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喻中 《现代法学》2007,29(2):3-8
宪法与政党之间的内在关联是:一方面,宪法源于政党,宪法是政党活动的产物,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政党制度塑造了不同类型的宪法制度;另一方面,政党依赖于宪法,执政党的执政地位尤其依赖于宪法提供的正当性与合法性。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下思考宪法与政党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实:中国宪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的,中国宪法是党的主张的法律化——这种判断,已经得到了承认,但是,中国共产党享有的执政地位对于宪法的依赖关系,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应当认真对待“中国共产党依宪执政”这样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2.
政党执政后给国家"输送干部"是其首要任务,一个党成为执政党的标志之一就是"人事"上的变化,"党的干部"需要向"国家干部"作身份转变。给国家政权"输送政策"是政党执政后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建党时确立的党纲、政策成为党执政后的依据,但需要将它们由党的文件"转化"为国家文件,即法律化。实现政党的纲领和政策是政党执政后的目标,任命党的干部到国家机关中任职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二者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共产党对自身的执政方式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与实践,先后经历了党政相对分离的执政方式、"政党指挥"型执政方式、"政党取代"型执政方式和"政党引导"型执政方式,从而实现了党执政方式的不断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有着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的确立、巩固和发展具有客观性和规律性。从政党制度角度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执政的必然性,对于进一步加强我国政党制度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依宪执政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宪政制度的要求。依宪执政的提出,是对党的近60年执政经验的总结。从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来看,依宪执政的内涵大体上应当包括执政目标的合宪性、执政理念的合宪性、执政方略的合宪性、执政地位的合宪性、执政行为的合宪性、执政过程的合宪性,以及权力运行的合宪性等方面。从中国宪政发展和执政党自身建设的具体情况出发,要牢固树立依宪执政的理念,推进依宪执政的实践,应当注意处理好党的领导与依宪执政的关系、党的政策与国家宪法的关系,以及党内法规与宪法规范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依法执政是执政党把握执政规律的重要体现,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的客观需要。依法执政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关键是依法授权,核心是依法用权,保证是依法监督。依法执政要求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从事执政行为的依据是国家的宪法和法律法规,而不只是或主要是执政党自己的政策;要求执政党通过法定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执政,而不是直接通过执政党的组织形式执政;要求执政党应依据宪法和法律确定的国家权力运作方式来执政,而不能打乱国家政权的运作方式。  相似文献   

7.
党的基层党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要求的重大举措。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要坚持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要从服务意识、服务基础、服务能力、服务境界和服务载体等方面狠下功夫。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报告鲜明指出,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建设“三型”党组织是我们党对执政规律、党组织建设现状的深刻把握,是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的必由之路,是党自始至终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的根本保障.建立建设“三型政党”也为我们全面建设新型先进法院党组织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  相似文献   

9.
郭根 《行政与法》2012,(9):15-19
在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国内外环境中,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获取长久的政治认同是抗拒执政风险并长期领导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关键所在。政党执政权威性与执政公信度构成了执政党政治认同的两大维度。前者表现为政党意识形态的科学性、政党制度的稳定性、政党执政绩效的持续性,后者则包含执政党的忠诚度、参政党的信任度以及普通民众的认可度等三个层次。据此考察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特征并提出相应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0.
依宪执政的提出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对自身执政能力深刻认识的结果.依宪执政是依法执政的前提,是对依法治国的深化,是党领导全国人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途径.不仅要求党承认宪法的权威,还要求党提高宪法能力以维护宪法权威,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真正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及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1.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占金云 《法制与社会》2011,(14):185-186
为不断加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在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通过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下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地位分析,揭示目前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应对的建议意见。希望对进一步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战斗堡垒作用起到一点启示,更好地为我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2.
在党的自身建设中,坚持"三个统一",创新党的执政理念是新时期政党建设的崭新课题,此文通过探寻党建"三个统一"的出发点、结合点、归宿点,把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群众创新注入党的自身建设中,实现党的执政理念的全面创新.  相似文献   

