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全盘西化”文化观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盘西化”文化观的再认识李毅一、思想渊源30年代的所谓“本位文化建设”论,从中西文化冲突的角度来看,是本位文化受到客位文化严重冲击而引起的“重整反应”。有的学者称之为“本土运动”①。二十年代有过一次,30年代是第二次。与中国文化本位论正面对立的,是...  相似文献   

2.
如何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这是一个关系到现代化建设之元价值的根本问题。中西文化之争有两种立场:传统本位论和全盘西化论,二者的对立导致文化相对主义和文化进化主义的对立。只有在文化进步主义这一高视点上,才能克服这种对立,才能理解现代化的真正含义,创立一条真正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3.
论“法律社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社会化”是法社会学的一个基本理论。对该概念的内涵的阐述包括以下几种学说:“活法论”、“社会行为论”、“社会利益论”、“社会连带关系说”以及“法律社会化阶段说”。它们以各自的学说和不同的论证方式阐述了一个共同的观点,法及法的拘束力就是社会生活本身。法律社会化的功能包括实现功能、评价功能、预测功能、教育功能和改革功能。而上述五项功能都围绕着一个主题就是:法律的重心从“个人本位”转移到“社会本位”。“法律社会化”对当代资本主义法律理论和实践具有了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德主刑辅”的德治政治文化 ,其主要特征可概括为高调的政治道德传统 ,自律本位的政治文化 ,家长本位的政治文化。在新的社会转型期 ,这种文化面临着价值取向多元化带来的政治道德困境 ,由利益分化与重组所导致的“自律律不住 ,他律跟不上”的困境 ,以及由中西文化碰撞所引起的家长本位政治文化的困境。要走出困境 ,亟需实现“德主刑辅”政治文化向“德法并重”政治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这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5.
能力本位论──二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韩庆祥一、问题的提出在人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深层,有一种东西在操纵和支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这种东西,在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主要是权本位。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它不仅仅是打破传统的...  相似文献   

6.
“和平崛起”核心思维兼具中、西两种文化要素,既反映中国“和合”文化本原的要求,又深受西方二分法哲学本体论的影响。和谐世界核心思维源于中华传统的“道”本体论和整体主义形象思维方法论。和谐世界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从文化本原上甩脱西方“天人相分”二分法哲学本体论,向传统的“天人合一”整体主义一元本体论回归;反映了中华“惟精惟一”、“尚中和合”和“中庸”思想精神实质正在复兴。中西两种异质文化本原的综合,是世界同一性发展必然要求,也是建立和谐世界的重要思想保证。中西能否在各自文化本原基础上,形成新的共有文化,决定着未来人类建立和谐世界的前途与命运。  相似文献   

7.
杜少臣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20,(1):58-72,M0004,M0005
社会冲突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超越社会制度和社会发展阶段而存在。中国社会情境中的社会冲突内在于中国独特的社会文化底色和社会关系格局,根植于西方文化的社会冲突理论无法理解、诠释和解决中国社会情境中的社会冲突现象。本位论、取向论、均衡论和计谋论是本土社会理论对于本土社会行为和文化心理特征的四种基本判断。自我本位固化的自然秩序、权威取向的文化心理特性、追求均衡的保守主义和利己主义本质,以及重策略、轻原则的"理性"选择习惯,是导致人际冲突发生的四种主要文化症结。这些根源于中国文化深层心理以及社会结构的特征不仅内在地隐含着社会冲突的种子,更是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文明转型过程中的障碍。  相似文献   

8.
论中美人权斗争的文化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冷战结束后 ,中美两国在人权问题上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和斗争 ,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是中美人权斗争的重要因素。美国文化是欧洲传统文化与北美特殊环境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继承的是与美国不同的五千年一脉相承的独立的文化传统。美国社会以个人为本位 ,崇尚个人主义 ;中国社会以集体为本位 ,崇尚集体主义。美国社会以权利为本位 ,强调个人应有的权利 ;中国社会以义务为本位 ,强调个人应尽的义务。美国蔑视权威 ,反对政府对个人的干预 ;中国崇尚权威 ,主张强有力的政府。中美在人权领域的斗争在很多方面是由于文化传统的差异造成的。中国认为 ,尽管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很大 ,但可以互相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美国在与中国的交往中以及在国际活动中 ,却极力推行“文化霸权主义” ,企图将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强加于人 ,中国必然要捍卫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这就决定了中美两国在人权领域斗争的长期性  相似文献   

