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就见过他的名字:在农工党中央委员名单上,他是农工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医药卫生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在全国政协委员名单上,他是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教科文卫体专委会委员;在农工党北京市委会参政议政高层协商名单上,他是医药卫生界的专家。一直都想采访他,但是,听人说采访他很难,有很多人要采访他,都被他婉言谢绝了。倒不是因为他架子大,而是因他忙,再就是他为人低调。我的采访没有那么正规,他的回答也很从容。从小崇拜中医,梦想当一名医生说起为什么学中医,于文明陷入了回忆。他说,有两件事使他对中医很崇拜。第一件事是他小时候,母…  相似文献   

2.
2008年3月9日,全国政协文艺组分组讨论中传来了"一声咳嗽"。这声咳嗽成了此次政协大会上一声著名的"咳嗽"。当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孙萍女士在讨论中发言时,一声咳嗽响起,是一名老委员发出的。在场记者解读说,这一声咳嗽意在阻止孙萍继续发言。原来,孙萍委员正因为她的关于"京剧进课堂"的提案如何对待如何实施一事"炮轰"教育部部长:  相似文献   

3.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馆长王平"不应该鼓励农村的孩子去上大学"的观点,在网上引来一片哗然。笔者以为,尽管"不应该鼓励农村的孩子去上大学"之说,语出惊人,招致网友拍砖当在情理之中。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还是应当感谢王平委员的快语直言,因为她的"悲剧论"毕竟击中了某些现实软肋。  相似文献   

4.
侯露 《前进论坛》2008,(4):35-37
来自安徽省的全国政协委员侯露喊出了“两会”上对“中华文化标志城”的第一声反对意见。她感谢政协提供了一个可以畅所欲言的宽松环境。她说:“我是带着老百姓沉甸甸的寄托来的……我们从底层来,底下敲锣打鼓把你送上来,回家以后让我们说什么?”且不论孰是孰非,我们听到了争议,甚至是激烈的争论,毫无保留的争论,这就是好事。当委员们对一个问题有分歧时,能够提出疑义,表明立场,这表现了广泛的政治协商。  相似文献   

5.
王根礼  范险峰 《台声》2005,(3):64-69
我第一次采访石四箴委员是在去年全国人大、 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 2004年3月10日中午,在大会秘书处的安排 下,我赶往石四箴委员下榻的华润宾馆。一路上我 在想:身为全国政协常委、台盟中央常委、上海市 政协副主席、上海市台盟主委的她是否容易接触。 担心是多余的。 当我走进石四箴委员的房间时,她和弟弟一  相似文献   

6.
「哥,我们的刘辅导当上广州华侨补校新校长啦!」内子小凤兴高采烈地叫起来。「是谁说的?」我有点疑惑地发问。「我是在一本旧杂志上偶尔发现的。」接着她就把一本《中国建设》送过来。原来是一九八七年第三期《中国建设》杂志发表的《我不再为孩子的教育烦恼》这篇文章给我带来了这个美好的信息。该文的作者是阿根廷彭宗伯先生。  相似文献   

7.
1 记不起那天怎么就在那一大片楼群中绕到了梅家。只记得开门的一瞬,眼前忽地一亮——屠珍笑呵呵地站在了亮光中。“请进——”声音极脆爽,脸上漾出一股活泼泼的神气,俨然来了老朋友一般。胆怯似乎消去了一半儿,但我依旧有些惴惴不安,不仅因为这个家庭与戏剧大师梅兰芳密切关联,而且全国政协委员梅绍武和北京市政协委员屠珍都是知名的学者和翻译家,我曾担心……“我去给你拿冰激淋。”说活间,不知她走进哪间屋里,客厅里只留下孤零零我一个。  相似文献   

8.
朱永新 《同舟共进》2008,(10):13-14
2003~2007年,我担任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常委。我在全国政协五年的经验,决不像有些人说的:人大举举手,政协拍拍手;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  相似文献   

9.
这时候门被敲响了,我打开门看见夹着公文包的律师。我冲他微笑了一下说:"谢谢你,不过真是抱歉,这里已经不需要你了。"我对巴克利说,现在我可以叫你老何了,因为你是孩子她爸,而我是孩子她妈。他微笑了起来,显然他明白了我话的意思。  相似文献   

10.
去年6年,为落实省政协委员退休年龄的政策界定问题.我受省政协秘书长解玉琦的委托,走访了河北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医生、省政协委员张秀兰。张秀兰委员1942年4月生,九届省政协委员,到2005年4月已满63岁。她说:“今年(2005年)4月,医院突然通知我退休.可我还是河北省抗癌协会的秘书长,院里仍返聘我。因为没有思想准备,我就将我的情况反映给省政协解玉琦秘书长。没想到反映问题才一个多月,医院人事处又找我说,按省人事厅的通知,省政协委员不到届,不退休。我又继续原来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
我所要介绍的谢秋涵,是一位女中豪杰。像新中国许多有才能的女性那样,她在祖国现代化建设中,成绩卓著。当我向她表示敬意的时候,她急忙摆摆手,郑重其事地说:「说真的,我并没有什么……」谢秋涵已是四十岁的人了,中等身材,一双眸子闪着一股灵气,深色的衣服衬得皮肤更加白皙。她走路快,说话快,思维快,做事快。她描述自己的秉性说:「当我骑车拐弯的时候,如果后面来了汽车,我会加快速度从它前边闯过去。」  相似文献   

