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潍河 《法治与社会》2008,(10):34-36
作为国家农业部学者型高官,农业部农垦局副局长兼农业部产业化办公室副主任丁力的受贿特点与众不同。虽然他受贿数额只有区区50万元,但他受贿却带有政府中层官员“有权受贿无权办事”的普遍特点。  相似文献   

2.
李晓巧 《政府法制》2013,(35):30-30
在古代中国,不仅商业领域造假迭出,并且出现过假衙门、假官员,甚至在清朝还出现了假太子、假皇帝,把“官”造假推向巅峰。  相似文献   

3.
闫颖  一鹤 《法庭内外》2008,(8):9-13
作为国家农业部学者型高官,农业部农垦局副局长兼农业部产业化办公室副主任丁力的受贿特点与众不同。虽然他受贿数额只有50万元,但他受贿却带有“有权受贿无权办事”的特点,而他对“拿企业钱”的观点是: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算受贿,拿钱先不办事,等别人把事办成之后自己落个顺水人情,事情不成就把钱退给人家,反正自己不出头,拿钱不算受贿。  相似文献   

4.
黄晓平 《北方法学》2009,3(6):137-144
建筑常常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和文化载体,这在重视礼制的中国古代,尤其如此。衙门是中国古代地方官员行政司法的主要场所,是古代中国人的政治、法律思想的载体。考察现存的古代地方衙门建筑,我们可以发现,其建筑模式、规制、陈设等,无不在体现“亲民、教化、息讼”这三个中国传统司法价值追求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5.
朱幸福 《政府法制》2014,(32):38-38
印度官员腐败、办事拖拉是早就出了名的。然而,自莫迪任总理后,他就开始把自己的朴素作风带进政府。据美国彭博社报道,现在。官员们打高尔夫球的时间少了.按时上班甚至加班多了.就怕莫迪总理不定时查访。  相似文献   

6.
潍河 《江淮法治》2008,(16):30-31
作为学者型高官。农业部农垦局副局长兼农业部产业化办公室副主任丁力的受贿特点与众不同。虽然他受贿数额只有区区50万元,但他受贿却带有政府中层官员“有权受贿晃权办事”的普遍特点,无论在“双规”期间还是在法庭上,丁力都坚称自己虽然拿了钱。却没有为企业提供帮助,坚决认为自己没有受贿。当然,他的辩解是站不住脚的.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终审以受贿罪判处丁力有期徒刑8年。  相似文献   

7.
论主诉检察官职权的设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者按:江苏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部门在主诉检察官办案责任制试点工作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最近他们组织了一批刑事起诉方面的稿件,我们从中选出一部分优秀稿件以飨读者。)检察机关恢复重建以来,在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秩序,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由于长期习惯于用行政领导的工作方式来管理检察工作,忽视了检察工作的司法规律性,使得检察工作中行政化倾向明显,把检察官视为一般行政办事人员,而不是国家司法工作官员,突出表现在检察官在办案过程中权限过小,几乎一切检察事务都要向部门负责人、检察…  相似文献   

8.
杜君立 《政府法制》2012,(15):18-19
官与吏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在两汉之前,官一般指政府,吏则指官员;两汉之后,官指较为高级的官员,吏则指低级的官员。或者说,长期以来,只有那些朝廷(皇帝)任命的政府官员才可以称为官,而一般的办事人员则只能称吏。  相似文献   

9.
刘泳晔 《政府法制》2014,(16):38-39
在古代,官员被免职是常事,免职的原因,大多是办事不力或贪赃枉法之类,但最近读史书,却读到了唐代的两名官员被免职的资料,被免职的原因很奇特.  相似文献   

10.
说法     
《政府法制》2014,(21):63-63
官员每天忙得不行,我相信他们自己也很疲倦。一天到晚忙于公务。未来是否可以有制度的规范,实现政府官员和一般公务员每天下午五点可以正常下班。通过制度建设把官员变成一种职业,而不是在政府工作就要全天候待命。  相似文献   

11.
尤陈俊 《法学》2022,(5):21-36
清代的官员和士大夫们常常声称打官司的费用非常高昂乃至会令人倾家荡产,并强调这主要是由于衙门吏役向当事人肆意需索各种司法陋规所致。但从清代的许多实际案例来看,当时人们的诉讼费用固然不会低,但也并不总是那么高不可攀。大致从道光朝开始,不少地方衙门各自陆续出台了吏役规费章程,试图对吏役们在承办讼案过程中可收取的规费名目及其数额进行某种程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上述做法的成效不能被高估,但也不能被轻视。清代那些关于“讼费高昂”的描述具有一种典型的话语性特征,所呈现的乃是一种表达性现实。它既反映出打官司的费用明显给许多涉讼的普通民众造成经济压力的客观现实性,又潜藏着官员与士大夫们的某些微妙用意,不仅被他们用于建构吏役皆是腐败之辈的整体负面形象,以维护特定的意识形态、利益格局和权力结构,而且还被用来劝阻乃至恐吓民众不可轻易兴讼,进而期望能有助于遏制当时总体上不断扩大的词讼规模。  相似文献   

