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也是中国古代追求"无讼"法律价值的思想根源,二者对我国目前诉讼调解的盛行具有重大影响.应当促进和合思想现代转型,将其作为设计诉讼程序的价值取向,克服"无讼"观念,限制诉讼调解,并重构和合思想与诉讼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调解是中国社会一种古老的解纷方式,在古代,调解分为民间调解和官府调解两大类,传统调解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国古代特定的社会基础和文化背景有密切联系。进入二十世纪,传统调解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共产党领导下的边区革命根据地时期和新中国时期分别经历了延续、改造和创造性发展的历史阶段。对我国的调解制度作历时性的考察,对于在社会转型期重新认识和解读调解制度,发挥调解的功能和价值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也是中国古代追求“无讼”法律价值的思想根源,二者对我国目前诉讼调解的盛行具有重大影响。应当促进和合思想现代转型,将其作为设计诉讼程序的价值取向,克服“无讼”观念,限制诉讼调解,并重构和合思想与诉讼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无讼”的思想观念来源于中华传统的儒家思想,无讼存在的基础是熟人社会,无讼的前提是不争,所以它不仅是一种诉讼观念,更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人们对和谐的大同世界的向往与追求。治安调解作为秉承中国调解制度渊源,符合当前社会治安形势的一种办案方式,发挥着行政处罚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构建我国刑事调解制度,应当着力构建诉讼内刑事调解制度,应当正确划定适用刑事调解的案件范围,以刑事诉讼不同阶段为立足点,坚持"两条腿走路",分阶段设置,突出司法审查、司法确认和当事人提请复议、复核功能,发挥检察机关法律监督作用,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6.
自古代至现今,调解在中国一直有着广泛的适用面,西方学者把中国的调解称之为“东方经验”。自然,这种现象同中国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清代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统治者在总结历代调解经验的基础之上,结合其社会结构和自身特征,构建了一个从民间到官方多层次的调解体系,以达到缓和社会矛盾、维持专制统治的目的。除去历史的因素,清代调解制度中那些合理的部分仍然可为今天借鉴。当代中国,调解存在和适用的基础不仅有传统文化和传统习惯的因素,但同时又有新的社会观念。  相似文献   

7.
民事调解制度虽然存在于民事诉讼过程中,但属于非讼程序。私权自治、审判效益和司法文明的要求,促使民事诉讼契约化。民事调解协议本质上是一种诉讼契约,法院承担公证的角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我国民事调解程序:单独设置调解机构和调解主持法官;合理设置调解员选任程序、回避程序和参加庭审程序;采用签字生效制度;合理界定达成调解协议的标准。  相似文献   

8.
浅议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院调解制度的完善和改革是近年来我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热门话题之一,笔者分析了调解制度存在的审调不分、强制调解、当事人反悔三大突出问题,指出调解制度要走出困境必需建立审调分离的制度、界定调解的适用范围和建立诉讼和解制度。  相似文献   

9.
诉讼调解是一种传统的解决纠纷方式,它在彻底解决纠纷、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转型,审判方式的逐渐改革以及人们权利意识的增强,诉讼调解在解决纠纷方面也暴露出了种种弊端,这些弊端已经使调解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异化,基于此有必要对诉讼调解制度进行完善,使其回归其本质——纠纷解决方式.  相似文献   

10.
美国法院建立调解制度的历史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的三个法院启动了建立调解制度的尝试。试验性的法院调解制度仅仅适用于民事案件。凡符合法院调解管辖前提的申诉会被很快送往调解委员会。调解委员会经过非正式的取证,最后作出裁决。如一方或双方当事人不服裁决,则启动正式的司法程序。之前的调解和裁决均归于无效。美国联邦和各州的宪法都载入当事人寻求公正司法救济的权利。若当事方对调解结果没有正式提出任何异议,调解员作出的裁决具有法律拘束力。  相似文献   

11.
法治国家的建设必然要求行政诉讼的建立和完善,这是由法治国家的内在要求所决定的。而要进一步完善我国行政诉讼制度,扩大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构建行政诉讼简易程序和允许行政诉讼和解都是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民事证据法对诉讼效率的追求导致了民事证据法很多方面与刑事证据法迥异,而我国现行的民事证据法未能体现出这一差异性,这是今后证据立法应当予以考虑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国内法学界长期忽视了一个具有基础性意义的问题,即《民事诉讼法》中概念界定的问题。一部完善的《民事诉讼法》,不能没有属于自己的法律概念要素。"概念界定是完善民事诉讼法要素体系的关键",它对于完善民诉法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修改和完善我国《民事诉讼法》时,法国的《新民事诉讼法典》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法治的核心是树立宪法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必须要建立相应的宪法保障制度,宪法诉讼制度是在实践中证明最有效的宪法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中国的宪法保障制度,建立宪法法院制度,赋予公民以司法救济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从而调动广大公民参与宪法实施的保障,是中国当代法制建设最为迫切的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5.
占有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对我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均有重大意义.《民法通则》、《合同法》、《担保法》等现有法律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占有制度,我国正在制订的《物权法》在善意占有等方面做了规定,为我国占有制度的完善起了铺垫作用.但占有制度的发展将涉及法律理念的创新和相关制度的建立,这一工作将是长期的.  相似文献   

16.
董事信托义务的建构,应从立法论角度出发.[1]对董事的信托义务予以司法化的解决,是一项对公司造成损害最小而又最有效的方案.由于法律的不完备性,董事的信托义务也必须予以司法化的解决.为了使董事的信托义务更加顺畅地进入司法领域,赋予股东以衍生诉讼权、明确界定董事的内涵和外延和适当加强法官断案的能动性是其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7.
论生态法治建设的发展与完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在全球范围的日趋严重,生态危机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寻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有效途径已成为各国政府的执政要务。重视法治对生态建设的保护作用,是国外建设生态社会的基本经验,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建设循环经济,实现社会生态化方面都选择了法治的途径,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生态法律保障体系。我国生态建设的复杂性和广泛性更需要法律的调整和保障。生态文明的建设应伴随着法治建设,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即立法、执法、司法以及法律监督活动都要渗透生态的内容,体现生态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论诉讼欺诈之刑法调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诉讼欺诈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以提供虚假陈述并伪造证据或串通证人提供伪证的方法,使裁判机关作出有利于自己的裁判,从而使自己或与自己有关联的人从对方得到财物或财产性利益的行为。我国刑法没有规定诉讼欺诈罪,而诈骗罪、帮助伪造证据罪、妨害清算罪等现行罪名和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妨害民事诉讼惩诫措施等均不能对诉讼欺诈进行完全调整。我国刑法应增立诉讼欺诈罪,以保护裁判机关的正常裁判活动和他人的财物所有权或财产性利益。  相似文献   

19.
行政指导救济的合法性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行政指导的现状出发,结合法学理论知识,对行政指导救济的法理学基础进行了有益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