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李燕 《长白学刊》2006,(4):109-109
在现代经济中,服务业的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积极发展服务业是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环节。能否抓住“人世”后服务领域加大开放的机遇,积极利用外资促进服务业发展,将直接关系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发展服务业对提升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东北老工业基地参与国际分工,应对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有利于完善城市功能,发挥中心城市作用;有利于为自身经济振兴提供必要的服务。  相似文献   

2.
《今日海南》2011,(12):43-43
近日,《东方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通过专家评审。根据规划。东方市的城乡发展目标是:促进东方产业结构升级、城乡结构优化、社会发展和谐,使东方的经济发展逐步从资源性工业转型为新型工业与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打造“四大基地”,  相似文献   

3.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的部署和省委提出的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维护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总体要求,打造"诚信辽宁",创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推动全省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加快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现就加强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相似文献   

4.
正辽政发[2015]82号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26号),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激发内需潜力,带动社会就业,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在辽宁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以及财政部、商务部在辽宁开展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的机遇,把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推进  相似文献   

5.
辽宁省人民政府文件辽政发[2008]28号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中小企业是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中小企业稳定健康发展,对加快建设国家新型产业基地,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巩固和扩大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应对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特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6.
张飞 《青年探索》2007,(1):87-90
辽宁老工业基地“新失业群体”的社会生存状况与自身的先赋资本、人力资本及社会资本确实有密切关系,这些因素导致了其在就业中遭受一定的社会排斥。“新失业群体”的父辈由于本身的失业下岗而沦为社会的弱势群体,而且由于辽宁老工业基地特殊的体制转轨境地,使之遭受到社会和家庭的双重挤压。  相似文献   

7.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构过程体现为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为社会保障提供物质支持,社会保障制度则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坚强的后盾,促进人与社会系统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中共辽宁省委文件辽委发[2010]14号(2010年11月2日)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是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重大战略举措。民营经济在增强地方经济实力、优化经济结构、繁荣城乡市场、扩大社会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十二五"时期,全面实施民营经济腾飞计划,促进全省民营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实现辽宁老工业  相似文献   

9.
节能问题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我国人口众多,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特别是水、电、煤、油、气等,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辽宁是东北老工业基地,能源短缺与工业振兴的矛盾比较突出。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节能工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下发文件提出明确要求。因此,我们必须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提高对节能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节能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文件精神,切实把节能工作作为当前紧迫任务来抓,实现全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振兴老工业基地和建设“和谐辽宁”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辽宁,中国老工业基地的重镇。“共和国的长子”鞍钢、“煤都”抚顺、辽宁特钢、大连机车等一大批重工业“航母”在省内星罗棋布,记述着昔日辽宁的辉煌。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进中国的近些年来,辽宁却显得动作迟缓,日渐默默无闻。观念的滞后和体制、机制的桎梏,使辽宁在发展的道路上举步维艰,雄风难振。时序走进了二十一世纪的第三个年头。中共中央关于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与振兴的重大战略决策,为辽宁重振雄风展现了希望的曙光。千秋大业,人才为本。在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这“盘”大“棋”中,营造良好的人…  相似文献   

11.
辽宁老工业基地要振兴,首先要做好本省产业链的整合,建成现代装备制造业和重要原材料基地;在此基础上寻求跨省的联合.  相似文献   

12.
辽宁国有企业在改革创新过程中面临着体制创新、管理创新以及培养创新型人才等一系列老工业基地历史遗留问题,这是涉及到民生、发展的大事,关系着辽宁和谐稳定的大局。要着力推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老工业基地焕发新的生命力和风采。  相似文献   

13.
黄南 《中国发展》2013,13(1):32-36
该文剖析了创新经济下产业体系的特点,结合未来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提出了创新经济下“IAGC”产业体系的构建思路,同时从加快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加快中国产业对外开放的转型步伐,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以及建立产融结合的发展模式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李靖宇  韩青 《中国发展》2010,10(3):64-68
该文认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作为国家战略推进,对于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整体开发环渤海经济圈、完善全国海域经济发展布局和造就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关系,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推动中国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都具有重大的区域价值。因此,不仅要从理论上认证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的区域价值,而且还必须创意和采取务实的推进对策来加以实现。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2005年度辽宁省政法系统优秀理论成果大奖赛的特定角度, 透视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两大时代主题给全省法制理论学习,法治学术研究带来的喜人形式,阐述了以人为本,执法为民创新理念在加快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推动作用; 提出了政法工作必须从革命的思维转向建设的思维,必须尽快转入进科学发展轨道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东北老工业基地质变为新型产业基地的现实论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靖宇  禹建奇 《中国发展》2008,8(2):114-121
东北老工业基地质变为新型产业基地,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投放的实施主旨和区域目标,这也是民心所向和大势所趋。东北区域不仅具有促进老工业基地质变为新型产业基地的综合优势,而且目前已经初步展示了老工业基地质变为新型产业基地的现实价值,同时又在这一进程中暴露出了老工业基地质变为新型产业基地的制约因素,所以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正确而又科学的对策: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革行政管理模式;完善市场运行体制,强化资源配置功能;调整主体产业结构,增强产业集群优势;冲破地区保护屏障,造就市场利益关系;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国际竞争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振兴进程中逐步达到新型产业基地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7.
资源和环境约束下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平华 《桂海论丛》2007,23(1):40-42
我国现行的经济发展模式日益受到资源和环境的严重制约。要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必须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其主要方向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服务业发展,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现代农业等。  相似文献   

18.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需要法律支持,法制是保障,立法应先行。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地方立法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文章重点围绕投资法律制度、人才资源开发、产业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四个方面,提出加快地方立法,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19.
流动人口犯罪是社会人口在大规模迁移流动过程中衍生的负面效应。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在经历着流动人口犯罪的高发期。辽宁省作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中之重,随着外来流动人口数量的逐年增长,外来流动人口的犯罪形势亦日趋严峻,根据社会学的方法论原则,来系统分析辽宁外来流动人口犯罪的基本特征、形成原因以及流动人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科学制定综合治理控制对策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20.
路红艳 《中国发展》2012,12(3):24-29
内陆现代服务业基地是国务院对两江新区“两个基地”定位之。该文认为,两江新区要明确“一基地三中心”的战略定位,建设令囤最大的云计算产业展地、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西部地区旧际商贸物流中心和西南地区国际会展中心;分析了两江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已具备的基础和比较优势以及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推动两汀新区内陆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