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闽台两地产业发展各具优势,又有明显的时间落差,因而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致力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福建,应该依托“五缘,”以经贸往来、交通联系、双向旅游、文化交流、农业合作、构建两岸交流等六个方面为载体和平台,加快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上的对接。  相似文献   

2.
国务院最近原则通过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表明发展海西升至战略高度,两岸全方位产业合作成为可能。新形势下福建省应当把握新机遇,面对新挑战,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扎实推进闽台农业产业对接,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迅速崛起,为祖国统一大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1引言 “海峡西岸”被高瞻远瞩地写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决议并列入闰家“十一五”规划,特别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再次提起,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福建的关心和支持。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经济获得高速增长。然而,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开始加剧,地区差异在不断扩大。如何拓展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与发展空间,探寻快速崛起的路径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4.
《福建理论学习》2006,(4):38-43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涵盖周边区域、对应台湾海峡、具有自身特点、自然集聚、独特优势的海峡西岸经济综合体。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有利于完善全国区域经济布局,有利于在加快东部发展中发挥福建后发优势,有利于形成服务中部崛起、西部开发的东南沿海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有利于建设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本世纪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是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实施《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于福建把握中央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春天,海峡西岸。勤劳智慧的福建人民在这里播种理想、耕耘幸福; 地灵物博的八闽大地,春潮荡漾,美丽和谐的画卷正徐徐展开。“放眼八闽花满丛,海峡西岸正春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福建人民的心声,是时代的呼唤, 是福建崛起的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6.
《福建党史月刊》2009,(10):76-76
福建地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两个经济区的连结地带;福建又面对台湾、毗邻港澳,是两岸三地的连接点;尤其是福建与台湾只隔一弯浅浅的海峡,80%的台湾同胞祖籍地在福建。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对台的特殊优势,福建成为台商投资大陆的首选之地。  相似文献   

7.
<正>难忘的2009年刚过去。过去的一年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十分困难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全省上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大决策部署和支持福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意见》,统筹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各项建设事业取得了新的成效。  相似文献   

8.
<正>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明确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定位,赋予海峡西岸经济区重大使命和历史责任。对于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主体  相似文献   

9.
五年发展新成就省第七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福建继往开来、实现新世纪发展良好开局的五年,是坚持科学发展、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阔步前进的五年。五年来,全省各级党组  相似文献   

10.
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与台湾地区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的“五缘”优势。  相似文献   

11.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的提出,把握了福建的区位特点和对台优势,把福建的发展放在区域性、全国性乃至世界范围来审视,放在为祖国统一大业做贡献的角度来思考,从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谋划发展新思路、新空间、新作为。它符合区域发展规律,符合全国发展大局,符合福建实际。  相似文献   

12.
2007年,是我们党的历史上重要的一年。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党史工作也迎来了新的春天。一年来,党史工作紧紧围绕迎接十七大、宣传十七大、贯彻十七大这一主线,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党史工作“三个结合”、“三个服务”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党史工作的指导思想、指导方针和根本任务,认真把握党史工作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中的定位,充分发挥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特殊作用。在党史研究、党史宣传教育、党史资料征集、党史成果转化和后勤保障、队伍建设方面都取得新的成绩,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作出党史工作者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品牌建设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了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务必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建设创新型省份,是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福建实际相结合的具体体现,是福建应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挑战的迫切需要,是福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创新人才工作机制,聚集省外高层次人才资源,激活省内人才,开展了“院士专家八闽行、专家服务团、科技特派员工作”三位一体、互相配套、协同推进的人才资源梯次开发活动,拓宽了海外、省外、台港澳人才人闽服务通道和省内人才互动通道,开发了省外、省内两种人才资源,有效地服务项目带动战略、新农村建设、创新型省份建设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相似文献   

16.
《福建理论学习》2011,(5):40-41
海峡西岸经济区东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在对台交流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建设海峡西岸城市体系和产业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以城市体系、产业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为重点,以新农村建设为基础,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增强持续发展后劲,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其中,构建城市体系和产业体系对于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汤明 《理论与当代》2004,(11):34-35
“9+2”泛珠三角经济区的合作,掀开了珠江流域地区的区域性合作的新篇章。目前,泛珠三角经济区的合作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得到了国家发展层面上的认同和支持,正从构想进入到逐步实施阶段。大力推进贵州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泛珠三角”经济区产生的背景所谓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是指大珠江三角洲及其辐射较强并相互联系比较紧密的经济地区,根据现行区划,它涉及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云南、贵州、四川、海南、香港、澳门的一部分或全部地区。这一区域地域辽阔,直接或间接都与珠江流域有关,相…  相似文献   

19.
90年的风雨铸就辉煌,90年的经验启示未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回顾总结了我们党90年的辉煌历程和宝贵经验,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新课题,全面阐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要求。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0.
今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我省时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这是从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要部署,充分体现了对山东发展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战略举措,为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我们要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紧密联系当今世界蓝色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深刻理解讲话的科学内涵;紧密联系国内区域发展格局的新变化,深刻理解讲话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