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秋月 《求实》2016,(2):15-20
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现方式和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点和落脚点。当今世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影响最为直接、最为深刻的就是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一方面,它给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带来种种矛盾和挑战,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信仰也在文化全球化中实现着新的推进。我们要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寻找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对待文化全球化应该持有的正确回应态度,最终形成全球化时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2.
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的解决成为当前高校亟待解决的一项任务,必须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的顺应社会的发展。本文主要基于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结合社会环境,阐述了社会转型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的表现,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巩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对策,以期坚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更好的指导实际教学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3.
信仰具有强大的协调力、凝聚力和激励力,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科学的信仰,具有其他任何信仰都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是我们从事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确立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全面实现及其成果的巩固,要求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作为一项根本任务。理论途径、政治途径和实践途径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确立和稳固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是兼有道德信仰和政治信仰、个体信仰和群体信仰特征的思想体系,具有区别于其他信仰的科学性、崇高性和实践性特点。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辩护与批判、整合与凝聚、激励与动员、引导与稳定的社会功能,对于我们今天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以及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支柱,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正确把握信仰环境的多元性与开放性、信仰客体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信仰主体的先进性与广泛性、信仰路径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等特点,与时俱进地加强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6.
信仰的构成包括信仰主体、信仰客体和信仰方式三大要素。从信仰构成的三要素解读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质、提高信仰教育的实效,并进一步坚定和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体包括共产党员和人民大众,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客体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和"三个自信",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不断追求是我们确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过程,也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树立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影响党的纯洁性,削弱党的战斗力,动摇党的执政地位。信仰缺失现象产生的原因: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影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走入低潮的冲击;思想文化的多元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复杂问题;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运用等。治理党员干部信仰缺失,必须提高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完善党员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强化对信仰问题的监督与管理。  相似文献   

8.
科学的信仰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新时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到青年的个人发展,更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稳定乃至民族复兴的进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程。高校必须加强对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育研究,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落实我国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9.
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要坚持理性实践,在变革理性思维中突破二元思维的局限,关注人本的内在向度,领悟生存的真正含义;在价值取向意义转变中认清价值原点和价值终点,将意义追寻转向为意义赋予;以安身立命的终极寄托领悟终极形上之道,在深度反问人生意义下自觉履行社会道义,通过理性实践思维确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真正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产生在一个以宗教为信仰、排斥主义信仰化的西方文化传统背景下。它之所以能在中国被确立为信仰,与中国以"主义"为信仰的文化传统紧密相关。改革开放以来,弱势群众归属感缺失效应、开放环境下的"再对比"效应、领导干部消极腐败效应,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的深层原因。化解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问题,必须立足信仰形成和巩固的历史条件,在马克思主义本身和共产党人实践两个方面下功夫,创新发展理论,回归日常生活,把信仰教育和干部实践结合起来,把理论正义和制度正义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1.
学界围绕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价值、现状、对策等方面展开了较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新时代深入推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研究,要强化系统研究,厚植研究深度和拓宽研究广度,同时要突破研究方法单一困境,加强比较研究,深挖研究特质。  相似文献   

12.
徐俊 《世纪桥》2008,(8):5-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永无完结的历史性工程。在新的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拓宽审视视野、转化理解视角,对于完整、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内涵,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本质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它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铸就真正体现自己民族特色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3.
徐俊 《世纪桥》2008,(6):5-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永无完结的历史性工程。在新的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拓宽审视视野、转化理解视角,对于完整、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内涵,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本质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战略挂意义,它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铸就真正体现自己民族特色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4.
信仰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具有重要的意义。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理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结合,是当前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关键所在。针对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困惑,文章从环境根源、主客体根源等多方面深入分析了导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的原因,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养成机制进行了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危琦  虞新胜 《求实》2006,3(12):46-50
作为一种信仰,马克思主义与历来的宗教信仰有着本质的区别。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与信仰的统一,是信仰活动和现实生活的统一,是个人和社会的统一。正确认识信仰的本质和内在机制,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从理论认识、信仰教育和行为追求等方面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希望,其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否坚定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信仰主体辩证思维缺乏、市场经济负面影响、西方社会思潮误导、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机制滞后是大学生信仰问题的成因。  相似文献   

17.
孙静 《理论导报》2014,(7):21-23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当前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出现了信仰危机,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为了巩固共产党人共同的精神基础,必须采取措施应对这种思想危机,重新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相似文献   

18.
姚红艳 《理论学刊》2012,(11):116-118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有其自己独立的运行机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的功能的发挥与拓展,直接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目标的实现。网络的出现与发展,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于一种全新的境遇。网络环境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优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优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需要优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组织结构、运行方式和运行环境。  相似文献   

19.
<正>我国信仰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不仅在于它已成为我国目前许多社会问题的症结所在,也不仅在于解决信仰问题似乎还缺乏有效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它始终与我们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休戚相关。信仰问题在今天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既有群体性,又有个体性。就普遍性而言,一方面,它作为个人道德自律及社会、民族凝聚力的内核,其重要性在当代日显突出;另一方面,信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构建科学完备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需以科学理性为遵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沿着历史唯物主义开辟的认识道路,厘清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的结构层次,明晰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构建的整体性、衔接性、开放性、阶级性原则。在具体构建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应确立起内含理想信仰、理论信仰、事业信仰、政党信仰的核心体系框架,实现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以崇高理想激励人心、以先进价值凝聚共识、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文化的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