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1961年,尤其是在苏共召开二十二大之前的一段时间里,中苏双方经济、科技、技术合作部分恢复。真正执行了八十一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会议期间,中苏两党达成的关于协商一致的原则。对于1960年苏联政府撤销同中国签订的合同及合作项目,1961年苏方决定向一些尚未建成的项目补足设备。2月27日,刘少奇接见苏联大使契尔沃年科,契尔沃年科交来赫鲁晓夫给毛主席的信。信中表示,苏联愿意借给中国100万吨粮食和50万吨蔗  相似文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为发展两国间的货物周转同意签订下列各条:第一条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运往苏联及由苏联运往中华人民共和国之货物将按照双方协议及专门议定书所规定之货单执行之。双方政府将根据上述议定书保证货物之供应。第二条中国贸  相似文献   

3.
辛华 《党建文汇》2006,(7):44-44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南汉宸于1952年4月6日赴莫斯科与苏联方面谈妥了代印人民币的意向。随后,中国人民银行印制局贺晓初和陈邦达等人留在莫斯科与苏方接洽具体技术问题。到1957年最后一批10元券运抵满洲里,整个代印人民币的工作持续了5年。  相似文献   

4.
霞飞 《党史博采》2006,(2):20-26
在莫斯科挨了毛泽东的批 1949年底,毛泽东决定访问苏联,一来是与斯大林见面,二来是争取苏方的援助.随行人员中,毛泽东圈定了陈伯达一个,并且把陈伯达在访苏代表团中的地位排得很靠前:在代表团中,毛泽东之外,第二个人是王稼祥,第三个人就是陈伯达.  相似文献   

5.
肖岱 《党的建设》2009,(1):61-61
我赴苏人员两年无床睡沙发国人对苏联专家援华建设的事情已经耳熟能详,但在查阅外交部解密的档案时发现,其实在1957年到1960年期间,中国也向苏联派遣了很多专家进行技术援助和其他服务。1957年,中苏签署协定,要求双方互派的专家都享有同等待遇。但1964年的一份档案显示,中国赴苏联专家的待遇与苏联专家在华待遇相比,差距很大。苏联专家在中国工作,除每月可获  相似文献   

6.
苏联于1957年10月4日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一消息对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来说当然是天大的喜事。没想到好事连连,聂荣臻率团赴苏联谈判传来佳音:于同年10月15日双方达成协议,苏联答应在火箭和航空等方面援助中国,还许诺向中国提供一个原子弹教学模型和生产原子弹的一些技术资料。虽然这些东西当时已经过时了,但对于一张白纸的中国还是有用的。  相似文献   

7.
散木 《党史博览》2012,(11):4-8
参与援助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新中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是在苏联帮助下开始的,而作为苏联驻华大使,尤金也直接参与其中,并发挥了他应有的作用。1955年1月,苏联帮助中国改建鞍山钢铁公司第二期工程。为了能使工程如期完工,周恩来致信尤金,请苏方将第三炼钢厂、冷轧薄板厂等的施工图按中方提出的期限交付,以保证工程能够按期完成。尤金当即转告国  相似文献   

8.
二五时期,继一五时期的156项工程后,苏联又向中国援助了132个成套设备项目。这些项目,主要是通过中苏两国政府代表团谈判并签署协定确定的。由于受中苏关系恶化等因素的影响,它们的执行情况并不好,完成或基本完成的项目很少,保留下的项目不多,个别项目作了调整,大部分项目被撤销。这些项目因签订于中国大跃进期间,其规模结构明显带有大跃进的痕迹。它们与一五时期苏联援华项目一起,为中国工业化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9.
由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是我国“一五”时期(1953—1957年)工业建设的中心,是奠定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关键一步。它记载着中国人民为实现工业化的创业艰辛,凝结着苏联政府和人民对新中国的真挚友情。回顾当年“156项工程”建设的历程,对于我们不忘历史,认识现实,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艰 辛 的 切 磋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缺乏大规模工业建设的经验。从哪里入手,先上哪些项目,中国需要得到苏联的指导和帮助,向苏联学习。“156项工程’”项目是中苏两国政府经过多次高层接触,反复切磋、协商,逐步确定下来的。  相似文献   

10.
刘伟 《理论文萃》2009,(5):53-58
一、“弄堂会”的开展背景 作为都江堰市的对口援助城市,上海市政府支援了许多个“硬件”项目(建设和修复永久性安置房、学校、医院、基础设施等)和一批“软件”服务项目。上海市民政局于2008年6月25日,即地震发生一个多月后,首先派出了十人组成的全国首支社工队伍,开展为期20天的社工“软件”项目支援。  相似文献   

11.
“大跃进”运动对中国工业建设作用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 在1958—1960年三年“大跃进”及其以后的五年调整时期,我国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建设初具规模。如果说,第一个五年计划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主要是指以苏联援助建设的156项重点建设项目和限额上的694个建设项目全面铺开和部分建成投产的话,那么,第二个阶段的“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建设初具规模”就更加具有实质性的意  相似文献   

