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八三年八月,辽宁青年杂志社开展了“有问必答”咨询服务活动,在青年中产生了强烈反响。一年多来,共收到全国各地青年的来信五万余封。信中提出的问题,为办好青年杂志提供了宝贵信息,也是青年工作者观察、了解青年思想动向的窗口。哪些青年愿意向达个窗口敞开自己的心屏?他们提出的都是些什么问题?这些问题给我们以什么启示?下面,我仅就“有问必答”中的两千封来信抽样调查情况,略作剖析。  相似文献   

2.
今天许多人还依稀记得十多年前曾有过一次吸引了千千万万青年人的关于人生意义的大讨论,那是在1980年第五期的《中国青年》杂志上刊登的一封署名潘晓的来信所引发的,这封题为“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的信这样写道:  相似文献   

3.
时下,几乎全国各地所有广播电台、电视台都开设点歌节目,而且大多数在“黄金时间”。点歌作为一种新的文化消费和一项全新的大众娱乐活动,其独具魅力的艺术风俗和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已被当代中国青年所普遍接受。 1979年,《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开播了我国第一个主持人节目。主持人徐曼接到一位台湾听友的来信,要求点播(《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徐曼很看重这封来信,她亲自为这位听友演唱了一遍后,才播放歌曲录音带。  相似文献   

4.
1995年9月18日,《保定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一位县公安局长的来信,信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过去,公安民警接触群众做工作,开口便称“大娘”、“大嫂”,让人听了很亲切,而现在,这种称呼却很难听到了。这说明了什么?《保定日报》以此开辟专栏,40多天收到来信来稿来电逾千件。有一封来信指出,“大娘”“大嫂”的称呼,是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干部也好,警察也好,只要心里有自己的衣食父母,“大娘大嫂”的称呼自然就会不离口了。还有一封来信说,这些年,有些人对“先生”“小姐”十分亲切,却疏远了“大娘”“大嫂”,不客气地说,这是一种忘本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部之长,丁关根的工作是繁忙的。但是工作再忙,他也要抽出时间阅批群众来信。他说:“我们党历来重视信访工作。耀邦同志要求领导干部每天看一二封人民来信。我们就是按照耀邦同志的要求去做的。”丁关根担任铁道部长半年多的时间里,批阅了数百件人民来信,对大多数来信,他都作了批示或亲自交给有关部门的领导研究处理,解决了一些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 国庆节刚过,一封信皮上标有“急”字的来信送到了丁关根的案头。写信人刘家瑞是湖南益阳县农委  相似文献   

6.
1986年秋末,福建电视台及《福建青年》杂志分别在黄金时间和显要的位置报道了三明钢铁厂小高炉青年联谊会的事迹。一时,许多记者争相前来采访,一些家长纷纷来信要求“代培”他们的子女。一个小小的青年联谊会,为什么会引起人们广泛地关注呢?事情还得从头说起。“小高炉”是福建三明钢铁厂最大的福利区,共有1.5万多职工家属。这里远离市区,文化生活比较单调,是全厂最不稳定的地方。从第一次“严打”以来,有20多名犯罪青年受到了法律制裁,其中5人被判处死刑,250多个青年在公安机关“挂号”。于是,人们把“小高炉”看作是“是非之地”,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因难户”、“重点户”。怎样才能迅速改变这种状况呢?总厂领导经调查后队为,由于青年人阅历、经历不同,气质、爱好、特长不同,对人生的思考也不尽相同,但他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100封农村青年心理咨询信件为依据,对当前农村青年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压力进行了分类描述,分析、总结了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并对此提出了一些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三封匿名信     
厂长办公室主任小黄找到厂长,递上一封信:“我们收到了三封信,信封上是同一笔迹,一封是寄给你的,一封是寄给党委的,一封是寄给财务科的。我拆了其中的一封信,内容是检举基建科有人受贿。估计三封信是同一内容。”厂长边听着边看信。来信揭发本厂基建科科长徐德两件事。第一件是厂调度室扩建时,某社  相似文献   

9.
读者来信     
《瞭望》1990,(26)
编者的话: 这里刊登的两封来信,一封是山东成武县桃花寺乡农民,反映有人出售假化肥,诈骗钱财、坑害农民,要求查处的;别一封是湖北农学院院长办公室给本刊的复函。从两封来信中可以看出,少数不法分  相似文献   

10.
李玉和简介     
《各界》2007,(2)
李玉和,号公头,男,陕西榆林人,毕业于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现为陕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艺网书画频道总编、《名家聚焦访谈》主编记者。自幼酷爱书法,倾心钻研诸家法碑,形成了飘逸多姿、气势磅礴的风格。2006年在“大唐芙蓉园”举办了“青年书法  相似文献   

11.
《党政论坛》编辑部自去年第九期《党政论坛》上登出了征求意见和建议书后,收到了大批读者的来信,首先,我们向热情帮助我们的这些读者表示感谢. 在这些来信中,有的读者诚恳地向我们提出了批评,有的读者则积极地向我们提出了许多建议,包括栏目的设置与版面的安排等等.我们编辑部全体工作人员仔细研究了每一封来信,在对来信经过"消化"之后,以我们的感受对所提的意见和建议作出了评价.我们带着感激的心情将精心评选出的这些来信分为:金音奖(2  相似文献   