13.
依法执政是我们党的基本执政方式,是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的重要保证。依法执政事关党执政的合法性,又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我们坚持依法执政,首先必须自觉地以宪法为根本准则,维护宪法尊严和保证宪法的实施。只有坚持依法执政,才能不断完善民主与法治,加快宪政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汪顺华 《法制与社会》2012,(13):130-13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是党执政兴国的根本宗旨,也是我们党的全新执政理念。因此,本文在理解以人为本内涵的基础上,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加强利益整合功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包容性增长,让民众共享发展成果;坚持依法治国,建设服务型政府这四个方面论述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践行途径。  相似文献   

15.
“执政能力”的法理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执政能力”可以诠释为包含(不完全等于)执政的权力能力,即执政者依宪享有被授予行使国家权力的宪法资格。这是成为执政党的前提。“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政党要取得执政地位,必先“依宪当政”。执政后还要求“依宪执政”、“依宪担责”。执政党不仅处于领导地位,还要自觉地将自己置于为民服务的工具、依法治国的工具地位、受监督对象地位。执政地位不是集体世袭的,要扬弃“打天下者坐天下”的身份特权,实现“由身份到契约(宪法与宪政)”的历史转变。以不断为人民立新功,来巩固和延续执政地位。  相似文献   

16.
依法执政是现代国家政党政治发展的一条普遍规律。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经济活动方式的变迁而改进。依法执政就成为中国共产党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党要坚持依法执政,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就必须强化党的依法执政意识,学会用宪法思维执政;要求党的执政活动本身制度化、法律化;要求党在依法执政的实践中逐步强化执政责任制度。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依法执政方针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的治国方略开始逐步纳入宪政轨道。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执政党依法执政就是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7.
宪政·法治·行政法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为主要议题进行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文件深刻阐明了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文件特别告诫全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从而把党的执政地位同人民的选择联系在一起,把执政党地位同宪法和法律联系在一起。执政党提高执政能力首先要依靠宪法,在宪法的框架内活动,自觉改变传统执政方式,尤其是要彻底摒弃人治习惯而采用法治方式,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  相似文献   

18.
依法执政是一个复杂的政治与法律问题.执政是一种介于国家与社会之间、用以连接二者的活动,依法执政在西方国家与社会分立的背景之下并不成为问题.在当代中国,由于政党、社会与国家之间的界限比较模糊,讨论依法执政的意义才较为突出.中国共产党必须以宪法政治、政党政治和民主政治为前提和条件,并需要解决执政党与国家的分开、调整自身地位、从政治思维转换为法律思维等难题,才能实现依法执政的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19.
肖陆军 《法制与社会》2013,(3):170-172,186
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内在需要,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客观需要。我们必须以科学党建观为指导,努力将高校基层党组织打造成学习型党组织、研究型党组织、民主型党组织、法治型党组织、创新型党组织、和谐型党组织、服务型党组织、纯洁型党组织和先进型党组织。为了进一步促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我们必须以科学的视野分析形势,以科学的理念加强引导,以科学的方法开展工作,以科学的制度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0.
现行中国宪法文本的序言中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表述,我们也常常简称为“党的领导”。“党的领导”需要制度化,因为作为基本原则的党的领导需要具体化,重大领导行为需要制度化。制度化中,又包括对部分重要执政行为法制化。序言中的“党的领导”是原则性规定,不是具体的操作,依法执政的提出客观上要求将“党的领导”具体化、制度化。在制度建设中,需要将理念上的“党的领导”转化为更为具体的“依法执政”,需要借助于宪政理论,加强对“领导权”与“执政权”及其相互转化的研究。此外,需要强化对执政行为的研究。在法治建设领域,需要构建执政权、执政行为的法律理论,通过制定《党与国家机关关系法》,规范执政行为,促进执政行为科学化、民主化、法律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