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乌头属植物是广泛使用的中草药代表之一,乌头碱是其中最主要的毒性成分,主要引起多种心律失常而致死。急性乙醇摄入也可引起心律失常。法医学实践中常遇到乌头类药酒引起的中毒案例。这两者的心肌毒性分子机制有较多共通点,均对心肌细胞膜钠通道、钙通道及钾通道等产生影响。本文通过综述近年来乙醇、乌头碱心脏毒性机制的研究报道,分析讨论乙醇-乌头碱可能共同影响的心肌细胞通道蛋白,为联合中毒致心律失常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6例镇静催眠药急性中毒死亡的临床症状,法医学尸检和毒物分析资料。镇静催眠药中毒临床表现为昏迷、呼吸抑制、低血压、反射消失、周围循环衰竭等。病理变化以肺、肝、肾、脑等脏器较明显,肺淤血、水肿、肝细胞脂肪变性、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变性、脑水肿等。病变程度与服药至死亡时间长短有关,中毒死亡与药物剂量、个体差异、所患疾病及中毒后抢救所致的临床并发症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急性乙醇中毒大鼠脑皮质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表达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变化,探讨乙醇对神经细胞损害的机制。方法用50%乙醇溶液灌胃方法制作大鼠急性乙醇中毒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和图像分析方法观察大鼠急性乙醇中毒后1 h、3 h、6 h、12 h脑皮质内α-syn和caspase-3的表达。测定阳性细胞数和平均光密度值,分析其变化趋势,并进行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急性乙醇中毒组大鼠脑皮质α-syn染色阳性细胞数和平均光密度值均呈上升趋势,6 h达到峰值,12 h略有下降,但仍高于1 h、3 h组。中毒后12 h以内,大鼠脑皮质的caspase-3阳性细胞数和平均光密度值均呈逐渐上升趋势。结论急性乙醇中毒后脑水肿、缺氧引起α-syn异常聚集可能参与乙醇中毒后早期神经细胞凋亡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人脑在急性乙醇中毒状态下tPA、MMP-2、MMP-9及AEG-1表达水平与乙醇浓度的关系,分析乙醇与外伤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5例实际案例,提取脑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心血进行乙醇浓度检测,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人脑干、大脑、小脑tPA、MMP-2、MMP-9及AEG-1表达水平。结果急性乙醇中毒外伤组和急性乙醇中毒组的脑组织肿胀。除小脑tPA外,tPA、MMP-2、MMP-9及AEG-1表达水平在饮酒者较未饮酒者在脑干、大脑、小脑均有升高(P0.05),MMP-2、MMP-9和AEG-1表达水平与心血乙醇浓度存在正相关(P0.05,r0.6)。结论急性乙醇中毒状态下人脑tPA、MMP-2、MMP-9、AEG-1表达较未饮酒者均显著增强,MMP-2、MMP-9及AEG-1表达水平与乙醇浓度存在相关性,乙醇对脑细胞有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苯二氮草类药物(以下简称安定类)具有催眠,镇静及抗惊厥等多种药理作用,而且毒性较小,人们对于该类药物的研制和应用具有较大的兴趣,但是,长期应用该类药物可出现耐受性和依赖性,因此,无论是一次性滥用或长期应用都可能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甚至继而引起交通等事故;特别是与其他镇静剂混合使甩时,中毒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乙醇对地西泮半数致死量及早期代谢的影响。方法 1利用AOT425tat Pgm程序测定雌性小鼠经口灌服地西泮单独或与不同剂量乙醇联合染毒时的半数致死量;2低、中、高剂量(50、100、200mg/kg)地西泮单独或与不同剂量乙醇联合染毒,HPLC法测定染毒后15、30、60min时小鼠心血中地西泮及其主要代谢物去甲西泮、奥沙西泮血药浓度,观察染毒早期乙醇对地西泮代谢的影响。结果 1联合染毒使地西泮LD50值明显降低,且下降幅度随乙醇剂量增加而加剧;2各联合染毒组染毒15、30、60min时地西泮、奥沙西泮血药浓度较单独染毒时低;50、100mg/kg地西泮与乙醇联合染毒60min时去甲西泮浓度较单独染毒显著升高,但乙醇剂量影响不大;高剂量地西泮与低、中剂量乙醇联合染毒60min时去甲西泮浓度较单独染毒组时低。结论 1地西泮与乙醇确有毒性协同作用,联合中毒时地西泮半数致死量变化与乙醇剂量有关;2染毒早期,乙醇可使地西泮及奥沙西泮血药浓度降低,同时抑制去甲西泮的代谢,使其药浓度升高,在毒性协同效应发生中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甲基苯丙胺和乙醇在染毒大鼠体内联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甲基苯丙胺(MA)和乙醇联合应用在急性、亚急性染毒大鼠体内的情况。方法以MA1.0 mg/kg剂量对慢性自由饮酒大鼠多次腹腔注射,分别建立急性、亚急性染毒大鼠模型;处死后即时检测血中乙醇浓度、体液和组织样品中MA的浓度。结果多次注入MA药后,亚急性中毒大鼠体内的MA浓度高于急性中毒大鼠;急性和亚急性联合中毒大鼠体内MA浓度均高于急性和亚急性单一药物组。结论无论是否联用乙醇,14d内增加注射次数会在大鼠体内产生不同程度的MA残留;与乙醇联用可加速MA在大鼠体内的吸收,其药物浓度的升高程度随生物样品不同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正> 轻粉作为外用中药,临床上少有中毒的报道,本例内服引起中毒死亡更较为罕见,现报道如下。1 案例简介刘某,女,13岁,因患白癜风于某日在无证个体中医马某处治疗,取内服药“轻槐散”(含轻粉、槐米、金花、穿山甲等)12服,由于其家长忘记儿童减半的医嘱,按成人量服用,在用第3服后出现鼻出血,精神不振,浑身无力,偶有手震颤,且呈进行性消瘦,皮下出血等症状,经询问,该医生说:“为正常反应”,而未引起重视,服用9服后症状加剧并出现便  相似文献   