12.
阳春四月,我们在北京饭店访问了旅美台湾作家陈若曦。陈女士身著绿底白色碎花的连衣裙,脚穿一双平跟褐色的皮鞋,乌黑的短发,清秀素雅,爽朗大方;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充满着活力。她热情地给我们倒茶,坦率真诚地跟我们交谈起来。「我怀念的还是中国人」这是陈若曦女士一九七三年出国以后第二次回来参观访友。她高兴地对我们谈到这次回国的感受,连连说:「变化太大了,太大了!」她感到,最大的变化是人们思想的开放。一九八二年她回来时,就已感到比「文革」时有很大变化,但人们仍心有余悸,不少跟她谈过话的人都特意嘱咐她:「陈女士,我们谈的,你可别写进文章里去啊!」这次回来就不同了,在交谈中人们敢于批评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以至自己的上级。陈女士说:「这次没有人跟我打招呼,有的还在我面前讲某某领导人如何如何。我还跟他们说,你们目无尊长啊!」说着,她爽朗地大笑起来。  相似文献   

13.
得知自己当上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后,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丁传贤教授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感谢农工党的关心。丁院士前年加入农工党,去年的农工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今年又被推荐为跨世纪一届的全国政协委员,“感谢”自然是他由衷发出...  相似文献   

14.
因为独生子女的关系,她从小任性倔强。上初中时,有一次因为考试作弊,妈妈当着上门"告状"老师的面,扬手给了她一耳光,她咬紧牙关不让眼泪掉出来。半夜趁父母熟睡,她留书出走,毫不留恋地说:"你居然当着外人面打我,不顾忌我的尊严,不照顾我的感受,我也不想再看见你。"晨曦中,妈妈推醒了睡在铺满露水的天台上的她。她睁开惺忪的眼睛,  相似文献   

15.
李老师:前些时候,我在报纸上看到全国政协九届四次会议上,有人提出让女人回归家庭,我们认为这一提法反映了社会上男女不平等的性别意识。想请您谈谈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赵欣新 全国政协九届四次会议上,江西省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王贤才作了主张女人回家的发言,顿时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争论的焦点是男女平等体现为法律地位和人格的平等,并不在于工作与否。王委员说"如果女人有可能回归家庭,应当像职业女性受到尊重"。 应该说,王贤才委员建议的动机是积极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妇女的确是太辛苦了,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家庭,照顾丈夫,所以…  相似文献   

16.
覃晓清 《政协天地》2008,(Z1):30-30
成为省政协委员是我多年的愿望,如今终于实现了,这是一份光荣,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三年前,当我筹备福建广电集团少儿频道时,中央电视台青少部老主任就曾经跟我说,做少儿电视是很艰苦的,你得放下自己的面子,到处呼吁,给孩子们争取权益。你不要怕,你是为孩子们!我想我比她幸运,不用像她当年那样奔  相似文献   

17.
资讯     
《人民公安》2012,(4):5-9
声音"你是出于公心,你怕什么呢?我觉得,要么你就全心去做你的生意,你做多大都可以,要么你做公职为民服务,你就要付出公开财产的代价。"——全国政协委员、澳门立法会议员、行政会委员陈明金说。"  相似文献   

18.
女儿的心愿     
从女儿上小学时起,我就害怕到学校开家长会。这倒不是因为自己是聋哑人而感到难为情,而是怕孩子因父母是残疾人受到歧视。在女儿上幼儿园那会儿,有一天和小朋友吵了架,那个小朋友很不友好地说:“你妈妈聋哑。”女儿回家后直流眼泪,问清哭的原因,我的心里也酸酸的。 女儿上了初二,有一天,她气呼呼地说:“妈,总有一天我要让同学们觉得我的妈妈很光彩。”我吃了一惊,问她怎么回事,原来,她班的同  相似文献   

19.
忘记了从什么地方,读到过一支歌的名字,歌名叫做《享受你自己》。我不曾听过这支歌,却执拗地认为,歌子唱的一定是关于女性。“享受”一词让我想起“欣赏”一词,欣赏自己的过程也是享受自己的过程吧。自赏意识原本是不分男女的。我常常感到,懂得欣赏自己,并敢于公开这欣赏的人,实在是可爱的。当你面对情窦初开的少女,这少女坦率地向你宣布“我长得多好看”时,你觉得她是可爱的;当年轻的女同事自信地对你说,因为她的到来,办公室的男人们变得整洁了,你觉得她是可爱的;当一个母亲幸福地告诉你,她的家庭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她时,你觉得她是可爱的。  相似文献   

20.
赴港会二哥     
去年盛夏之初,我和久居台湾的二哥相约在香港会面。在车站上见到他的时候,我们双手紧握在一块儿,都激动得流下了泪水。这泪水饱含着兄弟的真挚情谊,饱含着兄弟之间久别的酸楚。到了公寓大楼,侄女(二哥的二女儿)和她的孩子们早在家里等候我们。我和二哥分手时还没有二侄女,如今她已是年近四十的人了。五时许,侄女婿驾着汽车回来,经二哥介绍,他客气地说:「没能按时接叔叔,请您老原谅。我只能下班去接,到车站没接着,我知道您老已经到家了。」晚饭后,我和二哥住在侄女为我们准备好的房间里休息,二哥急切地问:「这些年你是怎么过来的?」我说:「怎么过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