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一般言,孟子在讨论人的超越问题时的哲学思维是内在超越的。笔者以为,内在超越思维是孟子哲学思维的主要方面,却并非是孟子哲学的整体思维。孟子是“合内外之道”以言人的超越问题的,这也是先秦儒学的整体思维的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2.
一首《常回家看看》的歌,可谓风靡了大江南北、近日,在我省开展乡镇干部增强“四个观念”教育活动之际,对此歌仔细一品,却品出些许“异”味。异就异在我们的干部该上哪儿看,该看什夫张家界市有个好公仆郭树人,常回‘嚎”看看。作为领导干部,他把扶贫联系点——离张家界市30多公里、海拔1300米的高寒山区——壁岩村,当成自己的家。每次回‘’家”前,总惦记着李大爹的柴米,张大妈的油盐,总得买点水果,购点药品,并从家中捎上几件衣服,奉送给“家”中的父老乡亲。他回“家”看看,看的是老百姓,是穷人的疾苦,捎去的是党的温暖,…  相似文献   

3.
《孟子·梁惠王》篇对与民同乐的议论,是很有见地的。今天读起来,也还很有启发。先看看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孟子问:“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齐王回答:“不若与人。”孟子又问:“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齐宣王又回答:“不若与众”。接着,孟子形象地说明不与民同乐和与民同乐的得失利害。  相似文献   

4.
陈鲁民 《唯实》2011,(2):95-95
孟子的运气真是不错。一本《孟子》,大约三分之一都是孟子和君王的对话,他或以教训者身份出现,或以批评家口吻讲话,或以杂文家的语气上课,有温言劝诫的,也有连讽带刺的,有循循善诱的,也有夹枪带棒的。可让人意外的是,他的谈话对象,不论是齐宣王,还是梁惠王,抑或是滕文公,都能耐心听下去,没人翻脸,没人拍桌子,  相似文献   

5.
鲁民 《学习月刊》2013,(4):15-15
闲翻《孟子》,越读越觉得孟子的文章篇篇都像杂文,如投枪匕首,似针砭药石,毫无疑问,孟子就是个不世出的杂文家。他的思想、语言、学识、见地。都是我等难以望其项背的;他的尖锐、勇敢、泼辣、犀利,也是我等难以企及的。一本《孟子》,完全可以当成一本杂文经典来读.而每一个杂文家要想写出点像样的东西,有那么三言两语流传下来,学学孟子,把《孟子》当成教科书,仿效借鉴,苦心揣摩.必将受益无穷.  相似文献   

6.
鲁民 《学习月刊》2013,(7):15-15
闲翻《孟子》,越读越觉得孟子的文章篇篇都像杂文,如投枪匕首,似针砭药石,毫无疑问,孟子就是个不世出的杂文家。他的思想、语言、学识、见地。都是我等难以望其项背的;他的尖锐、勇敢、泼辣、犀利,也是我等难以企及的。一本《孟子》,完全可以当成一本杂文经典来读.而每一个杂文家要想写出点像样的东西,有那么三言两语流传下来,学学孟子,把《孟子》当成教科书,仿效借鉴,苦心揣摩.必将受益无穷.  相似文献   

7.
“求放心”     
正"求放心"实际上就是儒学的重新复兴之路。最终找到一条恰当的路径的是韩愈的学生李翱。"求放心",这是孟子提起来的。孟子在《告子上》中说,仁就是人的心,义就是人要走的路。放弃了正路而不走,丧失了善心而不去找,都是非常可悲的事情!孟子还说,人其实有时候很奇怪,有鸡或者狗走失的时候,肯定会想去找回来。可是,他的善心丧失的时候,却竟然不知道去寻找回来。因此,在孟子看来,学问之道其实很简单,就是"求放心",即把那丢掉的善心找回来。  相似文献   

8.
“仁政”是孟子政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也是他的政治理想。“仁政”理想的要义是家给百亩之田、五亩之宅 ,形成君民同乐的良好关系。孟子“仁政”理想的提出 ,反映了他制止野蛮战争和暴政、安定社会的美好愿望 ,虽有空想成分 ,但其人民性、进步性也是不容否认的。  相似文献   

9.
上梁与下梁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古代政治家孟子也指出:“君主喜欢什么,手下人对此的喜欢就更加厉害。”为官者的德行好比风,而部下好比草,风向哪里吹,草就向哪里倒,君明则臣直。部下主要是看上司的行为示范,如上司的身不正、行不直,话说得再好也没有人信他那一套。孙策在平定江东时,每次冲锋陷阵,他总是在最前列,部下很为他担忧。他却回答说:“如果我不亲冒矢石,那么将士们又有谁会勇猛作战呢?”他能迅速扫平江东,奠定巩固的后方,不能说与其以身作则没有关系。隋炀帝虽文辞精美,道德仁义满嘴,却坏事干尽。…  相似文献   

