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于1989年7~9月对青海省河卡种羊场狗棘球绦虫的感染率采用槟榔碱检测法进行了调查。结果,在该场的一队、二队和场部共检测狗21条,其中阳性狗17条,感染率80.95%。另从1条狼小肠内收集虫体32452条,经鉴定亦为细粒棘球绦虫,说明细粒棘球绦虫为当地棘球蚴病的主要病原。给药方法 将氢溴酸槟榔碱配成0.66%浓度的水溶液,按3.3mg/kg体重的剂量,以狗钳子固定好狗以后,用注射器给狗灌服药或拌成糌粑或夹在肉馅中让狗自食。粪便收集、虫检、染色、鉴定及注意事项,均按常规法进行。  相似文献   

2.
由于缺乏一种对犬细粒棘球绦虫的有效驱虫药,使包虫病的防治未曾取得应有的进展。一种对未成熟的和成熟的细粒棘球绦虫都能驱杀的药物,并且具有杀灭虫卵的效力,是用于治疗和防治的理想药物。 泛美兽毒感染病研究中心,为了发展防治计划,几年来开展了抗细粒棘球绦虫药物的研究。包虫病是地方流行病。此病在阿根廷、智利、乌拉圭、秘鲁的Sierra和巴西的Rio Grandedosul州;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在这些国家的一些地方开始执行防治计划,决定研究南美洲宿主与寄生虫的关系,研究吡喹酮抗犬的细粒棘球绦虫的效果,以决定它能否被推荐  相似文献   

3.
牧羊犬同时感染细粒棘球绦虫及其蚴病在青海省海北州高寒牧区,牧犬细粒棘球绦虫平均感染率在50.00%左右,羊棘球蚴平均感染率87.07%,牛平均感染率80.58%,人包虫病患病率为2.17%。1991年10月,在棘球蚴流行病学调查中,从剖检的牧羊犬首次...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应用体外培养方法制备细粒棘球绦虫六钩蚴排泄分泌(ES)抗原,将其与弗氏不完全佐剂乳化后免疫绵羊2次,最后一次免疫后2周每只试验绵羊攻击1000枚虫卵,攻击后7个月剖杀试验羊观察肝肺包囊寄生情况。结果表明六钩蚴ES抗原具有很好的免疫原性,诱导的免疫保护力(减囊率)达96.04%;混合抗原为93.39%,囊液抗原为76.21%,囊壁抗原为30.62%。免疫后试验羊的抗体滴度与免疫保护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细粒棘球蚴特异抗原的分离与鉴定1)贾万忠田广孚刘金凤张军程晓红文志强曾繁珠杨建福韩爱萍(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730046)(甘肃省皇城绵羊育种试验场棘球蚴病(包虫病)是重要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呈全球性分布。我国是本病的高发区,流行面积广泛,危...  相似文献   

6.
为了分析评价细粒棘球绦虫重组蛋白EG95(rEG95)在血清抗体检测上的效果,以细粒棘球绦虫EG95重组质粒pGEM-EG95为模板,经PCR扩增后将目的片段亚克隆至pET-28a(+),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T-EG95,在大肠杆菌BL21中表达,SDS-PAGE分离和电洗脱纯化重组表达产物rEG95。建立重组蛋白间接ELISA方法,检测绵羊带绦虫蚴病血清抗体水平。结果表明,表达产物经SDS-PAGE测定分子质量为21ku左右。该蛋白可被棘球蚴病阳性血清特异性识别,表明该表达产物具有反应原性。应用该重组蛋白间接ELISA检测18份脑多头蚴、15份细颈囊尾蚴、20份棘球蚴感染绵羊血清,24份疫苗抗原rEG95免疫羊血清和来自棘球蚴病疫区的179份绵羊血清,其阳性检出率分别是66.67%、80.00%、100%、91.67%和58.2%,而14份健康羊血清反应为阴性,组间差异有一定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EG95蛋白可作为绵羊带绦虫蚴病共同保护性抗原和诊断抗原而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7.
细粒棘球绦虫六钩蚴EG95抗原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RT PCR从激活的细粒棘球绦虫六钩蚴中扩增了EG95 cDNA,并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GEX 4T 1上,转化至大肠埃希氏菌BL21,用IPTG诱导重组菌株表达了融合蛋白质。结果表明,从六钩蚴中克隆到了EG95 cDNA,序列长度为481 bp,包括471 bp的开放阅读框,与新西兰株EG95抗原基因序列完全一致;SDS PAGE电泳结果显示,重组表达质粒产生了约42 ku的目的带,其中EG95蛋白质的分子质量约为15.2 ku,与预期结果一致;Western blotting试验检测表明,融合表达产物可与囊性包虫病人血清发生反应。试验结果提示,EG95 基因高度保守,所表达的EG95蛋白作为抗原疫苗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8.
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可寄生于羊、牛、驼、猪、马及其他野生动物,引起棘球蚴病。该病常使动物生长缓慢,乳、肉、毛产量低劣,受侵内脏废弃,甚至造成死亡。而且棘球蚴还可使人致病。目前防制此病的主要手段是消灭野犬、狼和狐狸等终宿主,给牧羊犬、猎犬、警犬除虫,禁止将有病脏器喂犬,以及重视人的防护等。其中一年四次的除虫措施,是根据犬吞食含有头节的包囊后,在其肠内经2.5~3个月发育成熟,并排出大量虫卵污染环境的认识而提出来的。为了考查细粒棘球绦虫在犬体从发育到成熟的具体期限,我们曾于1964年在甘肃省皇城草原进行了这方面的初步探索。方法是:将新鲜棘球蚴虫包囊喂给当地羊群上14只刚刚断奶的幼犬,并从感染后第30天起,每10天一次粪检试验犬有无细粒棘球绦虫的虫卵。经第30、40、50天3次检查,均未见虫卵排出。原计划拟持续到第90天止。后因故中断,于第58天将试验犬迫杀。结果在肠道中发现数以千百计的虫体,镜检孕节,内含大量成熟虫卵。提示了细粒棘球绦虫在犬体不是经2.5~3个月才发育成熟,而是最晚在第58天即达成熟,并开始向外界环境排出虫卵。  相似文献   