9.
五四运动后,中国思想界分别就“西化”与“本位文化”、“以农立国”还是“以工立国”和怎样实现现代化展开了多次争论。虽然其中观点各异主张不同,但却从总体上反映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现代化主题,揭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则使这一命题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充分展开,并赋予了它新的时代含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两种富有代表性的传统行政法理论———“行政管理论”与“行政控权论”的成因和实质进行分析 ,并对二者的理论基础进行比较之后 ,得出本文作者所倾向的观点———行政平衡论 ,并对其在我国的存在价值和可行性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1.
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重要精神。然而,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质是集体本位,导致权力本位、人情优先、无讼的理念,现实中成为制约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重要文化因素。开展法制教育、推广法治典型、营造法治环境,是促进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养成法治思维的未来路径。  相似文献   

12.
维特根斯坦的文化观在对文化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产生重大失误,其失误之一就是从浪漫主义的观点出发批评和反对西方文化.浪漫主义反对科学精神和理性主义,并且以德国特殊论和德国优越论自居,因此不仅与现代性相左,而且在思想上与法西斯主义相通.分享了德国浪漫主义传统的维特根斯坦,没有认识到与西方文化精神“格格不入”的德国文化不...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灌输论”引起了理论界极大的兴趣。散见于各类报刊、杂志上的为数不少的文章,从不同的视角、用相异的思维方式探讨了“灌输论”的内涵和作用等重大问题。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对牵连犯处罚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刑法理论界对牵连犯的处断,传统观点持“从一重处断论”,近年来,一些学者力主“数罪并罚论”,然而,无论持哪一种观点的学者,对牵连犯的处断依据均缺乏深入的研究,本丈在分析牵连犯的牵连关系的基础上,对牵连犯的处断依据进行探析,对传统的牵连犯作了类型划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牵连犯的具体处断原则。  相似文献   

15.
"家族本位"观是以家族利益至上的一种思维定式,这种心理反映在文化上就是家族文化,说到底,家族文化 就是"家族本位"观的外在形式之精神凝结。中国家族文化中的"家族本位"观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成为指导中国 人生存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6.
立足于立体理性论,胡国亨对中国传统尚德社会进行了深入的批判,指出尚德社会的异化悲剧,以及其包含的理性成分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胡国亨基于立体理性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概括与批判,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与视角.  相似文献   

17.
从法理学的一般理论而言,权利总是随着社会的整体发展和进步而逐步扩大,公民享有的权利范围和内容也会更加广泛和丰富。‘“权利本位”是法理学界所关注的问题之一。搞清楚这个问题对于我们切实保护公民的权利及其实现具有一定的意义。笔者就此问题作一探讨。一、关于“权利本位”的不同观点对于“权利本位”的认识,可以说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大致可分为以下六种不同的观点。1.所有权保护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将权利本位的法律观与商品经济市场主体密切相联。他们认为,交换者具有独立的人格并且对交换的产品具有完全的所有权是商品交…  相似文献   

18.
一、忽略德育经济功能的原因长期以来,人们把注意力放在德育的政治功能上,强调它的政治作用.在一个历史时期,德育等于政治思想教育,几乎成为人们一致的看法.人们这样去认识它,也这样去理解它、贯彻它.这种观点,有其历史文化、哲学思维方法,以及现实政治原因.第一、历史文化原因,中华民族长达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一种伦理文化,道德文化,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政治文化,作为道德修养的“克已”、“修身”、“修己”只不过是手段、其目的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政治文化道德传统,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对封建政治统治,起着巩固和稳定的重要作用.久而久之,形成了人们认识  相似文献   

19.
法治的发展促进了权利思维的普遍化,用权利话语思考社会现象已经成为社会常态。这可以在“范跑跑”事件中体现出来。“范跑跑”事件存在“权利论”和“道德论”两种观点。但是,从权利的根本属性来看,范美忠的行为既是权利的,但是又不完全是权利的;既是道德的,但又不完全是道德的。权利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是实现社会合作的基本要求。权利的享有并不是绝对的,还应当承担适度的责任一来自道德的、社会的责任要求。  相似文献   

20.
徐珍 《理论前沿》2005,(12):27-28
目前在面临国际国内社会存在的问题与危机时,有两种泾渭分明的观点颇具代表性:一种认为全球化的趋势说明只有西方的文化与强势文明才具有所谓普世化的价值,中国传统的文化应就此抛弃而全盘接受西方,走最极端的“民族虚无主义”;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中国现代化所带来的贫富差距与生态问题只有以倡导“和为贵”的中国儒学思想才能战胜西方以“争”为特征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上述争论并不是今天问题层出时才出现的,而是作为“争”与“和”这两种极端并存于中国近代以来几乎从未停止过的中西文化的论争中。和谐社会的提出,不仅具有强烈的解决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