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杜甫作为大家熟悉的伟大诗人,因其集大成而被誉为“诗圣”,其诗歌因真实而深刻地记载当时的社会现实而被称为“诗史”。纵观其诗,其主要特色是“沉郁顿挫”。在《春望》一诗中诗人更是把“她”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得此作品更显爱国忧民、意蕴深厚的沉郁之气。 《春望》写于唐肃宗李亨至德二载(757)春诗人身陷长安安禄山营时。《春望》是杜甫踬于长安的第二年春天为感时伤别而作,堪称一首爱国忧民意蕴深沉的佳作。后人评此诗“字字沉著,意境直似《离骚》”。而这个时期,是杜甫生活经历中最艰难的一段,诗人饱尝国破家亡的忧患痛苦…  相似文献   

2.
从宋人对杜甫的评价中,来寻找宋代诗风的演变和宋诗的特点,并且由此探讨宋人的诗学观念和审美价值取向,是一个有趣而又颇有意义的问题。宋代以来,杜甫一直被尊为“诗圣”,占据着中国诗史上最神圣的一页。闻一多先生甚至说:杜甫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诗人,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但是,我们知道,杜甫在唐代诗坛上的地位并没有后来那么高。唐人选唐诗的选本一共十二种,现存十种。其中,只有晚唐五代韦庄所选的《又玄集》选有杜甫的作品。杜诗在唐代的失散流离就已  相似文献   

3.
杜甫草堂位于成都市西郊院花溪畔,是唐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自公元760年“草堂”落成.到公元765年离开成都,杜甫先后在此居住了将近四年,留下240首不朽诗章。由于杜甫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辉煌成就,他被后世尊为“诗圣”,其草堂故居也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自五代至清代,草堂逐渐衍变发展为今日占地250亩,融古典园林与纪念铜宇于一体的文化风景名胜。现在的杜甫草堂完整地保留着清嘉庆十六年(18if)修建的一组纪念性古建筑。中轴线上有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词五重主体建筑,两侧有回廊和一些附…  相似文献   

4.
作为唐代诗坛的代表诗人李白与杜甫,二者在引用宋玉辞赋方面,李白多引《高唐赋》,钟情于宋玉事襄王时的得意自信;杜甫则多引《九辩》,侧重于宋玉失职后的郁闷哀怨,二者对宋玉辞赋的接受大不同,由此也反映出李、杜在价值取向、诗歌格调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八桂侨刊》2003,(3):55-55
扇面书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成,据唐代张彦远著的《历代名画记》记载:三国时期“杨修与魏太祖(曹操)画扇误点成蝇。”再有《晋书·王羲之传)一文中记载了王羲之为蕺山老妇题扇之事。周密《浩然斋雅谈》一书亦载有宋代大诗人陆游应人之请在扇上题诗的故事。  相似文献   

6.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功业彪炳的千古名臣,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唐代诗圣杜甫在诗《蜀相》中称诸葛亮“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济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的臣子风范,数伐曹魏,自隆中出山到秋风五丈原,功勋卓越,是一个理想的全智全能的几乎完美无缺的英雄形象。然而,为什么蜀汉最先灭亡?细读《三国演义》、《三国志》不难发现,作为政军统帅的诸葛亮并不善于培养选拔人才,以致后继无人。  相似文献   

7.
我来到了杜甫草堂沈运良我来到了杜甫草堂,这是我很早就想往的地方,无论是上中学,还是上大学,只要一读到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就想到了这个地方。杜甫草堂位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这里三面环水,风景幽美,当年唐代大诗人杜甫因避"安史之乱",来到这里建屋...  相似文献   

8.
正德国大诗人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读《当代广西》第11期杂志"文化"栏目推荐的《唐诗风物志》一书,我就有这样的感受。在世风开放的唐朝,以诗寄情、叙事、言志是一种风尚,诗歌徐徐展开唐人生活的画卷,也使唐朝成为古代文化盛世的高标。譬如唐代大诗人杜甫,鲁迅评价他:"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他还曾经说过:"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中国共产党是人类优秀文明的积极借鉴者,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坚定引领者,是社会高尚道德的有力崇尚者。可以说,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9.
压岁钱最早出现于唐代宫廷内。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内廷嫔妃,每于春时,各于禁中结伴三至五人掷钱为戏。”唐代正月初一为元旦,是宫内相互祝贺的日子,散钱之风很盛。又据《资治通鉴》记载,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  相似文献   

10.
杜甫在《同元使君春陵行序》中云:“不意复见此比兴体制,微婉顿挫之词。”所谓“比兴体制”,显然已不是仅指在微观中作为运用比兴手法的诗作,而是指在一种创作思想指导下的宏观创作体系。杜甫提出“比兴体制”的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是杜甫诗歌创作处于炉火纯青而创作思想也已自成体系的时期。笔者认为,杜甫的“比兴体制”不仅高度概括了他本人诗歌创作的特征,而且也为中患无白诗派的革新运动启开了序幕。本文拟对杜甫的“比兴体制”在唐诗革新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它所包蕴的唐代群体人格意识之内核,以及它所体现出来的唐代现实…  相似文献   

