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的《在正发生变化的世界中的美国战略》论文集中,载有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政治学教授斯蒂文·大卫撰写的《第三世界仍然至关紧要》一文,认为冷战后第三世界在美国的对外政策中仍占有重要地位,因为第三世界在许多方面威胁着美国的安全,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文章称,很多人认为冷战后第三世界对美国来说无足轻重了,但事实并非如此。第三世界的特点是不稳定和充满矛盾。这个特点很可能导致在它们国内或国家间发生冲突乃至战争。而  相似文献   

2.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出版社1999年出版高级研究员珍妮·E·诺兰(Janne E·Nolan)新著《捉摸不定的“共识”——冷战后核武器与美国安全》(An Exclusive Consensus—Nuclear Weapons and American Security after the Cold War)一书。对影响美冷战后国内国际因素作了深入剖析,其中国内因素部份着墨甚厚,这给我们了解美核政策形成过程提供了一个重要窗口,同时,作者还用一章的篇幅,介绍冷战后美核理论和核政策在向第三世界转变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争论。就在全世界都对印巴核试验及美参议院否决批准《全面核禁试条约》目瞪口呆、不知所措时,该书无疑及时地为我们展示了美核战略在冷战后面临的问题:传统校理论及核政策与新的安全形势发生碰撞及在美决策层中引发的矛盾和冲突,从而揭示出美国核战略改革和实际运作的艰难和不易。 从内容看,全书可划分为两大部分:国内部分;第三世界部分。为了便于非英语专业的人从中受益,编译者对内容进行了重新归纳、提炼和舍取,试图系统完整地把书介绍给读者。  相似文献   

3.
一随着东西方冷战结束以及1993年1月1日欧共体大市场正式开始运转,欧共体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欧共体对发展中国家提供发展援助政策的内涵、重点等都有了新的变化: 一、外交、安全政策内涵转变。冷战时期,欧共体国家首先将发展援助作为在东西方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对峙中争取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工具。苏联东欧集团解体后,欧共体的外交、安全政策目标转向利用发展援助传播西方式民主、人权和市场经济。这一政策目标新  相似文献   

4.
《美国梦想岌岌可危》(1993年版)一书的作者爱德华·勒特韦克是美国战略和国际研究中心的地缘经济学研究室主任,曾任国家安全委员会、国务院、国防部等政府机构以及美欧一些工业公司的顾问。作者在书中力主美国在冷战后世界上“争取经济霸权新的斗争中”取胜,以免沦为一个第三世界国家。书中《穷人和超级富翁》一章对美国80年代以来贫富悬殊情况进一步加剧以及一个相当大的食利者阶层对美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等有较深刻的剖析。现将该章摘编如下。  相似文献   

5.
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国际斗争态势发生了两个重大的、影响深远的变化。一是东西方冷战结束,缓和成为世界的大趋势。其标志是美苏首脑马尔他会晤和欧安会通过《巴黎欧洲宪章》。但是冷战时期掩盖着的地区和国家之间的矛盾激化,局部冲突增多,全局缓和与局部紧张并行发展,天下并不太平。二是世界力量对比发生有利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变化。东欧剧变,苏联衰落,两制力量对比向西方倾斜;第三世界大多数国家面临严重困难,南北差距拉大。以上两大变化将影响90年代世界格局的变化和发展,并由此显示出当前世界格局和国际形势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6.
冷战后美国的防扩散政策王玲一、冷战结束后,美国军控政策的重点转到防止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及导弹在第三世界的扩散。苏联解体后,美国将其防务重点从对付苏联的全球威胁转向对付地区冲突。在继续关注与俄罗斯实施削减战略核武器协议、消除美俄核对抗态势的同时,突出地强...  相似文献   

7.
冷战后美国的防扩散政策王玲一、冷战结束后,美国军控政策的重点转到防止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及导弹在第三世界的扩散。苏联解体后,美国将其防务重点从对付苏联的全球威胁转向对付地区冲突。在继续关注与俄罗斯实施削减战略核武器协议、消除美俄核对抗态势的同时,突出地强...  相似文献   

8.
发展中国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个国家群体,在冷战时期被称为第三世界国家,开始的界定是帝国主义阵营为第一世界,社会主义阵营为第二世界。1974年2月,毛泽东对三个世界划分又提出,苏、美为第一世界,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为第三世界,介于两者之间的为第二世界。无疑后一种划分强调了反两霸的思想,政治上的针对性更强。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人们习惯称这些国家为发展中国家,则是更多地强调了经济、社会和发展。发展中国家一直是国际政治中不容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冷战结束以后,对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关系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和观点。本文拟对当前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它们在国际关系格局中的地位及作用,以及中国同这些国家的关系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冷战结束后,第三世界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比冷战时期更为严峻. 政治方面,政治民主化进程前途未卜,军人干政的威胁依然存在;实行多党制正成为一股浪潮,政治改革引发的社会动乱难以避免;长期被掩盖的社会矛盾表面化,宗教势力上升、民族意识抬头. 经济方面,探索经济发展战略和调整经济结构任重道远;贸易条件难以改善,发展援助条件愈加苛刻;人口增长速度过快,保护生态环境提上日程;南北经济差距拉大;各类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 对外关系方面,第三世界的战略地位下降,回旋余地缩小;大多数国家的对外政策进一步向西方倾斜,不结盟运动面临严重考验;南北关系从经济领域向政治领域扩展;亚非拉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道路坎坷.  相似文献   

10.
二战后美国关于第三世界发展问题的设想中,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TVA)的开发模式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中修建大坝和发电站等宏大项目,被视为应对共产主义扩张的手段和第三世界国家走向繁荣的一种路径。基于冷战地缘政治因素的考虑,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介入了湄公河建坝活动,并在60年代成为主要的援助国。到70年代中期,随着美国从越南的撤出及其援助理念的转变,加之受环境政治等因素的影响,美国停止了对湄公河建坝项目的支持。  相似文献   

