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老师,这个神圣的称号如今被叫得越来越随意,往往言者无心听者无意。赵薇也称姜文为老师,姜文则不仅叫“赵老师”,甚至还叫“薇姐”。我真是见过两人的惺惺相惜。但不管谁是老师,他们的导演处女作都不约而同地从“学生时代”起步。或许不是规律的“规律”,中外很多影人均把自己导演生涯的第一次献给了青春(题材),同时也常常印证拍“自己最想拍”、尤其“心里有的”对于一部影片的成功是多么的重要。  相似文献   

2.
每天早上踏着晨露而来,傍晚休着晚霞而归;上课时听讲,课后完成作业。每个学生都这么做,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明白这么做是为了什么。到底为了什么而读书呢?这个问题有些同学可能想都没想过。问他们,有人回答:“在这个年纪,大家都上学校念书,我也就去念书呗。不读书,干什么呢?”可悲呀,整天忙忙碌碌,却又不知道忙忙碌碌到底为了什么。但是,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十七八岁的我们已经开始更多地思考人生。很多人读书只是为了能考上大学,将来谋个好工作。记得有一次,有一位老师问我们:“假如以后取消高考制度,你们还会不会来上学,…  相似文献   

3.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把“尊重的需要”作为人的最基本的需要之一。他指出:自尊需要一旦受挫,就将使人产生自卑、软弱、无能等感觉,使人失去信心,无所作为。只有自尊需要得到满足,才能产生最旺盛的创造力,实现自我,获得成功。笔者认为,在教育实践中,必须充分注重学生的尊重需要,肯定他们的优势,赞赏他们的成绩。而我们在教育中却往往忽略了孩子们的自尊需求,特别是“差生”的这种需求.走进了一个误区。李灵是我所教班级中最为调皮、最令人头痛的“双差”生,倍受老师的批评指责。有一次课堂提问,我表扬了一个成绩较好的同学。…  相似文献   

4.
孔子很生气     
胡军 《当代广西》2008,(9):61-61
近日,“校车门”事件被很多重庆大学师生关注着。在该校的校车上,人都坐满后,一位站着的中年男老师生气地指责驾驶员,不应当在老师没有上完前就让学生上车,并且要求学生下车,给他让个座位。在僵持了十余分钟后,终于有两位女同学主动下车,给男老师让了座。“该不该让座”引来了老师和学生的激烈讨论。  相似文献   

5.
在北京市通州区二中有一位普普通通的化学教师叫李圣珍,先后有60多名所谓“傻孩子”、“笨孩子”、“呆孩子”、“坏孩子”等被家长和学校认为没有希望了的孩子被家长送到了她的身边。他们每个人都有噩梦般的过去,每个人都有不堪回首的痛苦。可是,他们在李老师的家里生活、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却有了让人难以置信的变化:有的考上了全国名牌大学并出国深造,有的在班级里成了“希望之星”、“双百生”、“读书大王”……是什么使这些连他们父母和老师都认为“没有希望”的孩子发生如此显著的变化?究竟该如何把那些“问题孩子”塑成可造之才?我们非常想听听李圣珍老师的教育之道。  相似文献   

6.
朱穆之 《人权》2002,(6):9-10
达赖一直在宣传“西藏的文化遭到灭绝”,西方一些人也不断指责中国毁灭西藏独特文化。人们应该追问一下,究竟西藏文化现实的具体情况如何?究竟西藏的文化怎样遭到了  相似文献   

7.
“一个人有一个美丽的外表,一个计算机一样的大脑,一个有权有势的父亲,我们会羡慕,但绝不敬佩;我们敬佩的,是那种历经各种磨难,仍有孩子一样的眼睛,有狗一般的忠诚……”把这话当成格言的,是一个被大学除名的普通女孩子,她叫张璨,模样清纯,看上去还有一股子尚未退净的学生气。  相似文献   

8.
我是一个独生女,也是家里的“小太阳”。爷爷、奶奶、父母等都围着我转,因而从小养成了任性、撒娇、固执的性格。家里样样事都得照着我的意见办,稍不如意便在家中如孙悟空般“大闹天宫”。因此也就谈不上孝敬父母这一道德修养了。父母把我看成了心头肉,常把自己舍不得吃的东西给我吃,用自己辛辛苦苦积攒的钱供我读书。为了使我上学不迟到,一大早就起来买早餐给我吃。他们对我的爱是人与人之间最深情的爱,是最富于自我牺牲精神的爱。然而原来的我却不能体会到父母对我的一片爱心,反而时常向父母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无理要求。记得有一…  相似文献   

