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位16年的晋惠帝司马衷,尽管任内“政绩”平平,却因一句“妙语”留名千古。适逢那年北方闹水灾,到处饥馑,惠帝闻奏,信口道:“百姓饿死,何不食肉糜?”满朝文武哑然失笑。生于高墙宫院之内,对外边的情况,知之甚少,只见宫廷繁华色,不闻民间悲苦声,因此才能产生了“何不食肉糜”的笑话,并不稀罕。  相似文献   

2.
白茫茫 《创造》2004,(5):39-39
中国历史上的糊涂皇帝很多,晋惠帝司马衷便是著名的一个.据<晋书·惠帝纪>载:司马衷在位时,天下荒乱,草根树皮被吃光,百姓多有饿死,大臣们请他下令赈灾,他竟说:"百姓没饭吃,为何不吃肉粥呢?"他的愚蠢还不止于此.一次,他到华林园游玩,适逢雨后,青蛙乱叫,就问随从这蛙是官家的还是私人的.随从知他是白痴,没法说清楚,就胡乱答道官地里叫的是官蛙,私地里叫的是私蛙.他竟然深信不疑.  相似文献   

3.
中国历史上的糊涂皇帝很多,晋惠帝司马衷便是著名的一个.据<晋书·惠帝纪>载:司马衷在位时,天下荒乱,草根树皮被吃光,百姓多有饿死,大臣们请他下令赈灾,他竟说:"百姓没饭吃,为何不吃肉粥呢?"他的愚蠢还不止于此.一次,他到华林园游玩,适逢雨后,青蛙乱叫,就问随从这蛙是官家的还是私人的.随从知他是白痴,没法说清楚,就胡乱答道官地里叫的是官蛙,私地里叫的是私蛙.他竟然深信不疑.  相似文献   

4.
由晋惠帝的“突发奇问”说开去鲁民西晋惠帝在位十六年之久,为人称道的政绩不多,遗给后人的笑柄却不少,这其中除了"何不食肉糜"那句"千古名言"外,他的那句"蛤蟆为谁而叫"的"突发奇问"也至今令人难忘。据说,有一次,晋惠帝夜游华林园,闻得蛙鸣一片,不由心生...  相似文献   

5.
《资治通鉴》记载,晋朝的惠帝司马衷自幼有些痴呆,整日和宫女们在一起玩耍,厌恶读书,过着农家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等到长大做了皇帝,更是昏胃愚昧,天天饮酒作乐,听靡靡之音。他从来未出过宫门,对世俗民情一窃不通,当时正值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田地荒芜,饿死不少人。有待从告诉他许多百姓由于没有粮食吃而饿死的事后,他感到非常奇怪,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慢吞吞地说:“没有粮食吃,为什么不吃肉?”侍从们听了哭笑不得。有一次,他到华林园玩,走到池塘边,听到水丛中蛤蟆不停的叫声,便停下步采,问身边的侍从:“这叫的…  相似文献   

6.
人有智愚之分,智愚又有藏在心里和露在脸上之分。有的人看着聪明,实际上也聪明,像孔明先生,长身玉立,气宇轩昂,真有经天纬地之才,这叫“大智若智”。有的人看着像个傻子,实际上还就是个傻子,像晋惠帝司马衷,这叫“大愚若愚”。这两种人,一目,了然,没什么好说的。值得说道琢磨的,  相似文献   

7.
廿四史当然不是什么供消遣的书,但其中并不少有趣味的材料。《晋书》说,孝惠皇帝“在华林园闻虾蟆声,谓左右曰,此鸣者为官乎,为私乎”,便引得不少后人发笑。其实如果将虾蟆拟人化,则人的一切活动,包括喊,叫,写文章,其动机不是为官(或曰为公),便是为私(或曰为己),总难超出这“两为”的范围,惠帝之问,也并非问得完全没有道理。  相似文献   

8.
《精神文明导刊》2014,(3):49-49
第五伦尽节【原文】第五伦,字伯鱼,京兆人也。举孝廉。帝问以政事,大悦,与语至夕,拜会稽太守。会稽俗多淫祀,好卜筮,人常以牛祭神,百姓财产,以之困匮。其有自食牛肉,而不以荐祠者,发病且死,先为牛鸣,前后郡将莫敢禁。伦到官,移书属县,晓告百姓。其巫祝有依托鬼神,诈怖愚民,皆案验之;有妄屠牛者,吏辄行罚。民初恐惧,或祝诅妄言,伦案之愈急,后遂断绝,百姓以安。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或问伦日:“公有私乎?”对日:“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每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岂谓无私乎?”(群书治要·后汉书)  相似文献   

9.
一 《聊斋志异·夜叉国》中有惊人之问:“问何以为‘官’?”(我本想写“惊天之问”,后来想想,“天”居高,司空见惯,或不屑听此一问;人处卑,利害相关,闻之方惊。)书中答辞也妙:“出则舆马,入则高堂。上一呼而下百诺。见者侧目视,侧足立。此名为官。”几千年来,中国为“官”者的自我感觉或老百姓对“官”的观感,大抵如此。  相似文献   

10.
古代论隐私     
《韩诗外传》第九卷第十七章,有这样一段故事: 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白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诗》曰“采葑采菲,无以下礼。”  相似文献   

11.
《精神文明导刊》2018,(3):42-42
【原文】魏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中有虎,王信之乎?”王曰:“不信也。”曰:“二人言,王信之乎?”曰:“寡人疑矣。”曰:“三人言,王信之乎?”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三人言而成有虎。今邯郸去魏远于市,议臣者过三人,愿王察之也。”魏王曰:“寡人知之矣。”及庞恭自邯郸反,谗口果至矣,遂不得见。  相似文献   

