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有何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建 《人民政坛》2008,(8):43-43
答: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作为一种现代意识,它表现为人们对“公民”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法律等活动主体的一种心理认同与理性自觉,又体现为保障与促进公民权利。合理配置国家权力资源的各种理论思想。  相似文献   

2.
宪法意识是推动国家宪政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衡量法治国家成就的重要标准之一。我国宪政建设进程既需要国家自上而下的推进,更需要有宪法意识的公民力量自下而上的支撑。目前,我国公民宪法意识的状况不容乐观,应从多角度分析,寻找提升公民宪法意识的有效途径,以期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双向力量,推进我国的宪政建设。  相似文献   

3.
初二思想政治课以国家、公民与法律的关系为主线,上下册的落脚点是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那么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关系如何呢?一、公民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公民的权利通常是指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享有的某种权益。其中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称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一般地说,凡是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可以做什么或者不可以做什么的,通常表现为公民的权利。如初二思想政治课在《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中将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分为: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社会经济权;文化教育权;婚姻自由权;妇女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等九项…  相似文献   

4.
在推进法治国家建设的过程中,公民宪法意识的培养与法律制度的完善同样重要。宪法意识不仅应当为法律职业者所具有,而且应当为普通公民所具有。培养公民的宪法意识必须通过宪法教育来进行,而宪法教育不能仅仅停留于纸面上,还必须结合社会生活和宪法实践来进行。  相似文献   

5.
陶波 《新东方》2005,(3):58-61
"观念是制度的灵魂,是法律制度得以产生和正常运转的指导思想和精神动力。"建设法治国家有赖于良好的法律文化环境,有赖于全体公民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全面提升,而其中最重要和根本的是普及宪法知识、增强公民宪法意识。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公民自由之保障、权利之源泉,是其他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法规的本源,是最高层次的法律规则。它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现代法治的灵魂是依宪治国。因此,公民的宪法意识,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  相似文献   

6.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公民政治意识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社会主义公民政治意识的强弱及进步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其本身的现代化也是政治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一、公民政治意识是政治现实的反映和对政治现实的理性把握公民政治意识是指公民在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下,对以国家为中心的政治问题所持的基本观点、理论、思想及期望的总和。公民政治意识的内容极为丰富,主要包括国家意识、法律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民主参与意识以及自由平等意识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国家意识,它要求公民正…  相似文献   

7.
1982年制宪及4次修宪“路线图”,主动脉流淌着“限制公权,保障人权”的基因。宪法公布实施30周年,已步入成熟、稳健的而立之年。如今,公民宪法意识日渐累积,越来越多的公民运用宪法维护合法权利,宪法文本走进公民的政治和社会生活。宪法精神和公民力量良性互动。让人们触摸到宪法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增强宪法意识是推进宪法实施的根本前提,树立和增强宪法意识首先就要树立和增强人民意识,其次要增强公民的基本权利意识、增强权力正当行使意识、切实树立和增强宪法权威意识。当前宪法实施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宪法实施的监督机制需要健全、违宪行为有待及时纠正、公民参与行宪需要加强。推进宪法实施的路径主要包括进一步推进合宪性审查制度、完善当前宪法解释制度、强化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制度、强化推进宪法司法化的进程,切实维护我国宪法的最高权威。  相似文献   

9.
我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所以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首先,依宪、依法治国的前提是要尊重宪法,保证宪法的权威,目前最重要的是执政党一定要有宪法意识,有依宪执政的自觉,带头维护宪法秩序和宪法规定,不容许任何超越宪法和凌驾于宪法之上的特权,要让宪法成为人民的信仰。其次,要把宪法的规定落到实处,而不是当作花瓶来摆摆样子,或者挂个招牌宣示一下,要切切实实地作为国家、社会、公民最基本的规范,要让宪法真正成为法,成为“硬法”,成为有约束力的准则,违宪行为要能够得到追究和校正。  相似文献   

