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文化建设是随着社会发展逐步形成的,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各种自然灾害频发,使人类必须深刻反思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因此就产生了对人与自然关系重新认识的生态文化。生态文化建设是人类文化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随着环境破坏日益严重,我国在生态文化建设过程中也给予了高度重视,不过在进行生态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因此要制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化建设方案和途径。  相似文献   

2.
刘永生  祝和芬 《学理论》2010,(26):77-79
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历史上最新的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操作模式。其表象是克服工业文明带来的弊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其内核是以人为本。它吸取了儒家传统文化中的人本思想,以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和谐发展为基础。这样,生态文明建设才落到实处,才能取得应有的成效。  相似文献   

3.
在生态灾难频发的现代社会,生态经济建设能够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避免生态环境的恶化甚至改善生态环境,因此成为新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经济建设具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本体论、价值论和认识论上的坚实的哲学基础。然而,在现有的发展模式下,生态经济建设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生产力发展与生态保护、科技发展与自然资源,以及现行制度和道德文化与生态保护之间矛盾的哲学困境之中。对此,实现经济结构的生态升级与转型、加快生态型能源的开发和应用、完善生态经济发展制度体系的建设、加强生态经济的道德文化建设等均是较为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物质文化层次、制度文化层次与精神文化层次深入分析了我国生态文化发展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对如何构建与发展生态文化,促进它在社会各领域中的生成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与人的科学发展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深入研究的问题。一、生态文明是人的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主要体现为:生态文明是人的需要得以满足之根,人的社会关系发展之基,人的能力发展之源。二、人的科学发展是生态文明的保障。体现在:人作为主体,担责生态文明,科学理念,引领生态文明,丰富知识,支撑生态文明,高尚品格,促进生态文明。三、努力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的科学发展,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深化认识,高度重视;认清形势,直面现实;统筹兼顾,科学应对;推行生态经济,提供物质保障;健全法律体系,强化约束机制;繁荣生态文化,优化人的素质;倡导生态消费,优化生活方式;重视国际合作,共建美好世界。  相似文献   

6.
任重 《学理论》2012,(19):171-172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生态文明则是人类社会的必由之路。生态文明是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立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二者的衔接将由生态文化来完成,文化是通往文明的唯一桥梁。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论断。这些思想在继承弘扬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汲取借鉴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以及反思中西方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其主要内容包含四重视域,即促进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二维和谐的主题视域;普惠民生生态福祉的民本视域;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视域;利用生态制度和生态红线保护环境的路径视域。  相似文献   

8.
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在生态文明时代,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十分必要。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两大关系思想,而且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社会"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念的内在超越,拓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态意蕴与内涵,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和罗尔斯顿生态观具有统一性,主要体现在他们都关注生态问题;肯定自然先在性,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他们的生态观本质差异体现在:马克思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而罗尔斯顿是以培育人的生态伦理实现人对自然德性之爱。通过对两位思想家生态观之比较,启示我们在建设生态文明时,应理解和深化马克思的生态观,吸收和借鉴罗尔斯顿环境伦理思想:注重提升公民伦理素养;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三位一体的统一;坚持自然关爱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统一;在完善制度基础上培育关爱文化。  相似文献   

10.
论连片特困地区文化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枫 《学理论》2014,(8):136-138
我国生态补偿经过多年实践,在自然生态保护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于自然生态补偿密切相关的文化生态补偿,却存在较多的研究空白。自然生态补偿与文化生态补偿相结合,设计文化生态补偿政策,建立相应机制,对于推动我国连片特困地区经济与文化同步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迄今为止,人类共经历了三种不同的环境文化范式:农业文化——人与自然基本和谐的环境范式;工业文化——人与自然基本不和谐的环境范式;生态文化——人与自然新的和谐的环境范式。其中,工业文化环境范式具有极大不可持续性,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生态文化则实现了对工业文化的超越,建立了适应自然的生态文化——环境范式,追求以人为核心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2.
郑喜波 《学理论》2014,(33):25-26
马克思主义思想蕴藏着丰富的生态理论,认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统一的整体,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在发挥主体能动性的同时要尊重自然规律,实现自然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协调统一。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理论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自然观有深切的契合性,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发展道路,树立全民生态意识,并为构建和谐世界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当代先进生产力的系统结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维度分析,信息生产力是当代先进科学技术的集中体现,表征着当代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从生产力发展的价值维度分析,文化生产力在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以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体现着当代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新变化;从生产力发展的生态维度分析,生态生产力体现了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总体趋势,代表了当代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基于此,本文把当代社会先进生产力的系统结构描述为:以"信息生产力"为科技平台和物质基础,以"文化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为重要特征,以"生态生产力"为目标指向和发展趋势的生产力系统。  相似文献   

14.
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不仅是事关国家乃至世界文化生态和谐发展的重大问题,而且也是民族复兴、文化转型乃至社会转型的先决条件。当前不少人对“中华文化”范畴的理解存在片面化、定式化的倾向,以及存在许多对于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等重大认识问题上的误解与偏见,势必影响到了人们对中华文化的完整认知与文化自信心理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提出建设尊重自然的文化、构建新型生态伦理关系,建设绿色发展的文化、坚持生态平等与公平,建设绿色消费的文化、提升公民的生态意识,进而构建当代的生态文化。  相似文献   

16.
从建设性后现代的视野看,马尔库塞"单向度人"理论的思想贡献是巨大的。然而,痴迷于解构特别是其极端的否定性立场,使得马尔库塞在很大程度上站在解构性的或曰否定性的后现代主义阵营一边。他的"单向度人"理论不但片面理解了科技异化与人的本质,缺乏生态维度和非西方文化的维度,而且导致无力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性方案,最终不得不走向悲观主义。建设性后现代主义通过提出具有人文关怀的"厚道科技",走向责任的"深度自由",天人合一的"生态意识",欣赏他者的"多元互补文化",倡导人的全面发展的"审美智慧"而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的"单向度社会"和马尔库塞"单向度人"理论的双重超越。这一超越,不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的认识与批判,而且为我们避免重蹈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覆辙,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以及制定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战略都不乏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唐踔 《党政论坛》2013,(9):24-26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农业文明尤其是工业文明的弊端进行深刻反思和摈弃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当前必须从下述几个方面去着力,以使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5,(1)
鄂伦春族是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从本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出发,时刻注意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生态伦理文化,包括渔猎文化、居住文化、图腾文化、宗教信仰文化等,这些传统的伦理文化为建设现代生态文明提供了宝贵的传统文化精神和生态智慧,鄂伦春族的"适度原则"及可持续发展原则对当今生态文明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大兴安岭地区民俗文化丰富而独特,沉积和浓缩了区域文化的精华,体现了大兴安岭人的生态文化精神,作为旅游的载体吸引着海内外众多的旅游者.当下,大兴安岭地区的生态旅游事业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有必要关注民俗文化作为生态文化的资源的价值与作用,进而将冷文化、夜文化、鄂伦春族民俗文化作为“三位一体”的基点与策略,增加大兴安岭地区生态旅游的区域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容细女 《学理论》2011,(31):229-230
200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分别从个人的道德修养的塑造、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人对社会的态度三个层面展开。本文从微观的文化角度出发,浅析现行初中政治教材凸显了科学人文主义的文化理念、人本主义的价值理念、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理念、合作民主的管理理念、多元文化与和谐共存的文化格局。虽然同时存在一些问题,但瑕不掩瑜,其文化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与新课标要求的"着力从学生成长、发展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要出发"相符,与传统思想品德的文化教育相比有很大的进步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