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索》2017,(4)
我国政治学学科自20世纪80年代恢复和发展以来,取得了不可否认的诸多成绩,但也存在不少有待改进的方面。未来我国政治学的发展,需要在学术创新和学术规范之间实现统一。学术创新方面,政治学研究应着眼于"真创新",并处理好创新与常识、创新与本土化之间的关系。由此,我们需要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加强学术共同体的自律,把握时代的主要脉搏,尊重学术探索的规律,并坚持科学与人文的统一。而在追求学术创新的过程中,尤其需要强调学术规范的重要性。政治学研究的每一环节都应在相应的学术规范下展开,并在此前提下完成学术创新。  相似文献   

2.
严庆王跃 《探索》2022,(5):79-95
历史政治学的视角不仅有助于清晰解释当下中国与传统中国的政治关联性,而且有助于全面认识当代中国的政治理念、制度及行为的由来。历史政治学的历史视野、经验研究取向和求治导向适用于解释中国多民族国家整合的历史合法性与内在机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大一统”政治哲学及政治价值在当代多民族国家整合中的具体体现,也是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政党中心模式”凝聚人民的具体方式。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延续了历史中国的国家发展路径和政治经验,是党基于历史逻辑和历史经验建构现代国家、实行民族整合的重要举措,满足了应对当下内外复杂形势、化危为机的现实需求,能够在民族向度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远景探索提供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践支撑。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应当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不断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并优化民族工作实践,把培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作为长远、根本措施。历史政治学可以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新的研究路径,而作为案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则为历史政治学增添了新的学术主题。  相似文献   

3.
严庆  王跃 《探索》2022,(5):79-95+2
历史政治学的视角不仅有助于清晰解释当下中国与传统中国的政治关联性,而且有助于全面认识当代中国的政治理念、制度及行为的由来。历史政治学的历史视野、经验研究取向和求治导向适用于解释中国多民族国家整合的历史合法性与内在机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大一统”政治哲学及政治价值在当代多民族国家整合中的具体体现,也是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政党中心模式”凝聚人民的具体方式。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延续了历史中国的国家发展路径和政治经验,是党基于历史逻辑和历史经验建构现代国家、实行民族整合的重要举措,满足了应对当下内外复杂形势、化危为机的现实需求,能够在民族向度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远景探索提供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践支撑。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应当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不断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并优化民族工作实践,把培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作为长远、根本措施。历史政治学可以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新的研究路径,而作为案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则为历史政治学增添了新的学术主题。  相似文献   

4.
正概念的发明权和解释权是文化领导权建设的内容之一。现在学界有种风气,就是什么概念都追溯到希腊和西方,长期下去,自己的学术史、学科史就没有了,源流就接到别人那里去了。这是不行的。长期以来,我们政治学和国际关系概念基本来自西方。一个国家的社会科学如果充斥着外来概念,那么本国的学术表达一定会成为问题,对自己的认识、理解和表达也会成问题,外来概念  相似文献   

5.
王炳权  王承禹 《探索》2020,(2):71-82
遭遇新时代的中国政治学陷入了理论供给不足的窘境,调适政治理论与政治实践的关系成为迫切的议题。围绕中国政治学转向主题,学界形成了学术自主与政治引领、本土立场和国际视野、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等若干争论,但偏执一端的争论带有"虚假性"。诸种争论实质上涉及政治学理论研究的价值取向问题,在兼容不同学术论点和考察学科发展实践的基础上,中国政治学转向的讨论有必要转移到何以强化理论供给这一根本议题上来。西方政治学的强理论供给能力得益于持续的学术积淀,而中国政治学较弱的理论供给能力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成因--务实传统和科研体制。基于此,中国政治学应从优化科研体制、强化学术自律、挖掘思想资源三个层面进行一场"理论供给侧改革"。  相似文献   

6.
<正>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中国改革开放,是20世纪下半叶国际社会最为重大的事件之一,已经并将更为深刻地改变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格局,对世界的影响日渐深远。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40多年,吸引了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国际关系学等诸多学科的学者较长时期的关注和研究;在《中共党史研究》《广东党史与文献研究》等学术刊物及部分学界先进的积极呼吁和组织下,  相似文献   

7.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以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为核心的战略思想。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思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源泉,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目标指向。提高生产力水平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首要条件;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能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长效制度保障;优化调整国际经济结构、积极重塑国际分工格局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学教科书中关于政党的界定、分类和功能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一定程度上表明政治学教科书编写过程中去意识形态化、注重西方政治学理论和追求学术化的倾向。产生这些倾向的原因主要有社会时代背景的变化、编者个人学术背景的差异和教科书针对对象的不同。对于中国政治学的发展来说,仅去意识形态化还是不够的,过分追随西方理论的趋势也应得到学界注意。  相似文献   

