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15,(36)
实现全面的城镇化,必须注重路径的选择。本文就我国城镇化的现状做出了分析,并且找出了现阶段我国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城镇化推进参考路径,旨在提高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讨论了推进城镇化进程与社区发展的关系,然后依据四川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多层次的社区发展问题分析,提出了一些适应四川城镇化要求的社区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3.
李腾娟 《学理论》2013,(16):39-41
介绍了中国特色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的内涵,阐述了中国特色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的意义即新型工业化是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动力源泉,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发展能有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分析了中国特色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的现存问题和原因,如: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城镇化发展缓慢与支撑产业不足,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影响了两化的协调发展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措施,如:促进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发展水平相适应、推进产业集聚化发展,强化产业支撑等来推进中国特色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云南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云南城镇化的发展步伐是云南省未来发展战略之一,如何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积极探索推进云南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的发展的路径,更有效的解决好产业基础发展问题,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强化城市的要素集聚和经济带动功能,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这是促进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关键,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加快四川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路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业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支撑力,是四川加快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分析了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有利条件,提出了加快四川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工业化与城镇化是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立足发展基础与新的发展阶段、顺应外部环境变化趋势,我国提出走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道路。两条道路是否协调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质量与效益。构建涵盖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内涵的综合评价体系,引入协调发展度综合评价区域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并以中部六省为例做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中部六省中湖南属于优质协调,安徽为良好协调,湖北为中等协调,山西、河南、江西为勉强协调。只有依据各自不协调的成因采取针对性措施,才能促进各省实现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彭青 《理论探讨》2023,(2):161-168
进入新发展阶段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任务要求和内外部条件发生了诸多变化,仅依靠大城市和城市群难以继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全面提质增效,需要适时对建设方案作出调整,激发县城在城镇体系中承上启下的作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共同富裕目标的提出,县城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但不合理的土地规划、薄弱的产业基础、人口集聚效应不强等问题制约了县城城镇化建设。对此,应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分类引导县城建设方向;以人的发展为核心,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各类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有序流动;以技术进步为动力,提升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9,(12)
从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定位入手,考察了二者的逻辑内涵与实践共性,并详细分析了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二者的战略关系,提出乡村振兴是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源,新型城镇化是乡村振兴的加速器。最后,总结归纳了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二者协同推进的五条路径,即创新体制机制、充分激活"人、地、钱"三要素、产业振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注重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9.
工业整体竞争力弱是四川工业发展的根本问题,在全国各地竞相发展、激烈竞争的大格局中,迫切需要新的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方式,制定实施产业集群战略。本文以实证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阐述了四川省制定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必要性,现实可行性,提出了四川省发展产业集群的总体思路、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的重点与基本途径,保障措施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任何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都必须经历的空间结构变动与产业结构变动的过程。二者就像一对孪生姐妹 ,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的发展 ,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的进步。山西工业化与城市化相对滞后 ,而且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我们应立足现实 ,积极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发展。这既是短时期发展的考虑 ,也是长时期战略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6,(9)
开展对四川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之路的SWOT分析和评价,探求四川省特殊省情下不同地域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切合了四川省发展的实际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明确了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具体分析了四川省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优势(S)、劣势(W)、机会(O)和挑战(T),提出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选择四川省典型区域开展城镇化发展评价,研究特色城镇化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2.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以更大勇气、更高智慧全面推进改革发展,其中对支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及农民进城等更是作出了重要部署。预计在不远的将来,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将迎来新变革。  相似文献   

13.
我国政府提出必须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以期真正发挥其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同时提出城镇化应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同步发展。而马克思对这四个问题都曾分别有过探讨:涉及分析了城市化的城乡分离和城乡对立基础、以及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化的目标趋势;指出城市化的起点和动力是工业革命,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给城市带来诸多弊端,而城市化的发展以及城乡融合是治理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认为科学技术不仅影响着经济发展,也影响着社会和谐与进步、人类的思想与生活;肯定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其对加速城市化有着重要作用。这些观点为我们走"新四化同步"之路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指导和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6,(12)
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战略之一。本文在分析中国城镇化发展面临的困境的基础上,提出破解困境之道就是要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指导下,以人为本,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是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在上一轮城镇化中,随着大城市的急剧扩张,资源要素向大城市集聚,小城镇失去了原有的发展优势,发展进入停滞衰退状态,不能充分发挥其作为县域经济和农村经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要使得新一轮城镇化健康有序地推进,必须注重小城镇的发展。而目前小城镇的发展面临着领导干部思想观念落后、规模经济效应难以形成、规划不科学、产业商业空心化、资金短缺、管理体制不顺畅等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推进小城镇良性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张莹 《求知》2014,(7):56-57
<正>一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发展房地产业的关系1.城镇化为房地产业输送大量需求。伴随着工业化发展、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的自然历史过程,城镇化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扩大了城镇规模,带来大量新的住房需求,未来10年我国住宅需求达20亿平方米。我国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7%,2020年要实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将有近1300万农村人口涌入城镇,而这些居民的住房需求成为房地产发展的原动力。预计  相似文献   

17.
刘丹丹 《学理论》2009,(3):38-40
哈尔滨新兴工业化道路面临的宏观形势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其主要经济增长形式为虚拟经济的膨胀,虚拟经济是以虚拟资本扩张和金融衍生交易为特征的经济。在发达国家,由于忽视对实物产业的投入。长期向外转移生产性产业,一些产业已出现“空心化”,生产效率持续走低,致使本国产出不能满足国内消费,  相似文献   

18.
哈尔滨市是典型的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大,农业资源丰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十分有利。近年来,哈尔滨市按照新型工业化的目标和要求,积极探索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新思路、新模式。积极发挥农业集群优势,发展壮大食品产业,以农业产业化促进新型工业化。  相似文献   

19.
工业化是用机器体系取代手工劳动的经济过程.黑龙江省正处在工业化中期,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意义重大.黑龙江省新型工业化的构架是六大新兴产业、四个支柱产业、四项传统产业和一个国防科工产业.实现黑龙江省新型工业化的宏伟蓝图任务艰巨,必须深化改革,从体制上保证加速实现新型工业化;引导经济结构调整,从结构上促进工业化进程;加快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为工业化进程的有效推进创造有利条件;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强力助推新型工业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正>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也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把为人服务作为城镇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市大工业与大农业并举、大城市与大农村共存的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特征显著,推进城镇化既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