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焕章 《新视野》2006,38(6):4-7
黑格尔的《逻辑学》是一部优秀的哲学著作,书中对于辩证法、认识论和辩证逻辑都有杰出的论述,马克思对其进行了批判改造,并把它应用于对资本主义的研究,写出了《资本论》这部伟大的著作,给我们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我们应当认真研究并充分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当前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资本的界限》是美国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家大卫·哈维从空间视角系统重构马克思《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著作.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三级危机理论”,进一步发展与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危机理论.从其理论逻辑来看,他转换了马克思《资本论》的逻辑,即在逻辑起点上不同,他从商品的价值转向商品的使用价值;从逻辑分析过程上来看,他从可变资本分析转向固定资本分析;从最终逻辑结论上看,他从资本经济关系分析转向空间矛盾分析.由于哲学方法论上的经验主义色彩,这种逻辑转换的最终结果是把历史唯物主义升级到历史地理唯物主义,从而忽视了马克思三大“拜物教”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维度.  相似文献   

3.
“把握特殊对象的特殊逻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359页)这是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批判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实现世界观转变的标志,是马克思辩证法思想形成的开端。在马克思看来,唯物辩证法也就是“把握特殊对象的特殊逻辑”的逻辑,即辩证逻辑。因此,研究马克思这个观点的  相似文献   

4.
“两个必然”不仅是《共产党宣言》的核心结论,还是马克思恩格斯及无数马克思主义者的生命旨归,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旨归。马克思的代表性著作都是论证“两个必然”,《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主要通过历史事实论证“两个必然”,并从实践上指导无产阶级怎样实现“两个必然”。《〈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标志着唯物史观的最终科学确立,主要通过形式逻辑论证“两个必然”。《资本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主要通过“大写字母的逻辑”(辩证逻辑)论证“两个必然”。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包含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其结论也是“两个必然”的萌芽。  相似文献   

5.
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67页)毛泽东是我党和中华民族理论思维的杰出代表。他关于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的思想和理论,对我国逻辑学的研究和普及起了积极的作用,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毛泽东的逻辑思想成为毛泽东思想理论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仅就毛泽东对我国逻辑学研究和普及工作所作出的主要贡献作一探求。 一 大力提倡学逻辑,为在我国普及逻辑知识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旧中国,只有为数不多的学者对逻辑学作经院哲学式的研究。直到建国时,我国逻  相似文献   

6.
关于辩证逻辑的本质涉及几个问题:1.辩证逻辑是逻辑还是哲学;2.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的关系;3.辩证逻辑的作用问题。这些问题在我国自50年代以来一直进行争论,通过不同意见争论,认识不断提高,但并没有达到一致。当然,也不必要达到意见的一致,因为科学就是在不同意见的争论中发展的。一辩证逻辑是逻辑还是哲学?在这个问题上有三种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辩证逻辑是逻辑,有人认为辩证逻辑是哲学,还有人认为辩证逻辑具有逻辑和哲学的二重性。我个人是赞同第一种看法的,我认为这是由辩证逻辑的研究对象所决定的。辩证逻辑是研究辩证思维的规律、形式和方法的科学(在这点上大家基本上是一致的),既然是研究思维形式、规律  相似文献   

7.
理论界曾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的股份制,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股份制,马克思没有社会主义股份制企业的思想,我国要不要实行股份制,只能根据我国国情和生产力发展需要来探索和论证,不可能从《资本论》中“引经据典”。 然而,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认识问题和研究工作都不能从已有的原则出发,而必须从事实出发。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确没有提出社会主义股份制的思想,他甚至设想社会主义条件下没有商品、货币,《资本论》中也没有“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概念。但马克思主义理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提出“抖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见解,虽然源于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但突出了“第一”的创新意义。如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作些比较,从中可受到深刻的启发。 一、“第一生产力”思想与劳动者作为”首要因素”观点的关系 按照生产力的传统定义,在现实生产力的诸要素中,劳动者是最积极的首要因素。马克思说过:“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马恩全集》第4卷第197页)列宁也说过:“全人类的首要的生产力就是工人,劳动者。”(《列宁选集》第3卷第843页)马克思和列宁都把劳动者作为生产力诸要素中的首要因素。虽然他们都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但毕竟还没有把科学技术的作用上升到第一或者首要的位置。那么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  相似文献   

9.
有关消费的理论马克思没有作专门的论述 ,但散见于他的著作中。特别是在《资本论》及《政治经济学批判》中 ,马克思所论及的消费内容是极丰富而深刻的 ,它从不同侧面形成了马克思消费理论。现在研究马克思消费理论 ,对于建立我国社会主义消费理论 ,指导我国经济建设有重要意义。一、马克思的消费理论马克思首先把消费分为生产消费与个人消费。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认为 :“提出生产的消费这个规定 ,只是为了把与生产同一的消费跟原意义上的消费区别开来。”①在《资本论》中说 :“这种生产消费与个人消费的区别在于 :后者把产品当作活的…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关于"价值转型"的逻辑起点,并不是始于《资本论》第三卷,而是始于第一卷。这个问题之所以有必要澄清,就在于学界通常认为,马克思的"价值转型"是在《资本论》第三卷才开始的。在《资本论》第三卷中,虽然马克思专门讨论了市场价值向生产价格的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的"价值转型"始于《资本论》第三卷。问题的要害在于,市场价值并非价值转型的逻辑起点,劳动才是价值转型的逻辑起点。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随着价值形式、资本、剩余价值等范畴的出现和演化,马克思为我们揭示了价值转型的发生过程;在《资本论》第二卷中,从资本循环与周转到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马克思为我们揭示了价值转型的深化过程;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随着市场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以及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马克思为我们揭示了价值转型的定型过程。基于这样的逻辑线索,本文批判性地讨论了斯蒂德曼、鲍特基维茨等人在这个问题上对马克思的误读。  相似文献   

