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校长给我们涉外会讨班出了一道不大不小的难题,在交毕业论文的同时还必须交一份与学科不相干的社会调查报告。十几位同学已先后交了卷,有的选题是“改革开放十五年的是与非”,有的选题是“钱、权、色与法准大?”,也有的选题是“青少年犯罪ABC”,而我竟蜒而走险,选择了“骗”。“马十扁”即为“骗”,字的本身就很滑稽,不论从字形上还是从字义上讲,“马”与‘偏”都与社会上的骗子与骗术无任何关系,我把老爸的藏书翻个底朝上,什么(周公解梦),什么(奇梦新解》,什么(诸葛方连术),什么《字与行三百例)等,与之相关的书籍…  相似文献   

2.
在英国治病     
我和夫人到英国不久,同事就告诉我们,应该到GP去登个记。所谓GP者,是英语General Physician(译为“全科医生”或“家庭医生”)的缩写,作为一个医疗机构,相当于国内的地段医院或社区医院,是英国最基层的诊疗所。  相似文献   

3.
哈马斯     
“哈马斯”(Hamas,Harakat al—muqawama alislamiyya的缩写)即巴勒斯坦激进组织“伊斯兰抵抗运动”,是1945年埃及的“穆斯林兄弟会”(简称“穆兄会”)在巴建立的第一个分支机构,从事社会及文化活动。创始人为谢赫·艾哈迈德·亚辛。1978年,亚辛向以色列军事当局申请把“穆兄会”登记为一个非盈利性的宗教组织——“穆加马”(伊斯兰协会),并公开从事宗教宣传活动。  相似文献   

4.
简析多种方言影响下的新加坡式英语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在历史上受到中国移民、马来文化、印度文化和英国殖民统治的多重影响,新加坡形成了独有的语言,即新加坡式英语(Singlish),也称为新加坡口头英语。这种语言在新加坡民间应用广泛,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它在本质上仍然属于英语,但是其语音、节奏、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受到了中国闽粤方言的深刻影响,体现出中国文化和马来文化的高度融合性,具有鲜明的特点。本文对新加坡式英语的形成和发展进行简述,以期通过语言的研究进一步了解新加坡独特的文化,对中国与新加坡的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法兰西文化历史悠久, 灿烂辉煌。其所表现出的高雅的审美聚合和不凡的文化积淀折射在英语语 言中。英语受法语语言和文化影响的痕迹比比皆是。从学术用语到日常生活用语, 都可以发现带有“法语味”的英 语。很多英语单词和法语单词长得差不多。英语中约有30%的词汇来源于法语。法语文化在英语中渗透之广超 出了我们的想象。对初学法语的人来说, 从英语入手亲近法语文化不失为一个良机。  相似文献   

6.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自去年年底上任以来把修改日本现行宪法作为优先目标之一,不断发表有关修宪的言论和计划,甚至在今年2月访美时也把他的修宪设想告知了奥巴马,随后他又明确提出了分三步走的修宪“日程表”。7月15日,他在接受长崎国际电视台采访时更直接地说:“我们将修改(宪法)第九条,写明其(自卫队)存在和作用。这才是正确的姿态。”看来,安倍修宪的势头已不可逆转。现在人们关注的是美闰对此究竟持什么态度?国内有人说:“美国绝不会允许日本修改由美国制定的这部宪法”。按逻辑推理,这种判断似乎不无道理。但这是一种主观的猜测。事实完全不是这样。  相似文献   

7.
一个时期以来,国内外各界人士对“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简称“亚太经合组织”)议论纷纷。有的称,亚太经合组织只是一个清谈俱乐部,成立多年来,没有取得什么显著成果;有的称,虽然先后制订了“茂物目标”、“釜山路线图”、“河内行动计划”,但都未见落实或实施;有的表示,开了那么多会,列出数以百计的项目,但实际上都没有重点。  相似文献   

8.
有人认为精神生活没有文化生活的级别高,认为凡是非物质性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精神生活,如跳舞、唱歌、打打牌、聊聊天都可以算作精神生活。而文化生活就不同了,它必须具有文化(包括文艺、文娱)性质,至少要做到看看书、读读文艺作品、写一点儿什么(包括写字、画画、写文章)才成。于是认为精神生活上升到文化生活,才算是品位上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传媒,是“传播媒体”的简称。传媒按照传播管道,可以分为纸类(报纸、杂志、图书)、声类(电台广播)、视频(电视、电影)以及网络类(电脑视频)等。通常我们把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称为“平面媒体”。这是由于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是通过单一的视觉、单一的维度来传递信息的,它与电视、互联网等媒体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维度的传递信息不同,而电视、网络等则被称作“立体媒体”。  相似文献   