9.
希望     
老师,您要求学生很多,这我们愿意,我们高兴。但您可曾想过,作为您的学生,我对您也有自己的希望: 首先,您应该是个感情丰富的人。哪个学生不喜欢自己的老师潇洒、幽默,充满时代气息?一派“孔夫子”相,我们最不满意。那只是把自己当作简单的教书工具。我们不仅是您记分簿上的一个号码,更是活生生的人。豆蔻年华正是充满幻想的年龄,  相似文献   

10.
谈学习     
对于喜欢读书的人来说,读书是一种快乐;对于不喜欢读书的人来说,读书是一种痛苦。但世界永远属于“喜欢读书的人”。你要想拥有世界,再痛苦,你也得去读书。  相似文献   

11.
刘秋云 《半月谈》2004,(24):58-58
老师教出的学生多,被称作“桃李满天下”。但在众多“桃李”当中。谁是老师的“得意门生”呢?在许多老师的眼中,首先是当官的。经常被老师挂在嘴边的往往是当了乡长的某某、当了县长的某某,等等。其次是特别有钱的。当上大老板、大富豪的某某,捕有上百万、上千万固定资产的某某。也经常被老师夸奖有加。让老师骄傲的这些人,其实无形中就会成为后来学生的榜样。  相似文献   

12.
在大学校园里,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群人:他们像学生一样三点一线,宿舍、食堂和教室,但年龄明显比学生大;他们步履匆匆,不时打着电话,也常常以羡慕的眼神看着身边年轻的天之骄子,好像在回想以前自己的青春年少;他们来自四面八方,来自不同行业,有着不同的职业,走到一起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百战归来再读书”,  相似文献   

13.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鱼”作为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是学生追求的目标;“渔”作为掌握知识的技能,不仅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智能,达到理想教学效果的需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把学法指导纳入教学视野。根据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把学法指导的重点放在准确深入地把握教材和怎样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上。前者是如何读书,后者是如何运用。关于指导学生读书,我注意了以下两点。第一,全面准确…  相似文献   

14.
地震,震垮了对中国的污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清 《人权》2008,(4):13-13
西方一些国家不遗余力地指责中国“不民主”,“实行专制”。中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相似文献   

15.
《半月谈》2004,(24):54-55
身处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人们的理想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近来,“校园话题”栏目接到了许多老师的来信.对于一些中学生朋友把“金钱和权力”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表示担忧。“金钱和权力”可不可以成为理想?一个人一旦手中有钱、有权。应该怎么看待和使用?究竟什么会给人带来真正的快乐?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讨论.相信有助于廓清我们的认识。因为关于理想的答案.最能彰显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王正良是我得意的学生。有人说,一般的老师是学生找老师,而大师级的老师是老师找学生。记得还在一九八五年春,我把王正良的第一本钢笔字贴推荐给一位老同志时说:“我们应该为书法艺术事业培养几个有出息的年青人”。我虽称不上大师,但我欣喜王正良这个学生我是选对了。王正良出身在书圣王羲之晚年隐居并卒葬之浙江嵊州金庭观旁的鱼岩头村,据该市地方史志考证,  相似文献   

17.
何谓“人文精神”?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何谓“人文精神”?复旦大学教授朱维铮也许“关门读史”太久了,变得“好读书不求甚解”。这并非已超然如五柳先生,“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正好相反,是因为身列穷教书匠,只能把多多读书当作觅食法门。但终于觉得不对了,倘若读书总是阔略不拘,也于饭碗大不利。眼...  相似文献   

18.
《束星北档案:一个天才物理学家的命运》一书究竟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读完全书,人们感到这实在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一个杰出的天才物理学家命运竟然如此坎坷,遭到严酷的政治摧残,最终默默凋零。但如今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悲剧的产生和束星北本人过于恃才傲物的个性有关,更直接一点,即是说束星北自身的性格缺陷也是造成悲剧的原因之一。在2005年7月1日的《文汇读书周报》上读到两位作者关于束星北的对话,文中虽不乏一些精辟见解,但有关指责束星北“恃才傲物”的观点也显示出了对束星北和那个时代并不能真正理解并予以正确的剖析。“对话”中说:…  相似文献   

19.
漂流     
黄任波 《当代广西》2007,(22):55-55
在我,读书纯粹缘于兴趣。 表弟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写道,据说一个人小时候吃得多的是什么,长大了他就会偏爱吃什么。所以“啃书本”的习惯要从小培养起.长大了你才会把它当饭吃。可见。读书兴趣,“从娃娃抓起”,也是说得通的。  相似文献   

20.
鼓励学生出类拔萃是评定一位好教师的重要标准,很多人却忽视了这一点,如果有学生说:“我所取得的成就源自您的鼓励”。我认为这是老师所能获得的最好的赞誉。因此,我们不难理解“鼓励学生”的大致含义。即坚信自己的学生。即使他们缺乏自信,甚至自暴自弃,也要相信他们能够取得最好的成绩,实现最伟大的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