9.
<正> 异烟肼(INH)是一种有效的抗结核病药物。因服用过量引起中毒死亡的病例时有发生,但尸检资料国内仅见5例报告,其中一例为治疗剂量的 INH 局部注射而致死亡。本文报告四例 INH 中毒尸检资料,其中一例为急性迁延性中毒。  相似文献   

10.
LC-MS~n分析新乌头碱在兔尿液中的代谢产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乌头属(aconitum)中药临床应用广泛,治疗风湿痹痛等症疗效显著。但该属中药所含乌头类生物碱既是有效成分又是剧毒成分,其治疗量与中毒、致死量接近[1],因此服用过量、误服或投毒等都可引起乌头类生物碱中毒[2,3]。乌头碱中毒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且在体内迅速分解,给检测带来困难。在乌头属中药中新乌头碱(mesaconitine)多与乌头碱(aconi-tine)共存,且新乌头碱含量高于乌头碱。本文应用LC-MSn分析家兔灌服新乌头碱中毒死亡前尿液中的代谢产物,为检测新乌头碱的代谢产物提供新方法。1材料与方法1.1仪器与材料Finnigan公司LCQ液相色谱-质谱…  相似文献   

11.
脑清片是由咖啡因和氨基比林合成的复方片剂。临床上用于解热镇痛,月经痛等。脑清片引起人类中毒死亡的尸检材料目前在国内尚未见报告。我们鉴定一例因服用脑清片致急性中毒死亡的案例。死者有明确的服药史,死后经系统的尸体剖验、病理组织学检查、毒物分析检出咖啡因和氨基比林以及动物实验认定为脑清片中毒死亡。  相似文献   

12.
水合氯醛属于醛类安眠药,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失眠病症.目前临床上常见因服用水合氯醛剂量过大或误将水合氯醛当做其它药物服用造成中毒者,但由于使用水合氯醛导致中毒死亡者较少见,特别是静脉滴注水合氯醛导致中毒死亡者,更为罕见.本案例发生在某县级医院,一护士误将10%水合氯醛口服液当作10% GS输入病员体内,造成病员在短时间内死亡,构成一级医疗事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毒鼠强慢性中毒1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999年7月份,笔者在受理一起投毒所致13人中毒的案件(前后达近4个月之久)。由于详细了解案情和中毒症状,制定了可靠、有效的检验方案,有针对性的提取检材,用气-质联用仪准确及时地作出鉴定,为抢救中毒的病人提供依据,为惩治犯罪提供准确可靠的科学结论。现将这起案件的详细情况报道如下,目的是在日常工作遇到类似的案件,确保不误诊、不漏检、错检。1999年3月初的一天,蓬莱市某村村民王某某在田间劳动中突然发病。四肢抽搐,神志不清,跌倒,后被人抬回家。经村医生给服用镇静药物治疗,症状稍微有点缓解。紧接着,…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慢性乙醇中毒引起小鼠脑神经细胞Ⅰ型1,4,5-三磷酸肌醇受体(IP3R1)表达的变化。方法 40只小鼠随机分为90d、180d组,各组再分为正常对照组、10%、20%、30%乙醇组,每组5只,乙醇组给予相应浓度乙醇饮用至相应时间;取各组小鼠脑组织,分别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脑皮质神经细胞IP3R1表达的变化;SPSS 13.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正常IP3R1免疫组化染色物分布于神经细胞胞浆内。90d组随乙醇浓度的增加,IP3R1免疫组化阳性细胞数和阳性细胞率逐步增加,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180d组中10%、20%乙醇组阳性细胞数和阳性细胞率逐步增加,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而30%乙醇组阳性细胞数和阳性细胞率反而减少,且低于90d组的相同浓度组(P〈0.05)。Western blot与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基本一致。结论慢性乙醇中毒可引起小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IP3R1表达增加,而高浓度(30%)、长时间(180d)乙醇使IP3R1表达降低,可能与神经细胞变性、坏死、数目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大鼠慢性乙醇中毒下脑组织轻微伤后β-淀粉样前体蛋白(β-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β-APP)的表达,探讨乙醇中毒与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raumatic subarachnoid haemorrhage,TSAH)死亡的相关性。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灌水组、灌水打击组、灌酒组、灌酒打击组。灌酒组以食用酒连续灌胃4周,打击组予脑震荡打击,各组大鼠脑组织行H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组织病理图像系统量化分析检测结果。结果灌水组脑无异常;灌水打击组全脑神经元轻度水样变性;灌酒组脑表面可见血管纹理,神经纤维排列稍疏松、间隙增大;灌酒打击组脑表面弥漫性淤血,脑干周围多见厚层斑片状TSAH,轴索不规则断裂。灌酒组额叶、海马、小脑、脑干β-APP IOD值高于灌水打击组及灌酒打击组。结论慢性乙醇中毒脑组织的耐受性明显下降,轻微损伤情况下即可引起致死性TSAH和神经病理学变化。  相似文献   

