性质--兼与议付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用证交易中出口商与其所在地银行常因融资问题发生纠纷,而对同样的融资纠纷在理论和实践中会有不同定性或处理意见,这是由于对融资行为法律性质的认识模糊造成的,只有对具体融资做法-出口押汇和议付--的法律性质正确认定,即对出口押汇的借贷和质押关系和议付的单证买卖关系以及当事人在不同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的认识,才能有效避免纠纷和正确处理纠纷.  相似文献   

10.
民间借贷的活跃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必然现象。由于监管机构缺位与法律制度滞后等原因,山东省民间借贷市场乱象横生。必须完善法律制度、规范借贷行为。坚持“疏导与防堵”相结合的立法思想,重点做好:放宽对民间借贷的限制,探索投资合法化的路径;加强民间借贷监管,规范融资交易行为;堵塞法律漏洞,惩治违法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11.
民间借贷合同成立及生效认定情形的繁杂性,民间借贷本金及利息处理结果的迥异性,使实践中民间借贷纠纷处理出现同案不同处理的情况。只有将司法实践与法学理论相结合,在方法上由个别上升到一般,再由一般回归到个别来寻求民间借贷案件审理中的相应对策,以期民间借贷纠纷规范有序解决。  相似文献   

12.
实现民间借贷规范化法律控制的难点在于解决民间借贷的"隐蔽性难题"。从民间借贷的隐蔽性入手,剖析民间借贷隐蔽性的表征、致因以及风险性,有助于消除理论与实践上对民间借贷的不当偏见,对把民间借贷从"灰色泥沼"中拉出,实现民间借贷的公开化、透明化,形成规范化的民间借贷法律监管、控制体系意义重大,亦是实现我国金融行业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13.
一、我国民间借贷法律风险分析。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对民间借贷的法律规定过于分散。而且由于"宜粗不宜细"的立法指导思想、"政出多门"、立法技术欠缺等原因,立法协调性较差,一些法律规范内容相互冲突。对民间借贷的  相似文献   

14.
买卖型担保,法律对这种非典型担保性质和效力的认定并未作出明确规定。《民间借贷规定》第24条确定了该种担保为民间借贷法律关系,然而该条对其法律性质以及合同效力问题也未作出界定。买卖型担保具有代物清偿预约的特征,对于买卖型担保合同而言,其并不违反物权法定原则以及流押条款,应认定为有效。  相似文献   

15.
元明清时期我国民间纠纷解决机制是多元的,并且国家在法律上往往承认这些民间纠纷解决机制的合法性,使它们成为国家纠纷解决机制的组成部分,进而构建起一个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在这当中国家对属于民间层次上的纠纷解决机制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进行了相应的立法规制。这个时期国家对民间纠纷解决机制的规制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对民间纠纷解决机制主体资格的规制;对民间纠纷解决机制能够解决的纠纷范围的规制;对民间纠纷解决机制解决的效力的规制;对民间纠纷解决机制主体法律责任的规制。通过四个方法的法律规制,把民间纠纷解决机制与国家纠纷解决机制融为一体,构建起多元化下的纠纷解决机制体系。  相似文献   

16.
民间借贷在当前存在外延泛化的现象,有丛要对其外延进行重新界定。民间借贷在我国的兴起有其特定的原因和经济背景,对我国经济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我国当前对民间借贷的法律规制存在规范过多、体系繁杂、位阶冲突等情况。对民间借贷法律规制的范式选择,不应采取单独立法的形式,应在现有金融体制下,清理相关法律规范,采取突出重点的规制方法。具体制度设计上可以从民间借贷放贷主体的准入、放贷资金来源、借贷利率管制、借贷地域范围限制等四个方面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17.
民间借贷按照自愿、互利、公平、合法的原则,制订有关的借贷法律。王要依据有:1.《民法通则》第90条规定:“合法的借贷关系受法律保护”。第108条规定:“债务应当清偿,暂  相似文献   

18.
社会资本导致了民间借贷的产生,社会资本的特点决定了民间借贷只能是区域金融。对于民间借贷的规制,应该从社会资本的特点出发,制定和运用法律科学地进行规制。使民间借贷和正规金融相互补充和竞争,优化区域金融生态,才是有效规制民间借贷的可行之途。  相似文献   

19.
民间借贷,指资金供求双方在自愿的基础上随行就市,参照借方的经济实力、资信和信用经营风险等信息,事先协商好借贷利息和偿还期限等条件,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进行借贷。近几年,我国民间借贷活动迅速发展,民间融资市场出现主体多元化、手续规范化和利率高企的动向.并逐渐由半公开向公开化和专业化过渡,成为金融领域中颇具争议的问题之一。本文分析了我国民间借贷市场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及发展趋势.探讨了民间借贷合法化的必要性,并就如何规范民间借贷活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民间借贷纠纷中,一般认为借条具有既证明借贷合意存在又证明出借人已履行款项交付义务的证明作用.在原告持有借条的情况下,若被告不能举证证明自己的还款事实,从表面上看,则法官似乎可以理所当然地支持原告的诉求.然而,现实生活千姿百态,实践中民间借贷纠纷不乏各种错综复杂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准确认定案件事实就必须诉诸法官的自由心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