11.
肯尼迪执政时期,随着冷战战场向第三世界的转移,美国政府越来越致力于通过"国家建设"(Nation Building)①方针应对欠发达国家不断出现的"叛乱"问题,意图通过引导落后地区以发展现代化来消除共产主义"滋生的根源"。越南战争时期南越的"战略村计划"是肯尼迪政府在第三世界展开的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国家建设"行动。本文旨在通过对"战略村计划"从出台到实施再到失败这一过程的历史考察,分析肯尼迪政府对第三世界的"国家建设"方针存在的两点困境:一个是美国自身在"国家建设"中的定位问题,一个是文化冲突问题。  相似文献   

12.
冷战结束后 ,经济全球化浪潮以汹涌澎湃之势扫荡着地球村每个角落 ,正向世人展示一幅“新版的世界经济地图” ;政治多极化趋势挟不可阻挡之态冲击着单极化的企图 ,一个前所未有的新世界政治格局初露端倪。这两大趋势与潮流 ,相激相荡 ,相互影响 ,构筑成 2 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的大背景、大舞台、大挑战 ,同时也给世界重要板块的第三世界以空前的巨大冲击。于是 ,业已模糊的“第三世界”概念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如何在“新剧”中“扮演”新的角色、怎样直面各种挑战 ,成为摆在所有第三世界国家面前的一个崭新的课题 ,也是一个亟待探讨的理论…  相似文献   

13.
陈拯 《国际观察》2015,(2):139-157
冷战结束至今的近四分之一世纪里,有关冷战的历史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本文结合新近出版的《牛津冷战手册》一书梳理冷战国际史研究路径的拓展,着重讨论正在兴起的"全球史视角下的冷战国际史研究"议程,以期进一步丰富国内学界对国际冷战史研究前沿的了解。文章梳理了这一新范式兴起的理论与现实背景,展示了其强调全球性互动、关注非国家行为体的基本特征。本文认为,全球史视角拓展了冷战史研究的问题领域与史料来源,通过更新研究视角与分析路径,描摹了更为丰富复杂的冷战历史图景。虽然其学术价值还有待后续研究检验,但确实代表了一个值得注意的新方向。文章最后就冷战史研究的学术创新以及青年学者在中国冷战史研究发展中的角色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戈尔巴乔夫“同各国人民直接对话”的《改革与新思维》一书,自1987年11月于苏美同时出版迄今,一直在为世人瞩目,随着近年来全球形势的重大发展变化,戈尔巴乔夫在该书中阐述的对外政策“新思维”,同样也在包括拉丁美洲在内的整个第三世界产生了影响。对于国际关系领域这种新的事态发展,人们无疑还有必要继续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5.
《棱镜与政策:冷战后的美国安全战略》(1994年版)一书,是美国重要的思想库兰德公司研讨新的美国安全战略问题后所发表的论文集,简介如下。 一、美国需要有新的国家安全战略。苏联崩溃、冷战告终、地缘政治环境迅速变化、国际事务日趋复杂、国内资源紧缺、美国统治下的和平、美国单边承担全球安全重担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深刻的变化使世界比以前更加复杂、更富挑战性。经济与安全之间、外交与内政之间过去的区别很明显,现在却模糊起来了;对外政策还越来越受制于国内形势。这种形势要求美  相似文献   

16.
20 0 1年 9月 11日是“世界改变的日子”。之后 ,世界进入了“后后冷战时代”、“恐怖主义时代”或“美国单极时代”。①无论战略家和学者为这个“新时期”冠以何种名称 ,总之世界的演进已经步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如何应对这种变化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新作《国家战略 :应对变化中的世界》②一书 ,从西方国家战略的角度回答了这个重大问题。作者以世界知名政治家的战略眼光总结了冷战的历史经验 ,阐述了美国的特殊地位及其作用 ,审视欧盟、俄罗斯、中国、印度等国或国家集团的发展及其影响 ,分析了所谓的“无赖国家”、伊斯兰极端主义…  相似文献   

17.
国际援助制度与发展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韶彬 《国际观察》2008,35(2):46-52
国际援助制度包括国际援助组织、国际援助的原则、规范、规则和惯例等方面。二战结束后,伴随着第三世界的崛起和全球相互依赖的加强,国际援助制度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冷战结束后,国际援助制度进一步发展,并在全球减贫和发展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国际援助的制度化仍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8.
美国与冷战后的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冷战结束期间及冷战后是联合国维和行动急剧增加的时期,我们看到大量分析冷战后维和行动形势变化的材料,这无疑是必要的。但形势中一个重大的因素,就是冷战剩下的惟一超级大国美国的动向。很少有人把联合国维和行动面对的形势变化同美国冷战后的战略策略变化联系起来,本文拟就此略加填补。  相似文献   

19.
在大多数西欧国家的资本主义历史发展中,国家的作用主要是创造条件,以便于私人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但在当今第三世界国家的资本主义发展中,国家对资本积累却起着一种更直接的作用。马来西亚和许多第三世界社会一样,在近15年来也大力发展了国营企业。本文试图分析马来西亚资本积累过程中国家所起的作用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  相似文献   

20.
1993年12月15日,我协会会长、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杨振亚同志在协会作了出访中东三国的报告。杨会长此次随王丙乾委员长访问了埃及、叙利亚和塞浦路斯,并顺访了科威特。杨会长说,实现中东全面和平过程正处于重要阶段,中东问题的解决是曲折和艰苦的过程,但和平解决是大趋势。中东之行使他强烈地感受到冷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第三世界国家期望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