11.
卢诚 《求实》2006,1(Z3):9-10
主源:马克思“和谐社会”的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是多元论,不是一元论。但其主要的理论渊源是马克思“和谐社会”的理论。马克思在《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中就谈到“和谐”的问题。他说:“与自身不一致不和谐的精神(更不)会尝到什么真正的和心安理得的快乐。”在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更明确地提出,提倡社会和谐是关于未来社会的  相似文献   

12.
《资本论》的基本方法——唯物辩证法及其应用《资本论》的基本方法是什么?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一封信中曾明确指出:《资本论》是他“把辩证法应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第一次尝试”。(《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第239页)《资本论》的方法不仅是辩证的,而且是唯物的。马克思指出:“我的辩证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  相似文献   

13.
李蕴慧 《理论学刊》2007,3(2):13-14
一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首次发现人类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规律,特别是资产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马克思最杰出的历史贡献是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并写出了《资本论》,以一种极为严格的科学的逻辑与大量经验事实,预言将会出现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叫共产主义,它的初级阶段叫社会主义。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马克思并没有解决资本主义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他与恩格斯早在青年时代(特别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就已提出的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西欧)“多国同时胜…  相似文献   

14.
“对于一个哲学体系加以真正的推翻,即在于揭示出这体系的原则所包含的矛盾,而将这原则降为理念的一个较高的具体形式中组成的理想环节”。(黑格尔《小逻辑》第200页)洗掉神秘的色彩,可看到这句话所包含的辩证法真理。马克思、恩格斯已经真正的把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推翻了。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体系的革命,是全面深刻的,但批判的重点是黑格尔辩证法的“神秘方面”,他们完成的历史任务是“把它倒过来,以便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资本论》第1卷,第24页),而对于黑格尔辩证法体系中的形而上学杂质,却批判较少。这种历史的欠缺,对  相似文献   

15.
毛择东逻辑思想,是指毛泽东研究、应用传统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思想。毛泽东虽然长期担负着党和国家艰巨而繁重的领导工作,主要精力用于从事革命斗争实践和社会主义实践,但他很重视传统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研究和应用。他的一些哲学著作和重要讲话,包含着丰富、深刻的逻辑思想。这些逻辑思想,在中国逻辑史上表现出一些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谈谈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劳”的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弄清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劳”的含义,在当前对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建立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收入分配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拟着重从理论上谈谈对“劳”的理解。 一、马克思关于按劳分配“劳”的论述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出和使用过按劳分配这个概念,但他对“劳”的分析和阐述是很精辟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把“劳”解释为“劳动时间”。他指出:“仅仅为了同商品生产进行对比,我们假定,每个生产者在生活资料中得到的  相似文献   

17.
作为马克思思想“断裂”时期最为重要的概念,“异化劳动”孕育着一种新哲学的生长点,是解蔽马克思哲学革命无法绕开的一环.这一概念的内涵决定其外延并不覆盖所有私有制社会,而仅指涉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矛盾命题,即既强调前者是后者的根据,又肯认前者是后者的结果,源于分析问题的两种逻辑——“从经济事实出发”的实证理路和带有浓厚费尔巴哈色彩的人本学视野.由于此时“实践”的原初性地位尚游移不定,马克思无法将两种逻辑加以贯通.《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没有给出“异化劳动”的起源,却提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1845年,马克思终于找到历史的入口——物质资料生产,从而揭开了“异化劳动”的历史起源——旧式分工和交换.由是,消灭旧式分工和交换,从而消灭私有财产,实现共产主义就成为历史地扬弃“异化劳动”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把规模扩大的再生产分为外延的和内含的两种类型。他在《资本论》第二卷第八章中指出:“如果生产场所扩大了,就是在外延上扩大;如果生产资料效率提高了,就是在内含上扩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192页)在《剩余价值理论》中又指出:“生产逐年扩大是由于两个原因:第一,由于  相似文献   

19.
《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作为马克思的卓越作品之一,同《资本论》、《共产党宣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等宏篇巨著一样,都是这位科学巨人光照千古的“思想存录”.正象《手稿》不是一部美学著作而包含着丰富、深刻的美学思想一样,《手稿》中也蕴含着丰富的人才学和科学哲学思想,在人才成长和科学发展问题上给人们以哲学的启迪和思考.马克思认为,“苦恼”是人类向他的对象强烈追求的复杂情感的内运(第112页).这种内运的向对象强烈追求的“情欲”,对人才的成长和科学的发展无疑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并且反映着人才和科学发展的某种本质性的东西.因此,我们在人才学和科学哲学的研究中应该对这种“苦恼”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张祖华 《求实》2012,(4):71-74
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还没有实现马克思所期待的“资本逻辑瓦解”,仍然处在“资本逻辑”的时代.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路模式,明显不同于资本主义时代,“差异性社会”成为当代中国模式的“社会现实基础”.在资本逻辑的宰制下,资本的贪婪促使人们不断创新,从而突破道德与法律的界限.而当今中国差异性社会的特点表明,资本的创新能力是被规约的,“差异的正义”正在成为构建差异性社会的主要逻辑.“差异的正义”逻辑主要包括“公平差异”、“限度差异”、“权利边界”三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