12.
清代讼师的官方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建鹏 《法商研究》2005,22(3):137-142
在清代息讼传统下,许多官员认为,讼师的活动导致词讼大增,由此而来的大量积案令衙门承受了巨大压力,讼师的非法行为还会破坏族众与邻里间的关系,侵夺当事人的财产。因此,讼师受到各级衙门的严厉规制。清代的词讼数量大增客观上虽与讼师参与诉讼活动有关,但根本原因在于好讼地区经济生活复杂化与人口压力的增加。另外,大部分当事人未受过基本文化教育、不谙律例,而衙门又未能向他们提供必要的法律服务,也客观上增加了社会对讼师的需求。官方对讼师的规制促使讼师参与诉讼的行为向非法化转变,但在司法实践中,对讼师的官方规制并未完全收到实效。  相似文献   

13.
燎原 《政府法制》2012,(19):30-32
5月10日上午,在川滇交界处的云南巧家县花桥社区,一场爆炸中断了办事大厅中拆迁户和国土局官员围绕征地拆迁利益的争吵.4名死者、16名伤者中,有官员也有拆迁户:  相似文献   

14.
陈建 《特区法坛》2005,(3):55-56
那天去附楼办事,经过102办公室时不经意地发现:房子的格局改了,原副庭长冯山同志的办公室,改作立案庭内勤用了:事情虽然已经过去很久,但看到这间办公室的变化,刹时还是生出物换星移物非人非的沧桑来。知道冯庭长去世的消息是在2003年10月:当时有一位网友国庆期间外出旅游不幸遇难,很多人都在网上悼念他:我跟这位网友在网上打过一两次交道,  相似文献   

15.
在一些影视剧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关原告击鼓鸣冤,然后县太爷升堂问案的情节。渐渐地,我们形成了一种观念,似乎在古代,如果想打官司,就一定要击鼓鸣冤。事实并不是这样,衙门前所设的鼓原本是用来宣告县太爷下班的,相当于现在的下班铃,到了明清时期才作为紧急情况下来不及写诉状的百姓鸣冤使用。  相似文献   

16.
洪振快 《政府法制》2010,(14):20-21
在中国历史上,有不腐败的官员,却没有不腐败的衙门。如果说有官方机构而不腐败的话,那大概只有一个——晚清的中国海关。  相似文献   

17.
北宋时衙门种菜的规模可以说要多大有多大。英宗皇帝甚至为这事儿大发雷霆。本来么,衙门是什么地方?是国家权威的代表,神圣不可侵犯,怎么能自轻自贱地混迹于农田!英宗皇帝明确要求:"今后诸处官员廨宇不得种植蔬菜出卖。"随后,英宗皇帝又搞了个政策缓冲,在严令上留了一个后  相似文献   

18.
谢觉哉是我国革命司法制度的奠基人之一。1937年,53岁的谢觉哉担任中央西北办事处司法部长,并兼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院长。谢觉哉经常亲自批复案件,纠正原判中的一些错误。然而原判机关怕破坏司法机关的威信而常常不愿改判。谢觉哉便向判案人员讲述清朝的方法:前清判案时把批文挂在衙门上,上诉人抄着批文,就可以推翻原审衙门的判决,而原审衙门便管不着上诉人。谢觉哉严肃地指出,封建时代判案都能这样,何况我们现在!“司法威信的建立,在于断案的公正和程序的合法,不在于改判与否上”。谢觉哉坚持在判案中要“敢碰要人”。…  相似文献   

19.
弄巧成拙     
房地产开发商梁某请省公安厅副厅长骆某吃饭,酒酣耳热之际,梁某提出要办一个汽车检测厂,请骆某帮忙。“公安厅定点的汽车检测厂现在已经饱和了,这件事不好办。”骆某显得无能为力。“我的厂子位置比较好,再说你们也不在乎多一个少一个。”梁某并不甘心,继续做骆某的工作。“这不是在饭桌上讨论的事情,办事要讲规矩,工作上的事到办公室说。”骆某将酒杯往桌上重重地一放,把脸拉了下来。“都说骆厅长的原则性强,没有想到这么强。”梁某的脸上堆着奖.谆谆道歉。  相似文献   

20.
一碗面条     
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江苏省扬州灯泡厂厂长高仁林“抠”出了名。有一次,一个台商来厂里洽谈合资项目,到了吃晚饭的时候,食堂的师傅端来两碗面条。高仁林歉意地对客人说:“我们厂从不宴请招待,不是吃不起,而是厂里的每一分钱都是工人们的血汗,我们吃不下。”台商看看高仁林简陋的办公室,一张油漆剥尽的办公桌和一把木头椅。高厂长没有手机,办公室里唯一的电器是一台旧电扇。台商被高仁林的艰苦朴素精神深深打动了,很快签下了合资协议。他说:“把资金投给这样清正廉洁的厂长,我们放得下心。”扬州灯泡厂年销售额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