10.
祝捷 《人民政坛》2012,(11):12-14
行宪之难,非难在构建良好、完备的宪法制度,而在于培养人民的宪法精神。惟有公民树立起宪法精神,通过培育宪法文化,形成公民意识,构建宪法认同,体会到宪法与生活息息相关,体会到每个公民都是在"宪法地"生活着,人民方能在宪法的哺育下,享受由宪法所带来的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11.
陈斯喜 《中国人大》2012,(12):53-53
今年是现行宪法颁布实施三十周年。去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的“六五普法决议”明确提出:“要突出抓好宪法的学习宣传,深入学习宣传宪法确立的我国的国体政体、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主要内容和精神,进一步增强公民的宪法意识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形成崇尚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权威的良好氛围。”深入学习宣传宪法,首先必须搞清什么是宪法?宪法有哪些不同于一般法律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2.
本文拟就将于1998年秋季开始使用的初二思想政治课教材的教学目标及教材的结构、特点等问题,作些简单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总体目标课程标准规定,初二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和总体目标是:“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使他们了解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懂得法律与公民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国家、社会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依法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从上述规定中不难看出,初中二…  相似文献   

13.
一是现行宪法所规定的基本原则对个人本位思想的体现。我国宪法学者在充分研究了现行宪法文本的前提下,一般认为现行宪法规定了下列几项基本原则:一是人民主权原则,即国家和社会公权力属于人民,来自人民,受人民控制和监督,为人民服务,代表和实现人民利益。二是基本人权原则,即宪法贯彻和体现公民个人的主体地位的维护和尊重的基本要求,以实现公民人权真正享有和不断增进为目标。三是法治原则,即一切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严格遵守法律,一切组织和个人依法享有权利履行义务,  相似文献   

14.
关于宪法的几点认识与宪法实施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关于对宪法是国家根本法的理解,除了从宪法的内容、法律效力等方面理解外,还应认识到,宪法是公民的生活规范,是人权的根本保障书,是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是国家权力秩序的根本法律保障。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因此,必须更新宪法观念,强化宪政意识,倡导宪政思维;必须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违宪审查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切实保障公民的宪法权利。  相似文献   

15.
<正>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根本法。胡锦涛同志就任党的总书记后进行的第一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就是学习宪法,他强调指出:"必须坚持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宪法意识和宪法权威,切实保证宪法的贯彻实施,充分发挥宪法对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宪法是党领导人民制定的,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宪法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必须要为人民所掌握、所遵守、所运用。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切实履职行权,保证法律法规得到全面施行。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决定,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设立国家宪法日,加强宪法宣传教育,对于进一步增强公民宪法意识,扩大宪法实施群众基础,保障宪法贯彻实施,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增强全民宪法意识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我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7.
《上海人大月刊》2011,(12):45-45
在现代社会中,宪法一方面是国家基本法律秩序的基础,而另一方面又是公民的基本生活规范宪法的核心精神是规范公共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宪法与公民生活的关系密不可分,宪法是公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规范,不是宪法赋予个人权利和自由,而是个人权利产生宪法。国家权力要为公民权利而存在,公民是宪法的主体。宪法与党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是有区别的,宪法的意义不能仅仅停留在政治层面。本文通过规范和实证的方法论述了让宪法进入公民生活的必要性和途径。  相似文献   

19.
易赛键 《人民政坛》2012,(11):15-16
82宪法实施30年来,历经四次修改,在保障和维护公民各项基本权利的同时,也改变着公民的生活方式。因为宪法本身就来源于生活,又为了优良的生活而存在。宪法要求国家尊重公民个人的生活方式,也要求国家关心公民的全面发展。宪法所反映的生活方式其实是一种理性的生活方式、个体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自由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0.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对宪法的一处重大修改是在“总纲”中设立了征收征用制度。一是将宪法第十条第三款“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修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二是将宪法第十三条第一款、第二款“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和其它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修改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