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跨国经营企业,由于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地域环境,必然将遇到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有效地进行跨文化管理,是这些企业在跨文化背景,地域下成功运营的保证,这对正在融入全球经济的中国企业发展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林芸 《党史文苑》2005,(5):77-78
跨国经营的主体和客体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主客体之间的接触显然形成了跨文化交际.本文从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语言交际这个方面,探讨了跨国经营过程中语言交际的特征语言的可接受性、趣味性、认同性.  相似文献   

3.
目前,企业跨国并购浪潮已风靡于全球,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内在动力和基本机制.跨国并购作为企业资本运营的核心方式,必然涉及大量资产的有偿转移,融资不仅是跨国并购决策中的重要内容,而且还是决定跨国并购决策能否成功的关键步骤之一,但我国企业跨国并购融资中却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通过考察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融资的现状,归纳出我国企业跨国并购融资中存在的关键性问题,并对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进行具体地分析.  相似文献   

4.
建设现代化治理体系,须以清楚地认识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为前提.中国社会是伦理社会,其主导性社会关系是直接性的.西方社会是理性社会,其主导性社会关系是间接性的(有中介的).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本质是党组织与社会一体性.党组织是社会结构主干,在建构社会中发挥整合功能与组建功能.通过阐述土地改革会发现党由此建构了与农民的伦理关系.文章对当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否加速中国社会由伦理社会进展至理性社会这个最大难题做了初步探讨.由于实证科学难以给出确定答案,从而转换为人成长为自然人、法人之哲学前提进行讨论.最后提醒此过程不可操之过急.  相似文献   

5.
跨国经营的主体和客体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主客体之间的接触显然形成了跨文化交际。本文从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语言交际这个方面,探讨了跨国经营过程中语言交际的特征:语言的可接受性、趣味性、认同性。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政府组织之间的交流合作也日益频繁,政府公务人员面临着更多的跨文化交际的机遇和挑战。本文运用跨文化交际学的基础知识,从正式的官方活动这一特殊场景出发,简述了政府公务人员进行正式的跨国交流时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为政府公务人员介绍了一些最基本的跨文化交际知识。  相似文献   

7.
文化差异与企业跨文化管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中国加入WTO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活动也蓬勃开展,不同企业在文化交流中矛盾与冲突不断凸现。本文探讨了文化差异对企业跨国经营的影响,提出通过跨文化管理促进中国企业参与全球经济交流与中外企业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8.
对于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的研究而言,西方的理论框架因缺失政党维度,存在着基于中国国情的适应性问题;中国的社区党建因缺乏理论建构,存在着基于解释能力的一般性问题。国家—社会关系理论、治理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是研究城市社区治理的主要分析框架,其中所关涉的"权力结构""多元主体""主体间关系网络",既是相关分析框架的基础或核心问题,也是建构发展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理论的逻辑起点。梳理检视主要分析框架,能够更好把握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本质,了解中国政治秩序在城市社区的建构,推动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的理论研究进程。  相似文献   

9.
国内外学者关于社会融入的研究,对我国跨国流动人口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比如,历史—结构主义理论和移民系统理论能否解释中国的跨国流动现象,Berry的跨文化适应模型和Ward的"文化适应过程模型"是否适用中国的现象",多元文化主义"政策是否适用于中国的跨国流动人口治理。通过对国内外关于社会融入的综述,本文提出社会融入的研究需要回归经典,实现经典理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随迁理论是文化传播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从文化随迁的视角对社会融入进行研究,研究跨国流动人口在迁移过程中的文化随迁、文化接纳、文化模仿与文化坚守,将进一步丰富跨国移民社会融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在常态性的跨界流动过程中,台商群体形成了独特的认同心理和社会关系网络建构模式。借鉴当代移民研究相关理论,基于对在闽台商的田野调查和问卷统计分析,发现亲缘关系(包括建构两岸婚姻关系)和地缘关系、业缘关系是台商在大陆主要的关系网络类型;通过正式的大圈子和非正式的小圈子,台商得以从经济、社会、文化、日常生活等各层面接触当地社会,进而完成对当地社会的全面嵌入。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一个跨国民族众多的国家,绝大多数跨国民族分布在西部地区.跨国民族及跨国民族问题应予高度关注.正确认识西部的跨国民族,合理解决跨国民族问题,是顺利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问题所在.  相似文献   

