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磊 《求是》1996,(21)
今年11月12日,是伟大的爱国者、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诞辰130周年的日子。他逝世迄今也有71年了,但他的精神遗产仍旧充溢着活力和魅力。孙中山的近代化思想是他的精神遗产中的瑰宝,在近代中国历史阶段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他的近代化思想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必然走向及其特色,体现了人民的热切期望。 在这世纪转换之际,当我们满怀信心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时候,重温孙中山先生关于中国近代化的思想,是很有意义和裨益的。  相似文献   

2.
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主张法治,从思想史上来看,他是继孔、孟的"德治"与荀子的"礼治"思想之后提出的法治思想.他认为儒家的"德治"或"礼治"政治思想不能治理当时战国时期社会的混乱现象,而他自己确信只有强力的法治统治才是有效的.事实上,后来他的法治思想被秦国接受并成为治国的理论,帮助秦始皇平定了天下大乱而完成了统一.因此,韩非子的统治论不仅影响了当时的中国,也影响了秦以后的中国的政治思想,并且他理论的失败从当今也能看到许多启示.韩非子的政治思想在诸子百家的思想当中,可以算作是最富有实用性的统治论.  相似文献   

3.
具圣姬 《世纪桥》2009,(24):55-57
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主张法治,从思想史上来看,他是继孔、孟的“德治”与荀子的“礼治”思想之后提出的法治思想。他认为儒家的“德治”或“礼治”政治思想不能治理当时战国时期社会的混乱现象,而他自己确信只有强力的法治统治才是有效的。事实上,后来他的法治思想被泰国接受并成为治国的理论,帮助秦始皇平定了天下大乱而完成了统一。因此,韩非子的统治论不仅影响了当时的中国,也影响了秦以后的中国的政治思想,并且他理论的失败从当今也能看到许多启示。韩非子的政治思想在诸子百家的思想当中,可以算作是最富有实用性的统治论。  相似文献   

4.
三教合一常被当今学者用来总结唐代之后中国思想史发展的整体趋势,但三教合一这个概念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少出现,只是到了晚明才得到较为普遍的使用.美国学者卜正民认为在元代合三教为一观念的出现,是当时思想文化界普遍宽容气氛的反映,更为重要的是那时的汉族人必须对来自草原的蒙古统治者解释什么是汉族文化.与此同时,宋元道教内丹派的兴起,也出现了三教一致的思潮,主要表现在宗教修行实践层面的三教合一,晚明心学的兴起,对致良知功夫的追求,将这一层面的三教合一推向高潮,并进一步刺激和引发了吸收三教理论资源与实践经验的各种功法教门的兴起,主张三教合一的民间宗教“三一教”就是最为典型的代表.本文最后探讨了用三教合一概念总结中国传统文化的可行性与可能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5.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从“明人伦”的德育目的出发,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德育思想体系。虽然朱熹的德育目的是唯心主义的,德育内容是封建主义的,但是,他主张德教为先、强调知行结合、重视立志、倡导多用积极引导,少用消极防禁、注重启蒙教育等德育思想却是客观的、辩证的,给我们今天的道德教育以重大的启迪。一、朱熹主张“德教为先”的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素质教育具有重大启示朱熹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的目的出发,提出了学校教育必须坚持“德教为先”,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他针对当时学校教育只注重学生…  相似文献   

6.
《老子》一书中包涵有丰富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消极无为地适应自然。反映在生产上,表现为“无知”,要求“绝巧弃利”,反对任何工艺技巧,主张靠天吃饭;反映在消费上,表现为“无欲”、“知足”,主张回归人自然质朴的本性;“无知”、“无欲”的思想最完善的体现,就是构建寂静无事的“小国寡民”社会。《老子》消极无为经济思想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对地主阶级、农民阶级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刘师培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但在学术思想领域却有独到的建树与影响。辛亥革命前,刘师培在日本受到社会主义思潮和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从研究西方社会主义学说入手鼓吹无政府主义,并将中国传统思想与西方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学说相会通,勾勒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蓝图。无论是他的无政府共产主义论、无政府主义平等观,还是新式重农抑商说,都带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刘师培的理想社会思想是20世纪初西方社会政治思潮与中国传统思想碰撞融合的产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中国救亡图存语境下知识分子力图变革社会现实、追求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的良好愿望。  相似文献   

8.
明代的宗教与三教合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道教是中国宗教的主体,在明代均受到统治者的优待。佛道二教与儒家的三教合一不止是统治者的政策,也是思想界的现状。佛道为挽救自身的颓势而不得不向儒家思想靠拢,与儒学相附会、相调和。明代儒、释、道三教的调和与隋唐佛道与传统儒学附会的情形不同,它的焦点集中在宋明理学的心性之学。受如此官方政策和社会风气的影响,大量以三教合一为宗旨的民间宗教迅速兴起,“三一教”便是其典型表现。后者反映了中国民众从统合不分的态度看待三教关系的一般立场。  相似文献   

9.
张闻天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杰出之处,就在于他每逢我党历史发展的转折关头,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从理论上正确地回答那个时代所提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他的许多重要的独特的见解经受了历史的检验,产生久远的影响,特别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张闻天的理论是随着他一生四次思想上的转折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也是随着党的历史转折应运而生的,他的思想转变与党的历史转折几乎是同步而行。 第一次思想转折以张闻天1925年入党为起点,从而使他实现了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张闻天入党稍晚,不属于创建党的先驱人物,然而他向共产主义者转变的思想基础却是相当坚实的。早在1919年在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求学时,张闻天就倾向于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爆发,即投身于爱国民主运动。当时,他只有19岁。他细心考察,勤于思考,如饥似渴地吸收新思想,为拯救民族的危亡而不断地探索革命真理,从而站在了时代的前列。当时他发表了《社会问题》①一文,以自己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解,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并从法律、道德等方面剖析了中国当时的社会问题,在此基础上论述了中国革命的目标、发起革命的主要力量和革命发展的前途。文尾专门摘录了《共产党宣言》的十条纲领。  相似文献   

