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农民工,是富于“中国特色”的一个特殊群体。然而长期以来,为中国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农民工,不仅在经济上处于弱势,在权益表达和政治参与方面也缺乏足够的空间。令人振奋的是,近年,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农民工进入权力机关的步伐都在加速。可以预见,农民工的“政治性崛起”,对于中国的民主政治、社会转型都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是直于“中国特色”的一个特殊群体。然而长期以来。为中国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农民工。不仅在经济上处于弱势,在权益表达和政治参与方面也缺乏足够的空间。令人振奋的是,近年来。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农民工代表进入权力机关的步伐都在加速。可以预见。农民工的“政治性崛起”,对于中国的民主政治.社会转型都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是富于“中国特色”的一个特殊群体。然而,长期以来,为中国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农民工,不仅在经济上处于弱势,在权益表达和政治参与方面也缺乏足够的空间。令人振奋的是,近年来,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农民工进入国家权力机关的步伐都在加速。3月16日,全国人大通过有关决定,规定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在农民工比较集中的省、直辖市,应有农民工代表。此前,在上海、浙江、重庆等地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农民工已经步入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可以预见,农民工的“政治崛起”,对于中国的民主政治、社会转型都具有标志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辽宁人大》2007,(11):26-26
2007年全国人大通过的关于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名额和选举问题的决定,首次明确规定了“在农民工比较集中的省、直辖市,应有农民工代表”。这意味着1亿多农民工将在中国的最高权力机关中拥有自己直接的发言人。对此,社会各界反映强烈,称之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相似文献   

5.
郑永年2009年2月11日在《参考消息》载文《中国应当逐步废除农民工制度》。当前,中国对农民工权利保护的大趋势是农民工群体制度化,如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提供制度性的表达利益管道等,农民工俨然已经成为一个政治“界别”或者功能社群。农民工制度化对中国来说绝非好消息,而是长期之痛,中国社会将由城市、农村二元成为城市、农村和农民工三元的社会。这样的三元社会.  相似文献   

6.
全国人大明确规定农民工的全国人大代表名额,这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中国已有1.5亿农民工进城务工。到目前为止。全国人大代表中还没有农民工。“每个利益群体都应有自己的代表,这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可以预见,在明年“两会”期间,农民工代表将是“热点人物”。我们期望听刭他们质朴而铿锵的民主之声、权利之音。  相似文献   

7.
关注     
《政协天地》2010,(7):36-37
“中国制造”路在何方 “中国制造”助力着中国的腾飞,“中国制造”背后,是千百万农民工进入城市,整体社会结构的变动与调整。近来发生在制造业中的一系列事件,凸显原有发展方式的难以为继。美国经济学家认为,对贸易竞争具有决定意义的劳动优势不是工资水平,而是劳动效率。  相似文献   

8.
戴卫东 《人权》2008,(4):42-43
从20世纪80年代末“民工潮”以来,农民工规模越来越大,至今大约在12亿-15亿之间,占中国产业工人总数的60%左右。农民工为城乡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农民工在诸多方面遭受歧视与排斥,工作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工伤事故率高、工资被拖欠等问题,已经引起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公平、正义与共享成为社会发展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9.
吴婷婷 《公民导刊》2007,(10):26-27
中国首个农民工夜校 去年的12月18日,中国首个农民工励志创业培训基地——重庆农民工夜校挂牌成立。当日领导剪彩致辞,媒体长枪短炮恭候的火热场景与如今寂寥冷清的教室形成了鲜明对比。在仅仅存活7个月后,今年6月底,解放碑雨田大厦15楼,“重庆农民工夜校”的大幅宣传画已被“新市民文化教育研习中心渝中讲习所”取而代之。曾经名噪一时的重庆农民工夜校关闭了。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游走在“农民”和“市民”之间,建设了城市,却很少分享成果;生活在城市,户1:2本上却写着“农业”二字。 “农民工”这一在中国早已约定俗成的称谓,要不要取消?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侨联副主席王鹏杰认为,现在市场发生了变化,经济发生了变化,社会也发生了变化,“农民工”作为一个历史称谓也必然会成为历史。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问题不仅关系到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也直接影响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农民工问题,采取了一系列保障和改善农民工权益状况的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农民工问题的解决还不尽如人意。农民工兄弟依然有许多期盼。  相似文献   

12.
涂小雨 《人权》2008,(4):32-34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进城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农民工正式列入了产业工人的队伍。国务院研究室最新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表明,由城乡流动向融入城市转变是我国农民工正在发生三大转变之一。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近七成的农民工对城市生活感觉比较适应,半数以上的农民工希望留在城市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杨燃 《广东民政》2011,(3):29-30
中国社会变迁和转型时期,大量农民必然从农村和农业中逐步分离出来,从而产生所谓的“农民工”现象。我国的“农民工”,绝大部分集中在城镇的民营企业。因此,构建民营企业和谐的劳资关系,切实保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不仅对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对缓和社会矛盾,化解就业难题,实现社会和谐稳定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浮世绘     
《民主与法制》2013,(3):5-5
中国社科院近期发布的《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官民、警民等信任度下降,社会冲突增加,社会信任度已跌破警戒线,总体社会信任降到了“不信任”水平。此外,64%的民众认为现今中国社会“不公平”,其中,农民工普遍感到社会不公平,且受到不公平对待时大多消极逃避。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村劳动力数量众多,自改革开放20多年来,农民工分布在中国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在加工制造业、建筑业、采掘业及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行业中已占从业人员半数以上。农民工问题事关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农民外出务工,为城市创造了财富,为农村增加了收入,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活力,成为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有效形式,同时促进了市场导向.自主择业.竞争就业机制的形成,为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闯出了一条新路。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带回资金.技术和市场经济观念。直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6.
《人大建设》2010,(4):54-55
《世界新闻报》3月9日刊发蒋丰的文章说。1955年-1975年,日本平均每年有72.5万“农民工”进入城市,转入非农产业部门工作。与中国今天的情形类似的是,日本当初的“农民工”也面临着从工资到保险与城市工待遇不平等的问题。日本用20年时间完成了“农民工”的转型。  相似文献   

17.
王胜俊为该书撰写的序言中写道:“本课题组成员满怀对农民工的深厚感情和对农民工研究的极大理论热情,进行了两年多的调研,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收集整理了大量资料,进行了认真结合分析,以积极探索的精神,撰写了《中国农民工问题解读》,有情况有分析有对策,比较全面系统深入地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18.
重庆市去年末启动了农民工“百日维权”行动,恶意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采取欺诈或威胁手段签订劳动合同及不履行劳动合同的用工单位,将面临严厉处罚。看到这一消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问题是一个具有深刻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内涵的重大历史性课题。要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高度来认识和处理农民工问题。重视和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和优化产业布局;把农民工群体作为新一代产业工人来看待;解决基层社会管理主体缺位问题对于农民工问题的解决具有战略地位。要充分认识中国农民工问题的长期性、历史性,搞好制度设计,为农民工或农民自身的发展创造制度环境。任何短期行为或“做秀”对于解决农民工问题无济于事。  相似文献   

20.
张红宇 《求索》2022,(3):124-133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包含多方面的具体内容。从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这一具体内容来看,这一道路的探索源于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这种从“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的土地制度安排推进了低成本的工业化城镇化,产生了巨大的宏观效应。同时,土地制度创新产生了以农民工身份为标志的“第三种群体”,从而使得促进农民增收、调整城乡关系和推进共同富裕也具有“非典型性”。从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视域来看,这种现代化实践既区别于欧美,也不同于日韩发展模式,而是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即第三条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