16.
刘世新  李玲  黄光照 《法医学杂志》1994,10(3):129-129,F003
急性万年青中毒尸检1例刘世新,李玲,黄光照(同济医科大学系法医病理学教研室,武汉430030)吴德城曾报首一例用万年青叶煎水眼治疗感冒而中毒死亡,但尚款见尸检报告。本文报告一例服用万年青根茎自杀引起心室纤颤致死,以供参考。1案例汤某,男性,29岁。1...  相似文献   

17.
在法医实践中,判断是否中毒往往不是依靠服用药、毒物的量,而是考察实际吸收的量。出现中毒时血中药、毒物的浓度或引起死亡的血中药、毒物的浓度对判断是否中毒或中毒引起的死亡具有实际意义.文献报道的许多动物实验结果;对于了解药、毒物的作用和毒性大小很有意义,但动物和人的反应毕竟不一定相同。我们参考国内外有关文献[1-4],中毒或死亡案例的个案报道和自己的工作,将常见的毒品、农药、化学试剂和治疗药物临床治疗血液浓度、中毒血液浓度、中毒死亡例血液浓度以及人体内半衰期以表格的形式加以汇总。影响毒作用的因素很多,且…  相似文献   

18.
新型迷奸药γ-羟基丁酸(GHB)及相关物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γ-羟基丁酸及相关物质的滥用日渐流行,同时由于其强烈的镇静及健忘效果常被用作迷奸药。在人体内γ-羟基丁酸的天然存在和摄入后的迅速消除,使得体内γ-羟基丁酸及相关物质的检测和浓度评价变得困难。本文就γ-羟基丁酸及相关物质的理化性质、合成、滥用、内源性产生、药理学、药效学、中毒与死亡、临床应用、在DFSA案件中的使用、检测方法等诸多问题作一综述,以期为法医毒物分析等相关领域的实际检案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马钱子的毒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Wang QW  Liu L  Huang GZ 《法医学杂志》2004,20(3):183-184
由于马钱子有较明显的药用价值,因此临床及民间个人应用较多,又因马钱子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较接近,故常有马钱子中毒甚至致死的案例报道。本文结合文献,从化学成分、中毒剂量、毒理作用、中毒症状、病理变化等方面,对马钱子的毒理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Liang M  Zheng N  Zhou L  Liu Q  Zhang HD  Zhuo L  Liu Y  Huang GZ  Liu L 《法医学杂志》2011,27(3):200-204
目的研究不同年份中毒案例的毒物种类、中毒途径、中毒方式等相关问题,为此类案例的法医学鉴定提供参考。方法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湖北同济法医学司法鉴定中心)1957—2008年鉴定的607例中毒案例尸检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999—2008年218例中毒案例中死者男性居多,30~49岁占50%,中毒以口服方式为主,意外中毒居首位,毒物种类以杀鼠剂、有毒气体、农药类位居前三位。与1983—1998年及1957—1982年的中毒尸检资料对比,不同年份间毒物种类明显变化,近年农药、氰化物中毒减少,杀鼠药、有毒气体及醇类中毒增加,毒品滥用激增。结论农药中毒是长期威胁公众健康的一类毒物,须对此提高防范意识;对联合中毒日益增多的趋势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