9.
棘球蚴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畜健康的世界性分布的寄生虫病,迄今还未找到一种有特效的治疗药物。但在体外培养系统中,已有许多学者证实吡喹酮、甲苯咪唑、丙硫苯咪唑以及紫堇属植物的提取物对细粒棘球蚴原头蚴(以下简称原头蚴)有杀灭作用。至于莫能菌素(Monensin)对原头蚴的作用,国内还未见报道。本文系报道莫能菌素对体外细粒棘球蚴原头蚴杀灭作用初步观察结果。(一)材料和方法1.原头蚴:从甘肃夏河县获得刚宰杀的绵羊肝、肺棘球蚴包囊,冷藏条件下带回实验室后以无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应用体外培养方法制备细粒棘球绦虫六钩幼排泄分泌(ES)抗原,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首次对六钧蚴ES抗原的反应原性进行了初步分析。以5μg/ml包被反应板分别与已知阳性、阴性血清;人工感染血清,免疫血清,疫区屠宰绵羊血清;肝片吸虫、细颈囊尾蚴以及边虫感染的绵羊血清反应,结果表明六钩蚴ES抗原具有较好的反应原性。SephadexG-200层析对抗原有一定的纯化作用。纯化六钧蚴ES抗原可望用于绵羊棘球蚴病的免疫诊断。  相似文献   

11.
本文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聚焦(IEF)电泳首次对绵羊、牦牛棘球蚴囊液的蛋白质、糖、脂及酯酶同功酶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用考马斯亮蓝R-250染蛋白质分别显示38及36条带;用RAS染糖,分别显示19及22条带;用Nile's蓝染脂,均显示7条带;用坚固蓝染酯酶同功酶,分别显示20及10条带。两者上述几项生化指标的差异是宿主特性不同的一个反映。本项研究为进一步阐明绵羊、牦牛棘球蚴囊液的生化特性积累了资料。  相似文献   

12.
据文献记载,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granulosus)孕节脱落时限大体为34~58天。陈义民(1983)报道,犬感染后58天开始排卵;薛弘樊等(1981)、张雁生等(1987)在感染51天的犬粪中检出虫卵;张亦丽等(1989)对感染犬定期剖检观察,结果第45天的虫体出现成熟虫卵。为确切掌握细粒棘球绦虫虫卵成熟的时间,为棘球蚴病防治中对犬进行无污染性驱虫的间隔期限提供生物学依据,我们进行了本实验。  相似文献   

