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1936年访问延安时,看到毛泽东住的是简陋的窑洞,穿的是打了补丁的衣服,吃的是小米饭南瓜汤;看到周恩来睡的是火炕,彭德怀穿的是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林伯渠戴的是断了腿的用一条绳系着的眼镜……他被中共领袖们清贫节俭的生活作风所深深感动了,他说毛泽东等人是他在中国所遇见的最优秀男女,他并且断言这种清贫节俭的生活作风必定会产生一种取得革命胜利的伟大力量——东方魔力。 斯诺的断言没有错,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2.
<正>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1936年到延安采访。当他看到毛泽东住的是简陋的窑洞,穿的是打了补丁的衣服,吃的是小米饭;看到周恩来睡的是土炕,彭德怀穿的是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林伯渠戴的是断了腿的、用一条绳子系着的眼镜……斯诺被共产党领袖们清贫节俭的生活作风感动了。他断言这种生活作风会产生一种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同志倡导的“64”字创业精神中有“勤俭节约”四字。 节俭,这一人类共同的美德,是现代文明应有的内容之一。 中国,实现现代化需要节俭。 “东方魔力”的传扬 美国作家斯诺1936年访问延安时,看到毛泽东住的是窑洞,穿的是打了补丁的衣服,吃的是小米饭南瓜汤;看到周恩来睡的是土炕,彭德怀穿的是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林伯渠戴的是断了腿的用一条绳子系着的眼镜……斯诺被中国共产党领袖们清贫节俭的生活作风感动  相似文献   

4.
<正>1936年,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来到延安,看到一种令他惊异的生活方式:毛泽东住在十分简陋的窑洞里,周恩来睡的是土炕,彭德怀穿的背心是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斯诺由此发现了一种伟大的力量——"东方魔力",断言这是中国共产党的胜利之本。  相似文献   

5.
1936年,美国记者斯诺采访了革命圣地延安,写下闻名于世的《西行漫记》。在延安,他看到一幅幅很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动画面:毛泽东住在十分简陋的窑洞里,周恩来睡在土坑上,彭德怀穿的背心是用缴获的降落伞做成的,林伯渠的眼镜腿断了,用绳子系在耳朵上将就着戴……从这些革命家极其俭朴的生活上,斯诺发现了一种伟大的力量———“东方魔力”。他断言,这种力量是兴国之兆,胜利之本。“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13年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验证了斯诺的“东方魔力”说。“东方魔力”说与中国古代诗人李商隐的“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  相似文献   

6.
节俭:并非过时的话题吴堂清节俭,这一人类共同的美德,是现代文明应有的内容之一。实现现代化需要节俭。__题记一脉相承的“东方魔力”美国作家斯诺在1936年访问延安时,当他看到毛泽东住的是简陋的窑洞,穿的是打了补丁的衣服,吃的是小米饭南瓜汤;看到周恩来睡...  相似文献   

7.
陈杰 《党课参考》2023,(24):105-110
<正>毛泽东一生结交过不少国际友人,美国作家和记者埃德加·斯诺就是其中之一。1936年,斯诺越过国民党的重重封锁,冒着生命危险进入陕北苏区,对红色区域进行了为期4个多月的采访。在此期间,斯诺如愿见到了毛泽东,二人多次通宵促膝长谈。1939年,斯诺再次来到延安,对毛泽东进行了访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斯诺曾三次来华访问,每次都受到毛泽东接见。根据历次访问所搜集的一手材料,斯诺写成《红星照耀中国》《为亚洲而战》《大河彼岸》等著作,详细介绍了中国革命和建设情况,其中多次提到毛泽东,称他为“历史上最大的人民救星”。因此,斯诺被赞誉为“最了解中国和毛泽东的美国人”。  相似文献   

8.
节俭:并非过时的话题□吴堂清一脉相承的“东方魔力”美国作家斯诺在1936年访问延安时,看到毛泽东住的是简陋的窑洞,穿的是打了补丁的衣服,吃的是小米饭南瓜汤;看到周恩来睡的是土炕;彭德怀穿的是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林伯渠戴的是断了腿的用一条绳子系着的眼...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这个名字,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和中国人民革命的杰出代表,大约在本世纪30年代末出现在日本,它是随着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一书的发表而在日本出现的。1937年《西行漫记》在英国伦敦一出版,很快就秘密传入日本,当年11月,日本的《中央评论》就把它作了部分介绍,一些关心中国革命的日本人为河上肇等看到斯诺书中所描  相似文献   

10.
1979年,邓小平访问美国。这是建国30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入首次访美。邓小平在华盛顿期间,美国进步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的夫人、海伦·福斯特·斯诺交给邓小平一封自己珍藏了42年的毛泽东在1937年写给他的信。故事还得从三十年代说起。埃德加·斯诺1936年访问陕北时,采访了中央红军和党的许多领导人,因当时朱德、刘伯承和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仍在长征途中,所以,他离开陕北后,希望他的妻子到延安去,以便会见更多的红军领导人和根据地各界人士。海伦·斯诺本人也早就想到陕北去,打算继《西行漫记》之后,再写些报道中国红军和…  相似文献   

11.
埃德加·斯诺早在1928年来到中国。1933年至1938年住在北京,曾在燕京大学任教,有两年住在北京大学校园里。1936年,他访问了我国陕北革命根据地,写成《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向美国和全世界人民介绍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形势和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新中国成立后,他又于1960年、1964和1970年三次访问我国,写了许多介绍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报道。1971年3月,离开中国寄居瑞士。患病期间,毛泽东、周恩来曾派医疗队前往救治。斯诺于1972年2月15日逝世,享年66岁。根据遗嘱,斯诺的骨灰一半葬在美国,一半送来中国  相似文献   

