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阳县始终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高尚理念,真抓实干,成绩彰显。(一)救灾救济工作成效显著,灾民救助实现五有。春荒期间灾民生活得到妥善安排。在摸清灾民底数的基础上,实行灾民救助卡制度,实施分类救助,及时下拨冬令春荒款35万元,使全县8400人特困群众得到及时救助。今年该县先后遭受低温冷冻、持续干旱和7.29,暴雨洪灾,全县受灾群众总计5.15万户17.06万人。倒塌民房986户2398间,致危民房1143户3428间。面对严峻灾情,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商南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民政工作,书记雷雨、县长陆邦柱亲自抓惠民工程,先后出台了八个政策性文件,特别是在“分类管理和创新社会救助工作制度”方面,工作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犯罪被害人被害后的困难处境已经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重视,犯罪被害人需要救济和帮助。对犯罪被害人的救助不能仅依靠个别机关或个人,需要在国家和全社会公同努力下,对犯罪被害人救助形成完整的体系和机制。本文对犯罪被害人救助的几个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了阐述,并以我国的实际情况为基础,提出建立和完善我国犯罪被害人救助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崔晓旭 《法制与社会》2011,(20):198-198
在流动人口问题越来越突出的今天,流动儿童问题也逐渐被人们提上"议程"。本文将从"流动儿童的生存现状"以及"其社会救助现状"两个角度出发,通过社会救助供需不平的对比,提出了七项解决流动儿童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社会救助体系组织结构是由主管部门、管理体制、运行方式和监督机制等四个方面组成的制度体系.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政府主管、部门协作、民间参与、基层落实”的社会救助体系,但现行的社会救助体系仍存在管理体制未理顺、主管部门不统一、运行方式不共享和监督机制不规范等组织结构方面的缺陷,因此,应从政策、技术、制度、人才方面加以建构.  相似文献   

6.
社会救助的主体是多元化的,在这些主体中,政府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容置疑。本文指出要使我国的社会救助机制更好的发挥其作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要完善社会救助机制中的政府责任,使政府能为社会救助机制的建立、发展壮大提供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7.
社会救助是实现社会稳定的最基本的制度之一。在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救助立法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并应考虑社会救助立法城乡一体化、完善社会救助责任的主体建设、完善社会救助对象和标准的确定、整合社会救助的管理体系等四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刑事被害人救助立法早就列入全国人大立法规划,但许多问题还未解决.根据我国现实情况,国家专门制定一部单行的"刑事被害人救助法"是目前比较理想的选择.救助对象应限于个体被害人的生命和身体健康法益,包括直接被害人和间接被害人、实体被害人和程序被害人.同时,立法应区分实体被害人和程序被害人,分别规定救助的积极条件;分国家不予支付救助金和国家减少支付救助金或不予支付一部分救助金两种情形,分别规定救助的消极条件.救助资金的筹集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模式,但救助标准的制定和救助数额的确定应体现救助的抚慰性、救济性和保障性特征.此外,还要适当借鉴韩国、日本等做法,进一步完善救助程序.  相似文献   

9.
郭印 《检察纵横》2012,(3):48-48
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其他社会主体对于遭受自然灾害、失去劳动能力或者其他低收入公民给予物质帮助或精神救助,以维持其基本生活需求,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各种措施。社会救助对于消除贫困、促进和谐、维护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法案受到了许多国家的重视。美国1935年就颁布了《社会保障法》,以法律的形式把社会救助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0.
民间救助是指人们基于同情心、慈善心和回报社会的责任感,对生活困难者行善施舍,向他们提供资金和实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辅助性社会保障制度的组成部分。我国在民间救助的理论研究和立法中存在很多困境,基于这种认识,本文试图从民间救助的概念、特点、合理性等一般理论入手,深入探讨民间救助的法律空白、准入、监管等困境,并提出了完善的建议,认为我国应当建立一种以国家救助为主、民间救助为辅的社会救助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11.
张超杰 《法制与社会》2011,(25):176-177
《贝弗里奇报告》是社会保障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着作,对此后各国的社会保障的建设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中及其重要的一环,关系到民众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是关乎整个社会稳定的关键。但目前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仍有许多漏洞与缺陷,在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社会救助更显重要,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我国社会救助法(征求意见稿)的研究,借鉴国外社会救助法的相关资料,对我国社会救助法的实施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社会救助的完整实施机制的建立对贯彻法律于生活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社会救助的实施机制还有很多漏洞,比方说,监管机构不分,资金筹集来源不明确,法律责任制度不健全,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社会救助的广泛实施。因此,在社会救助法的立法阶段,应该明确实施制度的建全与完善,从而更好的实施社会救助。  相似文献   

