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辛亥革命先驱、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1879—1964年),是一代书法大师。他曾说:“有志者应以造福人类为己任,诗文书法,皆余事耳。然余事亦须卓然自立,学古人而不为古人所限。”他中年专攻草书,参以魏碑笔意,自成一家。到了晚年,他的草书更是达到出神人化的境界,熔章草、今草、狂草于一炉,时而呈平稳拖长之形,时而作险绝之势,雄浑奇伟,  相似文献   

2.
晚年于右任     
于右任( 1879— 1964),陕西三原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政论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书法家和诗人。他早年加入同盟会,是国民党元老之一。他曾在上海创办享誉一时的《横三民》、《竖三民》报纸,为革命奔走呼号,后又创立复旦大学,为国家培养人才。辛亥革命后,于右任任孙中山临时政府交通次长, 1918年出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后担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达 30年之久。然而,正是这样一位叱咤风云、权位显赫的国民党高官,他的晚年却是在极度的贫寂和强烈的思乡情怀中度过的。 “垂老飘零,天涯人远” 随着解放战争的深入,国民…  相似文献   

3.
《于右任墨迹选》和《于右任诗词选》即将在大陆出版之际,上海市文史馆最近又在馆内举办了《于右任书法展览》,以纪念他逝世二十周年。于右任先生的墨宝近年来在大陆展出,已经不止一次了。一九八一年,在深圳市展览馆举办的长安书画展览中,就懸有于右任所写的对联,标价很高。接着,他的故乡陕西三原也展出了他的遗墨。不过就上海来说,这还是第一次,因此前往参观的络绎不绝。上海许多知名人士,都为这次展览写了题词。原国民党上海市代理市长、现任市人民代表大会副主任赵祖康也赋诗两绝,其中一绝是这样的:‘挥毫飞舞似神龙,草聖清超著亚东。今日屏联共鉴赏,天涯追远感寒松。’一进馆门,于右任先生的大幅半身照片就映现在我们的眼前。银髯飘拂,潇洒逸致。下附他的一首《国殇》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旁为于右任先生生平简介。于右任原名伯循,字骚心,又字诱人,别号髯翁,晚年号太平老人。‘诱人’谐音  相似文献   

4.
1946年9月26日上午九点多钟,我在南京北宁夏路2号于公馆采访了于右任。 当时,于氏刚从新疆返南京。他是6月26日奉派出南京专程飞新疆去迪化(今乌鲁木齐)监誓的。这一年7月1日,以张治中为首的“新疆省政府”成立。当时新疆的情况和环境错综复杂,纠纷不少,“为了唤起国内的重视和加强新疆人民对祖国的观念”,“新疆方面  相似文献   

5.
于右任先生不仅是驰名中外的书法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而且是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家和思想家,是孙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好朋友。在他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与中国共产党的一些领导人,特别是周恩来同志等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就积极支持国共两党的亲密合作。1922年陕西靖国军失败后,于先生离陕赴沪,恰巧这时东南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学生驱逐了不称职的原任校长,要求改组学校,成立上海大学,并拟从陈独秀、章太炎和于右任三位著名学者中遴选一人任校长,后经各界人士共同举荐,于右任荣膺上海大学校长。1922年10月23日,上海大学举行开学典礼,于先生在会上发表了"欲建新民国,必先建设新教育"的著名讲演,为学校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为了谋求学校的迅速发展,他迫切希望得到共产党人的帮助。1923年4月李大钊从北京来到上海,于先生仰羡李大钊的学识与人格,因此主动提出请李大钊主持上海大学,担任上海大学校长。李大钊  相似文献   

6.
陈振濂 《今日浙江》2014,(17):60-60
正民国时期政要中,最有书法专业意识的,是于右任。他官居监察院长,虽无实权而政治身份极高,热衷于书法。收集唐代墓志,成"鸳鸯七志斋",闻名暇迩。又倡标准草书运动,办《草书》月刊。一副专业科班的派头。民国政治家如孙中山,文人学者如蔡元培、鲁迅、胡适,题词写字甚多,但像于氏这样在书法界倡导一场运动,有明确宗旨、人才梯队以及刊物舆论平台,足以在百年书法史上留下重重一笔的,却是闻所未闻。  相似文献   

7.
国民党元老、辛亥革命功臣、真诚的爱国者、书法草圣——于右任先生纪念馆在其故里陕西省三原县城落成。纪念馆主体工程建筑面积2700平米。高大的仿古建筑飞檐翘角,金黄色的琉璃瓦在阳光下闪烁生辉,气势恢宏。于右任纪念馆的落成是全国政协、陕西省政府、于右任研究会、三原县政协及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关注、支持、努力的结果。工程始于1992年,为民建公助。其中有于先生的入室弟子、台湾标准草书协会会长李普同先生捐资6万美元,日本高崎  相似文献   

8.
《中国统一战线》2014,(4):77-78
于右任,字伯循,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后长期担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在国民党内是一位爱国的富有正义感的老人。大陆解放前夕,被胁迫去了台湾。于右任先生和周恩来早有交往。  相似文献   