12.
两年来,吉林省四平市委收到一千四百多封知识分子的来信。信中都提出要求:“到四平工作。” 为什么四平象一块磁铁,这样吸引着他们?是四平山青水秀,景色迷人?还是四平生活安逸?请看下面这几件小事。 红纸包着一片心 一九八○年春节前,副食商店柜台前人来人往。营业员满面春风,把一个个红纸包交到一些顾客手里。这些顾客连声道谢,兴奋和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红纸包里是啥东西?”有人好奇地问。“牛羊肉。”营业员笑着回答。  相似文献   

13.
去年8月4日,胡耀邦同志向全国人民发出“立下愚公志,开拓大西北”的号召后,我市广大青年立即掀起了一股“青海热”。青年们纷纷向团市委来电来信来访,踊跃报名,表示坚决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奔赴青海,开发大西北。从8月4日至24日,我市及邻近几个县便有三千五百多名青年报名,高峰时,团市委一天接待来访者七百多人,来信五十多件。要求赴青海参加建设的青年,人数之多,热情之高,心情之切,在我市近年来是空前的;爱国之情,建国之志,也是非常感人的。“青海热”引起了社会上各界人士广泛的关心和议论。为了正确认识和评价青年们的这种热情和行动,摸清楚他们决心赴青海的思想动机,从而确切地了解当今青年的真实思想,我们对株州青年踊跃报名赴青海的情况进行了一次认真的调查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大众信箱”是广东(广州)人民广播电台近年设置的一个节目。这个节目开设以后,逐步赢得了听众的喜爱和信赖。听众来信要求交朋友,求帮助的日趋增多。据今年第一季度统计,听众来信共13,470件,每日平均达149件。青年的来信占的此例最大,约为70—80%。以今年四月份为例,来信总数为3,307件,除去少部份民事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联系的外,来信类型的此例如下表: 由于“大众信箱”不要求来信必须署真名实姓,又以朋友的身份为之想办法,出主意,旣迎合了青年人不愿意随便让别人知道自己秘密的闭锁心理,又满足了他们渴求被  相似文献   

15.
两年前夏天的一个晚上,刚从基层调研回来的江苏盐城市委书记林祥国,回到办公室阅处群众来信,一封笔迹幼稚的信引起了他的注意。这是一封小学生的来信,信中写道:“我是班级的学习尖子,升学考试后,我同教师对过答案,没发现大差错,可公布成绩时仅有80分。我怀疑阅...  相似文献   

16.
乡村干部要多为农民着想编者按:“土地不要动,负担不要重,粮价别太低,干部别太凶。”这几句顺口溜眼下在农村流传颇广。这是农民对党的农村工作的基本要求。这里三封来信,反映了农村工作中这方面的一些情况和问题,应引起各级政府和农村工作者的重视。编辑同志:下乡...  相似文献   

17.
就连主办人也没有料到,电视专题节目“家庭演唱大奖赛”竟会引起全城轰动。一封封信从四面八方飞向编辑部,一个个电话从四面八方传到编辑部,有谈感想、谈见解的;有要求参加竞赛的;有询问下次比赛时间的;有希望重播的,有报告这套节目给家庭带来变化的…… 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记者来到上海电视台采访。导演唐伟捷笑吟吟地说:“节目还没有完,收到的观众来信就有四百多封,是去年上海电视台各类节目中观众来信最多的。观众收看的兴致与热情,只有一九八四年二十三届奥运会和不久前中国女排迎战世  相似文献   

18.
1980年,《中国青年》杂志曾就潘晓文章《人生的路呵,为什么越走越窄》,开展了一场青年人生观的讨论,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些青年在讨论中提出“只有自我才是绝对的”,“按照人的本性来说,自私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进而得出了“人都是自私的”,只能“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消极结论。这些话出自青年之口,出自未来国家主人之口,引起了一些人对当代青年和民族前途的忧虑,个别同志甚至私下里发出了“世风日下,国将不国”,“青年思想复杂”、“垮掉的一代”的感叹。  相似文献   

19.
牧惠 《瞭望》1988,(19)
写杂文可说是一种风险极大而又甚为寂寞的事业。 先说风险。1956、1957年写杂文的人,包括名家和无名小卒,少有不因此戴上“右派”帽子。因一篇杂文沉沦二十年,还不够险?何况现在仍有人撰文认为例如当时徐懋庸的杂文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产生了不良影响”,言下之意,大约是“右派”固然过重,但错误仍是大大的有。这种抓“右派”的老调,如今市场大大缩小,但却不能说已经绝迹。常常收到一些青年同志来信诉苦,说他哪一篇杂文无意中得罪  相似文献   

20.
由陕西电视台、陕西省社科联、《理论导刊》编辑部、陕西《共产党人》杂志社、《当代青年》杂志社、《女友》杂志社、《自学考试报》、陕西人才研究会等单位联合发起的“陕西人才外流及对策”研讨会,于1988年4月6日在陕西省委党校召开.省委组织部、宣传部、科教部、省政协、省落实知识分子办公室、省社科联等有关方面负责同志以及从事人才问题研究理论和实际工作部门的代表60多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