11.
魏庆之(生卒年不详),字醇甫,号菊庄,南宋建安(今福建建阳)人。据清道光《建阳县志》载,其墓葬位于县邑崇化里奏仙坛,惜已无存。魏庆之系宋代江湖派著名诗人,著有诗歌理论批评著作《诗人玉屑》和诗集《菊庄吟稿》,在当时很受重视,流传很广。魏庆之生性爱菊,恬淡闲静,不慕功名,喜以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为标榜,故以“菊庄”为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有才而不屑科第,惟种  相似文献   

12.
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唐代大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先祖为太原人,后迁居下(今陕西渭南附近)。他自己和好友元稹、陈鸿诸人,都说他是太原人,李商隐给他作墓志铭,也称“太原白公”。白居易出身于贫苦家庭,幼年刻苦读书,很早就会做诗,十六岁时写《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引起当代诗人的重视。贞元十五年,他考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历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左赞善大夫。白居易是继杜甫之后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早期创作了一百多篇《讽谕诗》,深刻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他的代表作有…  相似文献   

13.
古称造诣很高的诗家谓“诗圣”。北宋王安石选诗,将杜甫列为四家之首。但南宋朱熹曾说“太白盖圣于诗者”。故明人杨慎谓“太白为古今诗圣”(清代潘德舆《养一斋李杜诗话》)。但杨慎又说过,“李白神于诗,杜甫圣  相似文献   

14.
我国秋季有两大传统节日,一是中秋节(本刊第九期已作介绍),另一个便是重阳节(今年的重阳节是公历十月六日)。我国古代九为阳数,故将农历九月九日称为“重阳”,又叫“重九”。重阳节在我国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重阳之日正是秋高气爽之时,因此我国古代诗人都喜欢在这一天登高赋诗,吟咏重阳风俗。唐代大诗人杜甫(七一二——七七○年)有多首重阳述怀或书赠友人的诗,其中《九日》一首的头四句  相似文献   

15.
文在寅总统,安倍晋三首相:欢迎你们来到成都出席第八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成都是一个古老而现代的城市,不仅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而且是中国西南地区创新和开放重镇。《三国演义》里蜀国的精彩故事、旅居成都多年的唐代“诗圣”杜甫在韩、日为人熟知,韩、日两国僧侣也曾在这里留下求法修行的足迹。  相似文献   

16.
谢遂联 《求索》2007,(4):176-178
唐代主要诗人几乎都与都市有着紧密的联系,反映诗人都市经历及情感的唐代都市诗自有其研究之价值。本文以唐代涉及都市的诗歌为切入点,对唐代诗人的都市心态做一番梳理和研究。都市作为一个名利场,往往使诗人于其中感受到多重苦闷并由此导致了诗人山林田园情结的产生。但是,对于个人社会价值的追求又使诗人难以彻底逃离“衣冠所聚,身名所出”的都市。最终他们只能沿着佛、道两务途径以平衡内心紧张状态。  相似文献   

17.
值此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40周年之际,一本明末版的南安石井郑氏族谱被厦门一位郑姓男子托人送到郑成功的故乡——南安延平郡王祠管委会,该族谱记载了南安石井郑氏一世至十二世的情况据有关文史界的专家称,这本郑氏族谱对郑成功的先祖情况及明朝郑氏家族开发台湾等方面的研究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鹤千载空悠悠……”一千多年前,唐代大诗人崔颢曾登楼览胜触景生情,写下了这个千古名篇。 湖北黄鹤楼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其中黄鹤楼又为三大名楼之首。 黄鹤楼历史悠久,始建于三国东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以后历代屡建屡毁,明清两代,黄鹤楼共重修过7次,最后一次毁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历代黄鹤楼雄伟,辉煌壮丽,被世人称为“千古名胜、天下绝景”。不仅民间流传过许多有关黄鹤楼的动人故事和美丽传说,而且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无不登楼畅…  相似文献   

19.
王斌 《求索》2013,(8):125-127
久负盛名的唐代大诗人杜牧,在明代诗歌接受史上其关注度和好评度竟然下降到二三流诗人的水平.甚至受到部分诗论家的激烈批评。这一现象源于明人的诗学观念,一方面。由于文学流变观念的强化,杜牧被认定为一个“变之极”的晚唐衰世代表性诗人:另一方面.因与宋诗有密切的渊源关系.杜牧被极端宗唐抑宋的明人看作开宋诗“不良风气”的罪魁。杜牧诗的这一遭际展示了一种普泛化、极端化的诗学观念如何深刻地影响到明人对具体诗人和作品的解读。  相似文献   

20.
纵观我国诗歌发展史 ,鲜有本为民歌俚调的山野歌谣 ,却受到众多文人大家的青睐 ,一跃而成诗坛的新秀 ,不仅使唐代一些赫赫有名的大诗人争相仿作 ,而且还使这类诗歌的创作绵延一千多年 ,使之代代相传 ,直至现代 ,对后代诗坛产生重大而广泛的影响的现象。三峡竹枝词 (即巴渝竹枝词 ) ,就是这类民歌民谣中的典型代表。据清奉节县志载 ,竹枝词为巴渝民歌 ,它在春秋时代就在古代巴人中流传开来了。据考 ,在民间流行的原始状态的竹枝词中 ,“竹枝”是演唱时的一种和声。如《尊前集》集中所载皇甫松两句体的《竹枝词》 ,中间就有和声 :“芙蓉并蒂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