10.
前天小范围雅聚,听一位友人(研究鲁迅的权威学者)透露:“范跑跑”曾参加当地什么教师读鲁迅著作的小组。还多次给《鲁迅研究》投过稿,但从未被采用过。我非常惊讶,对比他的无耻,他读鲁迅学到了什么?学会效法“中国的脊梁”了吗?学会“回眸时看小於菟”了吗?学会“时时解剖自己”了吗?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This paper deploys the sociolinguistic concepts of indexicality and language ideologies to examine Amakhosi Theatre Productions and Rooftop Promotions’ use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 frames as a performance resistive strategy in the postcolonial Zimbabwean landscape. These concepts offer a framework to critically appraise the political, social,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meanings latent in language/s used in alternative theatre performances, which have the ability to influence and define identities and ideological structures. From this lens, colonial residual hegemony, dominance and cultural subjugation expressed through English and/or Shona are challenged and re-framed through code- switching, translanguaging and language mixing. From an interpretive approach, this paper shows that the creative linguistic methods employed by Amakhosi Theatre Productions and Rooftop Promotions to reject normative and metropolitan power enforced by English purists (Ndebele and Shona in the context of Zimbabwe) over means of communication. In essence, this paper provides deeper insights into syncretic linguistic forms, and culture vis-à-vis colonial residual domination, hegemony and cultural subjugation in postcolonial Zimbabwean alternative theatre.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末期,以西方国家为中心和参照的现代化进程的铺展和中国国家制度的疾速衰竭,使汉语在世界语言的中心地位也发生了颠覆式的位移,逐渐滑落到边缘地位,"汉字文化圈"也呈现出破裂的态势。21世纪,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现代化实践及其重大转型,为汉语的复兴和精神重建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在这种全新的时代语境和历史背景下,将重新"发现汉语"及其"天下精神"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命题,这意味着以西方文化为轴心的单向度的世界文化秩序,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以汉语复兴为切入点,中国文化将成为解构文化帝国主义的重要力量,并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同时,在重新"发现汉语"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在吸收其他语言文化资源的同时,坚持汉语及其文化形态的输出立场,摒弃中西文化之间的二元对立思维模态,建构一种语言的"天下精神",从而使汉语在文化全球化中发出中国的声音。  相似文献   

13.
越南华文教育近年来出现较明显复苏,华文从华人的民族文化载体逐渐发展为越南社会加强与中国经济文化联系、寻求更多发展机遇的有力工具。这些新现象为传承越南华族文化、增进中越交往与合作创造了积极条件。针对当前越南华文教育的资金、师资、教材等问题,中国可在越南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适当加以补充与协助,为中越关系的深化发展增添动力。  相似文献   

14.
谷俊  杨文武 《南亚研究季刊》2011,(1):102-108,114
同属于世界文明古国的中印两国,自古以来就有文化和教育往来的传统。近年来,随着中印两国高层频繁互访,经贸往来关系不断发展,民间交往更加深入。在印度"汉语热"悄然兴起之际,研究印度汉语教学发展状况,探究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进一步加强印度汉语教学的对策建议,为促进中印教育文化交流、增进互信和发展中印两国友好关系,传播中华文明和拓展中国"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移民及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感变化已成为全球感兴趣的课题,并越来越受重视。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群体,二战结束后,中国移民民族认同感变化的现象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人们开始从社会学角度研究此现象。早期研究主要针对半世纪前生活在东南亚地区、在当地被视为少数民族的华族。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目前西方学者很少涉及的越南河内的“华族”。我们认为,和其他东南亚国家不同,中越之间特有的历史、文化以及政治关系对越南华族认同感的改变有着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2000多年前,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就开始了友好往来,由于地缘相近,经贸相通,人员相交,中国文化在古代就传入了东南亚,在东南亚文化不断发展和与外来文化的交融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文化的同时,一些中国文化元素得以深深扎根于东南亚,并得到继承和发扬。本文从语言文学、民俗、服饰、建筑、宗教等方面对东南亚国家文化中所具有的中国文化元素进行梳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黄奇 《东南亚》2009,(2):81-83
由于地缘文化的关系,作为越南民族通用语言的越南语在其发展演进的过程中固然受到了来自中华古文明、古印度文明、东南亚文化等诸多语言、文化因素的影响,但其语言自身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本文从论述越南语中的叠音词现象入手,分析越南语的一些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东亚文化圈立根于魏晋,形成于隋唐,衰落于近代。在20世纪90年代后,又呈现出复兴之势。它是多元文化的结晶,主要包括汉字、儒学、律令和汉传佛教四个要素。汉字作为其他三个要素的传播承载工具,在文化圈形成发展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汉字在文化圈中的地位变迁见证了文化圈从形成发展、衰退削弱到复兴重建的过程。东亚文化圈的复兴重建,有利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为当今中国与日韩等国的合作种植了文化根基,为东北亚区域合作构建了文化平台。  相似文献   

19.
  The essay begins with a discussion of some of the parallel forms of imagining urban space found in colonial French and postcolonial Franco-Vietnamese cultural expression. In both cases cities are perceived as dynamic sites of creative exchange and mutual enrichment between the former imperial center and periphery. We also find similar sentiments of regret and longing for an authentic “indigenous” space uncorrupted by Western intervention. The second part looks comparatively at how contemporary Franco-Algerian and Franco-Vietnamese cultural actors depict urban space in the postcolonial present. Here we see that aside from important socioeconomic differences and the more distant and largely absent memory of the French war in Indochina, military conflicts rooted in the colonial past continue to exert a powerful influence on the imagining of urban space. In the case of Franco-Algerians it is the legacy of the Algerian war that pits Algerian-youth against French authorities in urban periphery. For Franco-Vietnamese the memory of the Vietnam War continues to divide the Vietnamese community internally into pro and anti-Hanoi camps within the center of the French capital.  相似文献   

20.
汉语是泰国的一门重要外语,在泰国经历了自由发展、被限制打压和当前的迅速发展几个不同阶段。本文旨在梳理不同历史时期汉语在泰国语言政策中不同地位的基础上,指出汉语在泰国语言政策中的地位变化与中泰关系的亲疏程度、汉语工具价值的高低、泰国华人国家认同的变化等因素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