12.
“法盲”乎?“心盲”乎?○耿法在某些流行一时的观念上,切莫随波逐流走入误区。比如“法盲”这个词,现在已经用得过多过滥,近于广告用语了。其实,一个人懂法多少与是否犯罪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生活中固然有因不知法而触犯法律的案例,更有大量明知犯法也偏要以身试...  相似文献   

13.
当官十难     
当官十难当官难,难当官,官难当。当官者也有一本难念的“经”。难在何处?笔者以为至少有十难:当上级交办的事不符合实际时,你办不办?办了下面说你“不实事求是”、“官僚主义作风”。不办,上面说你“不听话”、“组织观念淡薄”。办了不行,不办也不行,此为一难。...  相似文献   

14.
夫子何贵     
近来读《论语》,有一段印象颇深。 太宰惊异于孔子的学问,就去问他的学生子贡:“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回答道:“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孔子听说后却不以为然。他回答说:“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贼,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相似文献   

15.
涅槃乎?轮回乎?──经济潮中青年人的精神世界寂云当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在巡途中发表一系列对中国建设有重要意义的谈话以后,当中国共产党召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后,在古老的华夏土地上荡起了强劲的经济潮;惯于弄潮的中国青年则以不同的方式纷纷下海,成为这股历史潮流中充满活力和希望的骤悍水显然,改革开放的新举措为中国经济焕发新的活力开辟了道路,也为中国青年发挥新的作用搭好了舞台。但是有一个问题不可回避地摆在面前:对经济生活将产生积极作用的原则,对精神生活是否也将产生积极作用?或者换一种更直接了当的问法:如果青年们在经济生活中遵循商品价值规律的行为应该得到肯定,那么青年们在精神生活中受商品价值规律影响而形成的观念是否同样应该得到肯定?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因为涉及到经济法则的理想适用范围的认定),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因为涉及到跨世纪一代人精神面貌的塑造)。空论无凭,我们最好还是投身潮流,实地看一看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洗礼”的青年的精神世界。究竟冠之以“涅”好,还是名之曰“轮回”好。人生理想的生生灭灭拥有未来者必拥有理想。从这个意义上说,青年是从来不会缺少理想的。但放到一个具体的时代,比如放到现在这样一  相似文献   

16.
崔霞 《春秋》2009,(3):57-58
封禅泰山,是中国历史上历代帝王的一种旷世礼仪大典,尤其更是那些有作为帝王的必然举动。司马迁《史记·封禅书第六》记载:“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盖有无其应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见而不臻乎泰山者也。”汉武帝刘彻是汉王朝的第五个皇帝,他雄才大略,文韬武备,也是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帝王之一。  相似文献   

17.
《精神文明导刊》2012,(4):52-53
孔子闲居,谓曾子曰:“参,汝可语明王之道与?居,吾语汝。夫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故非德道不尊也,非道德不明也。虽有国之良马,不教服乘,不可以取道里;虽有博地众民,不以其道治之,不可以致霸王。是故昔者,明王内修七教,外行三至。七教修,而可以守;三至行,而可以征。明王之道,其守也,则必折冲千里之外;其征也,还师衽席之上。故日:内修七教而上不劳,外行三至而财不费。此之谓明王之道也。”曾子日:“不劳不费之为明王,可得而闻乎?”孔子曰:“昔者帝舜左禹,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夫如此,何上之劳乎?若乃十一而税,用民之力岁不过三日,入山泽以其时而无征,此则生财之路也,而明王节之,何财之费乎?”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羊”与“牧”捆在一起是1500多年前的事。《隋唐.杨尚希传》记载,“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县寮以众,资费日多。吏卒又倍……动须数万,如何可觅?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自杨尚希先生始,这“十羊九牧”也就成了官多为患的代名词。从隋朝始,宋代“天下有定,官无限员”,以后到宋、元、明、清等朝代,更是官吏众多、郡县林立。荀子说,“士大夫众则国贫”。事实亦是如此,“无其事而虚设其官,无其功而空食其禄”;“生之者寡,食之者众”,官多爵滥,“十羊九牧”,到头…  相似文献   

19.
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官本位”、“钱本位”批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官本位”、“钱本位”与“人民本位”是三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了解它们的内涵对于我们深入理解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谓“官本位”则是指以官为本,把官作为衡量人的价值的标准。封建“官本位”的核心是官与权的结合。一个官从生理构成上看,并不比普通老百姓特殊;从学识上讲,也不一定比普通的学者高明。那么,他的权力到底来自何处?只能来自他的官职。“职者,值也”,一定的官职都有相应的权力,官与权是统一的,有此官则有此权。权又与位有密切的关系,在位则有权,不在位则无权力。所以在中国古代的历史…  相似文献   

20.
析“慎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德民  吕耀怀 《湖湘论坛》2002,15(3):46-46,88
诠释“慎独”一词,一般以《礼记·中庸》中的一段话为依据:“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郑玄注曰:“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闲居,即独居、独处。所谓慎独,就是指在一个人独居、独处之时,在其行为不为他人所见之处,也要做到谨慎有德。关于“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朱熹曾注云:“隐,暗处也。微,细事也”《四书集注》。朱子之注,或容有疑。“隐”指暗处不谬,但以“细事”释此处之“微”则不甚确当。古书中的“微”字,既可用以指称“细小”,如慎微之“微”,又可包涵“隐匿”之意。据《左传·哀公十六年》:“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