9.
《台声》2020,(13)
正那次到台北北投,顺着溪边小道,来到了梅庭。朋友说这里是于右任先生当年的避暑之所。台北乃盆地,夏天闷热,而北投位于阳明山上,冬有温泉疗养,夏则能避酷热,这栋日据时期的小楼便成了先生的另一个居所。大陆的许多人,了解先生都是从那首《望大陆》的诗开始的。那近乎悲鸣的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拨动了两岸无数人的心弦。  相似文献   

10.
1993年5月,于右任的秘书冯国璘几经周折后飞抵西安与霍松林会面。冯国璘夫妇此次除和他的同乡至交,同窗知己霍松林教授晤面畅怀外,还负有另一重托——那就是完成于右任先生临终前的嘱托,把于右任1960年81岁时自作自书的《〈呻吟语〉序》长卷亲自交给霍松林,这是于右任终生书法作品中的得意之作。  相似文献   

11.
国民党元老,著名爱国人士于右任先生,生前曾捐巨资创办岳池新三中学。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岳池父老乡亲还时常深情地津津乐道于右任先生关爱岳池的往事。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现代史上,周叔弢可算得上是位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了。这是因为他是大名鼎鼎的实业家、光明磊落的民族资本家。1956年11月,作为全国工商界代表,他成为全国人大第一个出国访问团的成员,访问苏联和东欧诸国,引起所到国家的极大关注和欢迎。在苏联,他竟能几次在工人代表大会上作报告,成为破天荒的一桩新闻。当时,冠在他头上的称谓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资本家”。  相似文献   

13.
《春秋》2016,(2)
正冯玉祥先生,在现代史上是一位比较突出的开明军人。他的生平事迹见于官方报刊者颇多,而其逸闻琐事未经流传者亦复不少。稗官野史虽属小道,亦可补史志所未及,爰将冯先生的轶事摭拾辑录,以供史学工作者参考。笔者追随冯先生十有余年,本编所记,有些是亲见亲闻,有些是听自追随冯先生更早更久的老前辈所论述,悉本所知,秉笔直书。但以讹传讹,在所难免,如有失实之处,敬希识者指正。管窥蠡测,挂一漏万,稔知冯先生的掌故者,予以充实,尤所  相似文献   

14.
提起于右任先生的书法,不禁感从中来!髯翁一代雄才,毕生致力于振兴中华,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起过巨大的作用,建有不可磨灭的功勋。从其青年时代起,即以反封建、反专制和反落后的志向与言行闻名于三秦。其后,在反清斗争的流亡岁月中,奋力鼓吹革命,鞭挞清廷的昏聩腐败。辛亥革命以后,继续为反袁、反北洋军阀而奔走呼号,戎马倥偬,南北来回,竭忠尽智,支持孙中山先生。三四十年代,先生外愤日本的侵华,积极反对日寇汪伪;内痛国是的纷败,呼吁和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江油市中坝镇的昌明河上有座福利桥,桥虽不甚出名,然而桥名竟然是大名鼎鼎的国民党元老、监察院院长、现代著名书法家于右任先生和曾任孙中山特务营秘书、现代著名书法家谢无量的题刻。一座并不起眼的小桥名字由两位享誉神州的书法大师共同书写,这在全国绝无仅有。  相似文献   

16.
100多件越来越值钱的于右任作品莫名地消失,显系"内鬼"所为。能够私分的自然也必是有权决定者和接近赠品的具体管理人员。《是谁拿走了122幅于右任作品》一经媒体报道,即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相似文献   

17.
李定远 《台声》2014,(1):100-103
进入于媛书房正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悬挂在四壁上的许多书法作品,在这美不胜收的作品中,有一幅格外引人注目,就是于媛叔伯祖于右任先生诗作,用于体标准草书撰写的当代草圣、诗翁于右任先生20世纪60年代初,写于台湾宝岛的怀乡名作《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相似文献   

18.
<正>客自长安来,还归长安去。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此情不可道,此别何时遇?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呜呼!录李太白诗一首,哀哭髯翁!历史是一条隐隐的丝线,悠动中微微透着亮束,恍惚于眼前却不得相逢相见;历史也是一条长河,前行中缓缓涌着浪花,奔腾在岸边却无法采集入怀。直到今次,在台湾,我终于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去亲临历史溅起的如散珠碎玉般水花,于台北翠湖之畔于右任先生雕像前凝立,于草山之巅于右任先生墓园中凭吊……  相似文献   

19.
林言顺 《春秋》2009,(2):18-20
抗战胜利后,蒋经国常在溪口,首次回来是在1946年春天,其时武岭学校已开学上课,全校学生手持欢迎标语到汽车站迎接,他到溪口后,住在原先的小洋房内,主要是访问亲戚,祭扫祖茔。  相似文献   

20.
今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 答记者问时,深情地 背诵了于右任老先生所作的《国殇》诗。这首诗是这位国民党元老1964年病逝台北前的绝笔遗言,诗中由衷地表达出对祖国大陆魂牵梦莹的思念,倾吐出终老台湾而不得叶落归根的哀怨,催人泪下地诉说大陆去台人士思乡之愁苦和归心似箭的期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