12.
陈晋  石建国 《新湘评论》2020,(10):48-52
1952年8月,周恩来率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苏联。他此行的目的,是向苏联政府通报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情况。中国政府此前集中一批顶尖的经济行家,学习讨论了苏联编制五年计划的书籍,搞了一个《五年计划轮廓草案》。结果拿给苏联征求意见时,苏方认为:它不仅不像计划,即使作为指令也不像。  相似文献   

13.
文献档案20世纪50年代中国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技术合作、贸易往来的一组文献(91·4)关于“六五方案”的一组文献(92·4)“六五方案”的出台、实施与调整王秀华(92·38)关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基层的一组文献(93·4)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寇灾损失的一组文献(95·4)朱德在苏共二十大上的讲话(96·4)有关中共八大的一组文献(97·4)关于修改和补充苏联在技术上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和改建工业企业和其他项目的中苏协定的议定书(98·4)关于中苏贸易往来的一组文献(1950-1957)(100·4)回忆录忆新中国第三次大规模成套设备引进和宝钢建设陈锦华(91…  相似文献   

14.
1958年7月22日,毛泽东在同苏联驻华大使尤金谈话时说:“看来,关于海军提出的核潜艇的请求可以撤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将毛泽东的这篇谈话收入《毛泽东文集》第七卷时,为这句话作了这样一条注释:1958年6月28日.中国方面根据苏联军事顾问的意见.向苏联提出为发展中国海军核潜艇提供技术援助的要求。同年7月21日,苏联驻华大使尤金向毛泽东转达了赫鲁晓夫和苏共中央主席团关于苏联同中国建立一支共同核潜艇舰队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胡锦涛同志曾说:"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苏联人民给予中国人民的宝贵支持."随着我国和苏联一批历史档案的解密,苏联对中国的物资援助的史实逐步浮出水面(本文不谈对孙中山和蒋介石国民政府的援助).  相似文献   

16.
1972年5月26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和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签订了《美苏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简称《反导条约》)。它于同年10月3日生效,无限期有效,是美苏限制和削减战略武器会谈的主要成果之一。条约规定,双方均可部署两个反弹道导弹系统,一个保卫首都,一个保卫导弹发射场。除此之外,双方不得部署全国性的反弹道导弹系统或其基地,也不准使非弹道导弹系统得到反弹道导弹的能力。按本条约的规定,苏联保留了莫斯科的发射场,美国保留了阿拉斯加州的发射场。 1974年7月,尼克松和勃列日涅夫又在莫斯科签订《苏美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条约议定书》,规定双方只能在本国首都周围或者在一个洲际导弹发射基地周围,建立一个反导弹系统。 《反导条约》虽然是美苏双方的条约,但是其重要  相似文献   

17.
周燕 《党史博览》2018,(1):25-31
正1957年10月15日,中苏双方共同签订了《关于生产新式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以及在中国建立综合性原子工业的协定》(简称"国防新技术协定")。在导弹、火箭技术项目中,中国方面从苏联引进了4种导弹系统:P-2地地导弹、K-5M空空导弹、C-75地空导弹、C-2岸舰导弹,以及设计制造技术和战斗使用资料。苏联方面同意派遣专家帮助中国选勘和建设导弹综合试验靶场。建设中国第一座导弹综合试验靶场,引进项目涉及陆海空各军种,摊子大,技术复杂。中央军委  相似文献   

18.
知识文库     
我国八个五年计划简介第一个五年计划,1952年一1957年。三年经济恢复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起步。工业平均每年增长18%,农业平均每年增长45/。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年。由于“大跃进”的冲击,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赫鲁晓夫撕毁几百个协议与合同,第二个五年计划没有完成。到1962年,工业总产值退回到1957年的水平,农业下降了43/。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年一1970车。由于发生了“文化大革命”.打乱了计划。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年一1975年。因林彪、“四人帮”的破坏,造成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问题成堆。第五个五年计划,…  相似文献   

19.
三、苏方精心准备的条约及有关文件草案中苏之间签订一个新的条约以代替1945年《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问题,在原则上基本商定了。然而,在签订一个什么样的新条约这个具体问题上,中苏谈判又出现了分歧和争论。当时,中苏谈判双方各自的方针发生了一种戏剧性的变化。此前,苏联坚持条约的形式不能改变,即保留旧的中苏条约,而对实际内容可以进行修改。但在确定废除1945年的条约以后,苏方最初提出的新条约却完全沿袭了旧条约的内容。相反,中国以前同意保留1945年条约的实际内容,而在形式上必须以新条约取而代之。但在确定要签订一个新条…  相似文献   

20.
森奉 《党建文汇》2011,(5):38-38
1961年,中苏关系走向分裂,在苏方的鼓动下.1962年4月下旬,中苏边境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伊塔事件”,6万多新疆居民集体逃亡苏联。本文记述了作者亲历的“伊塔事件”经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