13.
祁毓 《刑警与科技》2007,(4):119-122
我国是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每年造成的灾害损失越来越严重.自然灾害救助是祉会公益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大财政投入构建国家自然灾害救助体系是抗灾救灾工作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及财政投入现状进行分析,探讨财政支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立足财政支出角度提出构建我国自然灾害救助体系的可行性建议,以期更好的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法治与社会》2013,(12):4-7
从2003年8月1日正式实施至今,针对城带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出台的《救助管理方法》,不觉间已是一个十岁少年。或许,对于一个国家,抑或人类的历史长河而言,十年时光的确有点短,就如白驹过隙。但就这部行政法规而言,却是一段值得铭记的不凡岁月。  相似文献   

15.
单士兵 《政府法制》2011,(28):25-25
最近一段时间,彭宇案种下的流毒似乎开始集中发作。先是天津许云鹤案在继续彭宇案的法律遗憾,再就是南通殷红彬案以摄像头证明善行被当成肇恶的悲情。最近,一位88岁老人摔倒无人敢扶窒息身亡,以生命代价宣解一个法治谬误将带来怎样可怕的人性灾难。  相似文献   

16.
郭彦超 《法制与社会》2011,(18):178-178
社会救助是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是解决贫困人口生活问题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社会团结和公平正义的重要切入点。为此,必须准确理解社会救助的概念,并给予合理的法律定位。  相似文献   

17.
关注社会弱势群体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对策是当今社会一个非常现实而紧要的课题。对社会弱势群体实施司法救助既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也是人民法院应尽的职责。然而,社会弱势群体及其问题凸现不断,现行司法救助手段却日渐乏力,特别是随着现代司法理念的广泛认同与传播,围绕对社会弱势群体展开司法救助问题之争论也日见频繁。本文从现代司法之公平理念出发,对社会弱势群体之司法救助有关问题论述之。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征用农民土地的数量不断增加,使得失地农民群体规模不断扩大,由此也凸显了征地单位与失地农民之间的诸多矛盾,因此,构建失地农民的社会救助制度就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就当前失地农民的现状、失地农民社会救助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和不利因素以及失地农民社会救助制度的构建等问题进行探讨,以增强对构建失地农民社会救助制度重要性的认识并为构建这一制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王德志  李猛 《法学论坛》2021,36(2):135-142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央应对疫情领导小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和有关职能部门,及时发布规范性文件以适应社会救助的紧急需要,扩大了医疗救助的范围,加强了社会救助机构的疫情防控措施,通过下放审批权限、简化救助流程等措施,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保障了老年人、未成年人、精神病人、流浪乞讨人员、社会贫困人员等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推动了我国社会救助应急法治的发展。我国应当总结新冠肺炎疫情中社会救助应急法治发展的宝贵经验,在相关法律、法规中对重大传染病疫情下医疗救助问题做出特别规定,完善应急状态下社会救助的应急程序规定,加强社会救助机构的疫情防控规定。  相似文献   

20.
从先秦时期,传统的社会救助制度就已然存在.1993年,吉林省慈善总会在长春设立,慈善事业缓慢发展.虽然慈善在我国的渊源已久,但我国目前尚未有一部系统的、完整的慈善法律形成.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国在关于慈善立法的问题上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以及障碍,导致慈善事业发展速度的缓慢.本文将着重探讨这些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从而对中国慈善法的稳步建立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以及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