12.
如何界定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命题,是近年来理论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性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其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生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成果,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西方先进文化,要在中国发生作用,必须与中国的意识形态相结合,并经过民族文化的内化达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政治过程和文化过程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成功。  相似文献   

13.
网络作为一种革命性力量,给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模式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这些挑战主要归因于网络主体身份的"缺场"、网络社会关系的"隐退"以及技术理性的非人文发展,弱化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规约和价值向度,加剧了社会意识形态与个体价值选择的失衡。但是网络同时也蕴含着"社会关系"向度,发育了网络"社会关系中的规训权力",萌生了网络内在的价值诉求。充分挖掘、利用和把握网络关系和价值维度,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社会资本,设置制度嵌入范式,重塑网络时代的社会价值体系,从而实现从传统向网络时代的超越。  相似文献   

14.
随着住房商品化的改革,中国城市社区出现了以住房产权为核心、以共有产权为纽带的新型邻里关系。住房产权是社区场域运行的重要基础,住房产权制度塑造了社区场域的运行秩序和构成形式,促进了个人主体性的实现与道德的培育,但也带来社区关系物化与分化等问题。同时,住房产权是嵌入到社区场域之中的,不仅受到社区场域横向网络中多元利益主体的交互建构,而且受到纵向网络中"制度"和"生活"的交互建构。城市社区治理的制度设计不仅要将住房产权作为多元共治的载体,而且要适应现代住房产权制度及其背后隐藏着的社会关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有的政治平衡机制保障渐进式政治发展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今后,中国需要进一步完善政治发展的平衡机制,继续保持权威与民主的平衡,建构协作式国家与社会关系,增加现有政制的复杂性和平衡性,建立完善的平衡的政治价值体系,使民主政治发展在各种政治关系的动态平衡中稳健、持续地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16.
经济利益是一定社会关系中现实主体的经济需要.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能正确地处理同农民的关系,始终把广大农民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靠的是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靠的是不断给农民群众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  相似文献   

17.
新疆是中国西北跨国民族最多的省区。由跨国民族所引发的民族问题,是一个敏感而又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跨国民族问题的解决,最主要是跨国民族发展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8.
国家与社会关系作为政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议题,一直备受瞩目。米格代尔从历史经验与现实关怀出发,反思过分拘泥于韦伯理想型的国家概念,提出集“观念”与“实践”于一体的超越狭义建构的新国家观,并结合动态性视角,建构了过程导向的“社会中的国家”这一研究路径。作为一种研究发展与变迁的分析路径,“社会中的国家”摒弃了纯粹的二元对立的单向度解释,转而关注动态的、过程性的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不仅为在比较研究中已被深入探讨的问题提供了新鲜和令人兴奋的答案,同时也丰富了政治学的理论内涵,开创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19.
潘泽泉  岳敏 《学习论坛》2009,25(10):69-72
城市贫困是制约经济发展与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在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贫困过程既是一个市场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政治性建构的过程,现代化的话语实践与发展悖论、差异性、非均衡性的城市发展逻辑,带来了城市贫困的社会建构和再生产.寻求新型的扶贫制度,实现从道义性扶贫到制度性扶贫,实现非正规就业的合法性转变,实现从基本救助到多元化的综合救助、消极救助到积极救助,以社区作为基本的扶贫单位等是解决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作为追问"是者"的主体,"人是什么"这一问题始终是探寻西方哲学的一条线索。马克思在扬弃费尔巴哈直观的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实现了"社会性"的转向,并得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结论。伴随着唯物史观的建立,马克思将社会关系追溯到历史的物质生产,提出人的本质在于物质生产这一观点。"物质生产"与"自由自觉的劳动"作为人的本质并不冲突,而是着眼于现在-未来不同纬度对于人的本质的解释。可见,该理论的逻辑进程为感性的个人→一般的人→具体的个人,物质生产是根本立足点,自由自觉的劳动是应然的、历史的本质设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