13.
本文应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首次对细粒棘球绦虫六钩蚴排泄分泌(ES)抗原的多肽组分进行了分析并同时对牦牛源棘球蚴原头节可溶性粗抗原的多肽组分进行了分析。应用10%凝胶,采用垂直板型电泳、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进行SDS-PAGE的结果表明,六钩蚴ES抗原至少由14种多肽组分组成,分子量范围270~17.5KD,其中主要组分6种。原头节可溶性粗抗原至少由25种多肽组分组成,分子量范围230~17KD,其中主要组分13种。本项研究为功能性抗原的进一步分析、分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用感染包虫的绵羊肝包囊中的活原头蚴腹腔接种BALB/C鼠,8个月后取鼠脾细胞与Sp2/O骨髓瘤细胞融合。经IHA筛选,获得14个阳性杂交瘤细胞株,对其中3林进行了克隆和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SC_5与细颈囊尾蚴、脑包虫和肝片吸虫抗原均不发生交叉反应,腹水抗体的IHA效价为1:2048,属IgG_2b亚类:3C_5和6C_4与细颈囊尾蚴和脑包虫有轻度交叉反应,腹水抗体的IHA效价为1:128,均属IgM类。  相似文献   

15.
利用绵羊-犬源细粒棘球绦虫的六钩蚴尾静脉注射感染昆明小鼠10只,每只接种六钩蚴600枚.结果,在接种后62-83 d内小鼠全部死亡,剖检死亡小鼠其荷囊量为2-40个.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家畜棘球蚴病的免疫诊断水平和寻找保护性抗原,我们已建立了若干株抗细粒棘球蚴原头蚴的单克隆抗体细胞株。本文之目的是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及免疫印迹术(Western blot)对上述单抗的抗原识别作用进行观察。  相似文献   

17.
我国牦牛棘球蚴感染率较高,为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于1988年7~10月在青海省黄南州用国产丙硫咪唑对牦牛棘球蚴病进行了治疗试验。 (一)材料和方法 1.试验动物:在青海省泽库县牧区选经间接血凝试验诊断为棘球蚴阳性的成年牦牛27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9头,第1、2组为治疗组,第3组为对照。 2.试验药物、剂量和投药方法:丙硫咪唑片剂,为青海兽医生物药品制造厂1987年产品,批号870524。治疗牛均为口服投药。其剂量分别为:第1组90mg/kg,分3次投药,每次间隔1月;第2组180mg/kg,投药次数与间隔时间同第1组;第3组不服药。各组牦牛合群放牧,观察临床表现,均于初次服药90天后剖检,仔细观察各脏器的包囊  相似文献   

18.
将23只试验犬分成5组,分别于犬皮下植入研制的3种犬用吡喹酮缓释包埋剂后6~8个月,用细粒棘球绦虫的原头蚴进行攻击感染,根据在犬小肠内所获绦虫数及缓释包埋剂释放吡喹酮的多少,判定其对犬的预防保护作用。结果表明,缓释包埋剂3号组植入7个月时攻击感染,组平均绦虫数比对照组低98.46%,植入12个月左右药物才释放完毕;缓释包埋剂1号组植入6个月时攻击感染,组平均绦虫数比对照组低100%,但此剂型药物释放较快,植入2个月时已被吸收64.44%,植入3~4个月时包埋剂已被全部吸收,植入8个月时对攻击感染已无预防保护力。综合评价结果以缓释包埋剂3号组最优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次在绵羊阐明了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排泄分泌(ES)抗原及原头节可溶性粗抗原的免疫原性。应用体外培养技术制备原头节ES抗原,用超声波粉碎法制备原头节可溶性粗抗原。将抗原与等体积弗氏不完全佐剂乳化后经肌肉及皮下分两次免疫绵羊,最后一次免疫后14天攻击感染细粒棘球绦虫虫卵1000枚,攻击感染后7个月剖检试验羊。结果表明,原头节ES抗原在绵羊诱导的免疫保护力(减囊率)达92.07%,原头节可溶性粗抗原为74.89%。本实验还观察了血清抗体应答、T细胞应答与免疫保护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分别用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PSC)、包囊壁(HC)和包囊液(HF)刺激培养在24孔板上的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并用PBS作为对照,用G riess试剂检测不同时间点一氧化氮(NO)的浓度。结果显示,在短时期(48 h)内,PSC刺激巨噬细胞后在第8、24和48小时均产生大量NO,与PBS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显著(P0.05);HC也可刺激巨噬细胞产生NO,与PBS对照组相比,在刺激后第24和48小时也均差异显著(P0.05);HF在刺激后第4、24和48小时均产生少量NO,但与PBS对照组相比均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巨噬细胞可通过不断释放大量NO来抵御原头蚴的侵染,包囊对宿主具有损害作用,同时又能通过降低NO的产生来减弱宿主对原头蚴的杀伤作用,包囊液对巨噬细胞释放NO的作用不显著。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宿主在抵抗寄生虫感染时NO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