10.
陈鲁民 《唯实》2006,(11):64-64
一要生存,二要发展,是古往今来许多哲士伟人反复考虑的重大课题,儒学创始人之一的孟子,自然也不会对此没有思考。作为一个积极入世、渴望建功立业的大思想家,孟子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观,他的那些积极见解和不凡思路,不仅在当时发聋振聩,让人眼睛一亮,就是今天读来,也不无启迪,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11.
芥茉 《党课》2014,(15):115-116
近听一位老同志说,当年他在机关当“小于事”时,老婆想带刚过“满月”的孩子回老家看看,不意被地委书记知道了,就在去省委开会时接上他的老婆孩子顺道送回了家。在另一场合,还听一位老同志讲起一件往事,说当年他背着铺盖干粮步行去县城上学,有位骑自行车的中年人看到他年少吃力,停下问明情况,就把他的铺盖干粮送到了学校,后来才知道那个骑车的人是县委书记。  相似文献   

12.
剑侠 《廉政瞭望》2010,(7):50-51
年迈的父亲病情越来越重,老人专门让人打电话给在省里当大官的儿子,让他把情人生的儿子带来看看。然而,高官儿子却以种种借口推托,始终没让老父亲再见到这个孩子,老人最终抱憾离世。老人哪里知道,他的高官儿子有说不出口的苦衷:情人生的那个孩子根本就不是他的儿子。不仅如此,另外一对姐妹情人生的孩子,他也不敢肯定是自己的,只能说有一定的“概率”。  相似文献   

13.
望云舒 《奋斗》2006,(5):57-57
孟子见梁惠王,讲了许多治国安邦的大道理。他劝梁惠王要少做“功不至于百姓”的事,其中讲到了“不能也”和“不为也”的道理。孟子说:“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日,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相似文献   

14.
赵其波 《党课》2013,(12):11-14
出身于平民家庭的他,无论从长相到气质再到经历都实在太普通,但这位思想保守的“普通”人却赢得了伊朗广大穷人的心。作为伊朗历史上首任“平民总统”,他就是“反西方斗士”内贾德,国际政治舞台上一个充满争议的强硬角色。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位铁匠之子的传奇人生。  相似文献   

15.
楚风 《当代党员》2006,(4):68-68
朋友开了家公司,拉我去看看。一到他的办公室,我就发现桌子上堆了很多的商业智慧类的书籍和光盘。  相似文献   

16.
想回家看看     
一曲《常回家看看》,一夜之间风靡全国,震撼人心,表现了人们对“家”这个人生港湾的牵挂与异乎寻常的关爱。听着这充满亲情、友情、人情的动人旋律,我在激动之余,却不由生发出丝丝不合时宜的感慨,因为“常”回家看看,对我这个纪检干部来讲,往往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想”回家看看,则是我要面对的现实。过去的一年,是多事之秋,喜事嘛,“律考”中榜,职位提升,连丢失3年的摩托车也意外回归。而悲事呢?最揪心的莫过于父亲的病故。父亲向来硬朗,平时连头疼感冒也没得过,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十年不沾病”。但谁知一与病魔…  相似文献   

17.
陈鲁民 《前线》2008,(12):67-67
一要生存,二要发展。是古往今来哲士伟人思考的重大问题。儒学创始人之一的孟子.作为一个关注大千世界、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家,他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观”。他一些真知灼见和不凡思路,不仅在当时发聋振聩,让人眼睛一亮,就是今天读来,也不无启迪.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18.
《党的建设》2010,(5):51-51
孟子,名轲(约前372年—前289年),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他在中国思想史上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性善论。孟子的性善论为儒家的仁政学说提供了理论基础,从而使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得以进一步发展。关于人性问题,早在春秋时代就已经提出来了。孔子曾说:"性相近,习相远也。"但对于人性善恶问题却没有加以具体说明。到了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国之间争夺激烈,同时阶级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这就迫使思想家开始探索人的本质问题。当时涌现了几种不同的人性论,有人主张性好利  相似文献   

19.
周立 《当代党员》2006,(9):44-45
“这篇课文是以物喻人,教育我们要像花生那样做有用的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一名老师,22名四年级学生,课堂秩序井然。老师叫冉龙朋,彭水县诸佛乡小里村小学代课老师。那天,他在自己家的堂屋给学生上课,讲的是课文《落花生》,瘦削的他声音不大,但在这偏远、沉寂的大山里,却特别响。  相似文献   

20.
虽然再过11个月就将到龄停飞,可他在地震发生后积极请战。在17天的救灾飞行中,他冒着生命危险,飞行63架次,往灾区运送救灾物资90吨,抢运伤员200多人。他6次飞赴出生地——重灾区之一的四川省茂县执行任务,却从未回过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