9.
建构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对政治学知识跨情境效度问题的有效破解,是对西方政治学霸权的积极回应,是拓展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的学术努力,符合中国政治学的学科属性和发展规律。长期以来,学界在创造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的探索中,形成了理论建构型、从实求知型、回应拓展型和返本开新型等基本进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既有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建构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要从方法论层面把握价值取向、厚植理论基础、彰显现实观照,以中国性为根本,以超越性为关键,以包容性为依托,进一步培育和发展政治学基础理论、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和体制机制、政府体制机制改革和公共政策优化、比较政治等自主知识生长点。  相似文献   

10.
正阎学通,政治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世界和平论坛秘书长,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总编、《国际政治科学》总编,是中国国际关系学界中倡导科学方法论和预测国际形势的著名学者。记者:近年来,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南海争端、中日钓鱼岛问题、中印边界对峙等事件对我国国家安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您认为,导致我国周  相似文献   

11.
向波 《探索》2004,(6):35-36
闽江水秀鼓山青,天高气爽艳阳秋。2004年10月12-14日,由中国政治学会主办,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师大公共管理学院承办,福建闽江学院、福建教育学院协办,以“全面实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为主题的中国政治学会2004年年会在美丽的榕城——福州举行。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黄瑞霖,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政治学会会长李慎明,副会长王一程、张永桃、王浦劬、刘德厚、张桂琳,秘书长杨海蛟及赵宝煦、王惠岩、徐大同等来自全国各地的近150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这次年会,是我国政治学界围绕实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相似文献   

12.
比较政治学长期以来以西方的政治制度、政治道路和政治话语作为研究起点,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道路和政治制度难以在国际政治话语中凸显其主体性和学术研究价值。近年来,随着西方国家治理危机的出现和中国的崛起,比较政治学界的研究正在悄然从研究民主化到国家建构的转变。国家建构理论为阐释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特色和构建比较政治学的核心内容提供富有解释力的视角。中国国家建构的五个核心逻辑是文明型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国家、超大规模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新时代,应从坚持政治道路的民族主体性,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理念,加强执政党的建设,以发展为中心,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等多个维度深化与发展中国国家建构理论,初步形成中国特色比较政治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3.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国际制度的创设提供了价值目标和方式方法,国际制度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落实提供了交往规范和实践路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制度化建设需要秉持新型国际关系的理念,提升国际制度的领导权,推进国际法律制度的理念创新,制定全球治理新领域的国际规则,构建"一带一路"的国际规则,加快国际制度领域供给与改革。  相似文献   

14.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本文分析了当前国际关系的总体发展趋势,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下的深厚现实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5.
《探索》2017,(4)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实践理论升华的必然结果。在宏观领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为其构建提供了思想基础;党和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重视是其重要保障。在实践中,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探索形成的理论成果,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政治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素材、强大的动力契机和广阔的平台。在理论来源上,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政治理论积淀和丰富的外来政治学资源,为构建中国特色的政治学提供了养分;此外,中国政治学恢复以来广大政治学者的研究成果,也从研究主体建设、研究成果与方法积累、学术氛围创造和学科系统传承等方面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人才储备。  相似文献   

16.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年01月定价:30.00"中国崛起"震撼了全世界,"中国模式"也成为了国际学界、理论界热议的话题。张维为教授通过走访一百多个国家的所见所闻,以国际关系学者的深厚学术背景,以其独特观察和理性分析,丰富了"中国模式"的深刻涵义,更提出了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崛起  相似文献   

17.
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原创性内容,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国内学界多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出场语境、价值功能与实践向度加以论述,形成了一系列的学术成果。中华民族的出场语境不外乎历史渊源、政治文化和多元复合的影响,价值功能主要以国家建构、团结民众、意识形态和国家治理为导向,实践向度则主要以族际整合、政党推动、意识培育和法治保障为指引。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需要系统构建中国式民族工作话语体系、不断拓宽跨学科合作交流转化渠道、科学应对算法技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8.
自2013年习近平同志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学术界从各领域各角度对该倡议进行深入研究。其中从和平发展领域来看,"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平发展道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体而言,"一带一路"的根本旨归在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现实价值在于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根本依托在于坚持中国特色和平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9.
书海导航     
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年01月定价:30.00"中国崛起"震撼了全世界,"中国模式"也成为了国际学界、理论界热议的话题。张维为教授通过走访一百多个国家的所见所闻,以国际关系学者的深厚学术背景,以其独特观察和理性分析,丰富了"中国模式"的深刻涵义,更提出了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崛起 的命题。  相似文献   

20.
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是对近现代以来世界国际关系的深刻反思和客观总结,是对人类社会今后发展的理论先知和科学预测,为全世界提供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国际关系中,文化作为具有广泛意义的人文基础,有着特殊的和平纽带作用。一、草原文化的包容开放特质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多元价值观文化多元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不同民族、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