10.
在孔孟儒学思想体系中,包含着丰富的人学思想。孔子是我国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人学思想的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从人的角度探讨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格修养和人的理想的思想家。而自认为"私淑孔子"的孟子,则极大地丰富了孔子的"仁"(即人)学,将孔子的人学思想更加理论化和系统化,潜心构建了儒家人学思想体系。孔子所处的时代,正值中国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之中。巨大的社会变革,促使思想家们深刻思考人类自身的问题。当时所存在的"礼崩乐坏"、"民散久矣"、"天下无道"的严峻事实,使"从周好礼"的孔子感到极大的困惑。他没有认识到这些现象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反映,而把"周礼"失去约束力的问题归之于人,因而他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的德育观包含许多富有远见的德育思想和主张,展现了他从革命和国家角度思考国民道德及其教育问题,反映了他重视推进国民性改造。他的德育观为当时和后来的革命奠定了一定的思想文化道德基础。孙中山关于德育的种种观点及其影响对当今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以德治国和公民道德建设都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春秋战国中、晚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有较大变化和发展的时期。《道德经》一书,作为老子思想的集大成,是那个时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深刻的反映,无疑也留下了老子弥足珍贵的经济思想。老子在《道德经》中,用哲人的眼光,描述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所呈现的复杂情形,表现了古代思想家对经济生活的深刻洞悉。  相似文献   

13.
怀念黄觉菴     
黄觉菴同志1908年出生在涪陵一个榨菜商家庭,自幼同情穷人,崇尚正义,追求真理。在重庆联合中学读书时,他积极投入五卅运动,参加反帝爱国示威游行,同学校内的国家主义派斗争,国家主义分子骂他们为“卢布虫”,他回骂这些人是“狮子狗”。这样做,当时是要冒风险的。1927年重庆“三·三一”惨案发生时,觉菴在现场,随人流跑出来,在领事巷被撞倒,后边的又被他绊倒,几重人压他身上,几乎使他窒息。脱离险境后,他回到涪陵,和同学组织“三·三一惨案后援会”,通过发快邮代电,散发传单和街头宣传,介绍惨案真相,揭露蒋介石的反革命本质和四川军阀的暴行,毫不畏惧地同反动派斗争。这时他还不满20岁。  相似文献   

14.
胡一峰 《党的文献》2016,(5):120-124
毛泽东十分重视学习社会发展史对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重要作用。在民主革命时期,他提出,应该重视学习以描述社会发展规律为旨归的社会发展史,应在博通中探索社会发展规律,"绳束古今为一贯";新中国成立前后,他再次倡议学习社会发展史,认为社会发展史是党员干部必修课,号召教育要教社会发展史,干部要学社会发展史;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初,毛泽东再次倡导学习社会发展史,不仅要求中学政治课教社会发展史,而且格外重视学习社会发展史对培养党自己的知识分子、无产阶级自己的"秀才"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谢觉哉的民主宪政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素一 《理论学刊》2005,6(4):81-84
谢觉哉是新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奠基人之一。他在长期从事民主建政工作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丰富的民主宪政思想,包括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宪法观;人民民主主义思想指导下的选举观及其严格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法制思想。这些适时的宪政思想不但推动了当时的法制建设和社会的进步,即使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今天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孟子民本思想的形成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德贵 《学习论坛》2007,23(10):59-62
孟子是提倡与时并进的思想家,他赞扬孔子为"圣之时者",他自己则提出"权"的思想,并且及时地把孔子的君权至上调整为民本主义。孟子的民本思想与他长期在稷下学宫有关。他在稷下学宫与各大思想家切磋学术,不断吸收当时各家的先进思想,从而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民本思想。他的民本思想虽然不能和现代民主思想相提并论,但是对当代的意义则是肯定无疑的。  相似文献   

17.
哈尔滨道里区新华街1号有一座很大的欧式居民住宅,房子的主人叫杨鹤亭.他不参加任何党派,在中东路任俄文翻译,与社会上层人物接触频繁,在社会上颇有名气.他有四个儿子、两个女儿.他对子女的教养哲学是:"只养儿,不教儿."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的子女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两条道路.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悲惨处境,给陈独秀心灵留下了深重创伤。他和其他爱国者一样,决心改变中国被奴役的地位,使国家繁荣富强起来。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理想呢?早在1904年6月,他就提出了“民族自主权”思想,当时他用的是非常通俗的语言“国家要有—定的主权。”后来,这种思想进一步充实、  相似文献   

19.
许进 《世纪风采》2009,(5):22-24
我的祖父许德珩与北大的关系是育于斯、教于斯。北大是哺育他成长的摇篮,又是他传播民主与科学思想的讲台,母校、祖闰、民主与科学始终铭记在他的心中。  相似文献   

20.
张学良将军作为一个国民党人,是中国共产党的忠实朋友,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他的思想基础的形成及其发展,是复杂多元的、也是急剧转折的。张学良生长在清末民初。当时,军阀势力逐渐形成,内战频仍,帝国主义乘虚染指,民不聊生,国运垂危,整个社会已经完全半封建、半殖民地化了。当时的东北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