12.
在北京的中国革命博物馆里,陈列着一顶褪了色的浅蓝红星八角帽。这顶帽子的主人即是对中国革命有过一定贡献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1905-1972年),毛泽东就戴着这顶帽子拍过一张非常著名的照片。 1936年6月,斯诺为了探求中国希望的真正之所正,历尽艰辛,来到国民党军队层层封锁的陕北,受到红军的热情接待,并送给他一套制服和一顶缀有红五角星的八角帽。斯诺在保安见到了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  相似文献   

13.
1970年的10月,毛泽东在中南海亲切会见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美国进步记者埃德加·斯诺。“我十分想见一见我尊敬的老朋友王牧师,几十年了,不知王先生现在情况怎么样了?”斯诺向毛主席提出这一请求。“王牧师?!”毛主席仔细地回想着。“噢!就是35年前护送我秘密赴陕北苏区采访的那位王牧师王先生。”斯诺见状,接着补充了一句。“35年前,35年前……王牧师、牧师、牧师……嗯!是他!”毛泽东想起来了。原来,斯诺想见的“王先生”,是颇有传奇色彩的“红色牧师”董健吾。“红色牧师”的由来量健吾,上海市郊青浦县人,1891年生,后来成…  相似文献   

14.
蒋建农 《党史博览》2002,(12):50-53
1936年7月至10月,美国记者斯诺的陕北苏区之行及其同毛泽东的会晤,是中外新闻史上的传奇之笔。随着斯诺相关著作的出版和流行,在中国和全世界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60多年后重温这段历史,依然是历久弥新。 一 斯诺的陕北之行,不是偶然的,而是经过精心组织和准备的。斯诺去苏区的想法,首先是通过他所执教的燕京大学的进步学生和中共地下党员的介绍,得到  相似文献   

15.
正什么是中国共产党?早在延安时期,两位美国人的亲见亲闻,就给出了振聋发聩的答案。1936年,美国记者斯诺到延安采访,看到毛泽东住的是简陋的窑洞,周恩来睡的是土炕,彭德怀穿的是用缴获的降落伞改制的背心,林伯渠戴的是用线绳系着的眼镜,盛赞中国共产党有一种战无不胜的"东方魔力",断言这种"东方魔力"正是兴国之兆、胜利之本——大道之行、共克时艰,这便是斯诺敬仰的中国共产党。美国友人安娜·斯特朗曾5次访华。1946年,61岁的斯特朗第5次访华,  相似文献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国交恶达20余年之久,这期间,能被视为毛泽东的好朋友的美国人寥若晨星.然而,身为美国记者的斯诺却从30年代开始就一直被看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忠诚的朋友.斯诺能有这份殊荣,不能不说是得益于其几度极具传奇色彩的中国行.初到保安,毛泽东与他一见如故1928年,年轻的美国记者斯诺来到中国.转眼间到了1935年底,时值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由于国民党对中国共产党的长期包围封锁,红色根据地在外界看来,是一个非常神秘的地方.随着红军长  相似文献   

17.
1939年9月下旬,斯诺再次采访毛泽东和红色边区政府。相对于斯诺对陕北第一次采访的轰动,这一次的造访少见提及。斯诺是1939年9月23日到达延安开始采访的,他离开延安的时间,应不超过9月30日。通过斯诺的这次造访,我们可以知道毛泽东在延安的生活状态以及他对抗战形势和发展趋势的判断,发现全民抗战元素给延安带来的新气象和新变化,了解在严峻艰苦的环境中顽强不屈反击敌人的中共武装力量的情况,以及抗战中的延安其他珍贵的生活细节。  相似文献   

18.
美国作家爱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记述了这样一段毛泽东自述的少年经历:“……我开始想到长沙去,听说那是个大城市……我很想到长沙一个专门为湘乡人设立的中学。在那一年冬天,我请求一个高等小学教员介绍我到那里去,他允许了……”当时的斯诺先生和后来的中国人并不清楚毛泽东所说的这个“他”是谁?其实,既不是徐特立,也不是杨昌济,而是鲜为人知的张有晋。遗憾的是,张老先生已于40年前驾鹤西归。今天我们只能找到他的侄儿———洛阳师专张人表副教授代言,请他讲述张老先生和毛泽东的师生之情以及他们长达半个世纪的友好往…  相似文献   

19.
一往情深忆战友 1936年11月,保安。 子夜深沉,毛泽东所住的窑洞里仍旧亮着灯,窗纸上映 照着他来回踱步的身影。 此刻,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翻译吴亮平的帮助下,伏 在一张铺着红毡的桌子上奋笔疾书,记录着毛泽东述说的往 事。毛泽东正是应诺了斯诺的请求讲述了自己是如何成为一 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历程。 "大约就在这个时候(1917年),湖北成立了另外一个团 体,叫做互助社,同新民学会性质相近。它的许多社员后来也  相似文献   

20.
韩延明 《党史博采》2020,(4):15-19,30
英语是联合国指定的官方语言,也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第一语言。多年来,日理万机的毛泽东一直对学习英语兴趣盎然。他曾诙谐地说:对英语,"我活一天就要学习一天,尽可能多学一点,不然,见马克思的时候怎么办?"斯诺夫人海伦在其回忆录《我在中国的岁月》一书中写道:"毛泽东是一位民族英雄,是中国的缩影。……他有着同样的学而不厌的欲望;他甚至在70年代还学习英语,为人们树立了榜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