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魏鹿兮 《湘潮》2010,(7):34-37
<正>《东方红》是一首富有陕北民歌特色的红歌,词作者是当地农民李有源,曲子是陕北的民歌调,歌曲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毛泽东的无限深情,歌颂了领导人民翻身做主的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2.
在众多文艺演出上和各种音乐媒体中。我们不时可以听到我国著名艺术家郭颂引吭高歌《乌苏里船歌》(以下简称《乌》)。这首表达赫哲族人民幸福心声,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歌曲,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亚太地区音乐教材,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保护对象(目前我国只有两首民歌获此殊荣)。最近,这首名曲引发的著作权纠纷,被社会方方面面广泛关注。 1999年11月12日,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99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应邀参加演出的郭颂在唱  相似文献   

3.
耿文福  蒙畅 《当代贵州》2013,(14):48-49
《桂花开放幸福来》的发源地在哪里?《好花红》为何成为一个民族标志性的音乐?《桂花开放幸福来》的发源地《桂花开放幸福来》是流行全国并且久唱不衰的经典民歌之一。这首民歌从孕育、诞生到现在已经半个多世纪了。但又有多少人知道这首著名的经典民歌源于贵定县马场河乡的布依族村寨呢?原《贵州日报》编辑罗马主编的《黔山杜鹃红》(1999年3月第一版,贵州人民出版社)一书在"附录"  相似文献   

4.
民歌、民俗与民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民族有一首古老的民歌,歌名叫做“黑骏马”,歌中吟唱的主题,是一个蒙古骑手寻找他妹妹的过程。这是一个古朴而苍凉的故事。作家张承志以这首民歌作为引子,写下了一篇同题小说《黑骏马》(载《十月》1982年第6期)。在这篇小说里,张承志对蒙古民歌的起源进行了深深的思索,并作出了他自己的回答:  相似文献   

5.
《党建》2001,(2)
简介:这首歌是1929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人民用当地的民歌《八段锦》填词改编而成。从1927年秋收起义,到1930年在全国各地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和人民武装——中国工农红军,有的地区还成立了工农政府。这首革命民歌以欢快明朗的音调,反映了那个革命时期热火朝天的革命斗争,洋溢着饱满的革命热情。€八月桂花遍地开  相似文献   

6.
<正>"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民主政府爱人民呀,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这首朗朗上口、热烈欢快的歌曲名为《解放区的天》(又名《边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创作于1943年,是刘西林用河北沧县南部和盐山一带的传统民歌《十二月》的曲调填词而成,当年作为晋绥边区战斗剧社创作演出的小秧歌剧《逃难》中的主题歌问世。词作者刘西林,河北沧县  相似文献   

7.
"南方飞来的小鸿雁,不落长江不起飞。要说起义的嘎达梅林,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天上的鸿雁从北往南飞,是为了躲避北方的寒冷。造反起义的嘎达梅林,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利益。"这首源自蒙古高原、响彻大江南北的蒙古民歌就是《嘎达梅林》。清朝末年,腐朽的政府实施"移民实边"  相似文献   

8.
《八月桂花遍地开》是一首在中国大地广为流传的歌曲,影响了几代人.歌曲源自一首大别山的民歌,采用了《八段锦》曲调,原名叫《庆祝成立工农民主政府》,是一首庆祝中华苏维埃政权成立的革命歌曲. 从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到1931年秋短短4年时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建了十几块“工农...  相似文献   

9.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咳哟……”这首传唱了半个多世纪的经典民歌《东方红》,用朴实的语言唱出了人民群众对伟大领袖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共产党的深情,旋律好记,歌词简单,情感真挚,成为红歌中的经典曲目。  相似文献   

10.
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宣布过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两首民歌,一首是《茉莉花》,另一首就是《沂蒙山小调》。在山东省费县第三高峰蒙山望海楼山下白石屋村,耸立着两块巨形花岗石,一块镌刻着"沂蒙山小调诞生地"8个大字,另一块正面镌刻着广为传唱的《沂蒙山小调》歌词和乐谱,背面镌刻着《沂蒙山小调》诞生记。我们从诞生记中了解到这是一首革命历史歌曲,它的词作者和曲作者是当时共产党领导的抗大一分校文工团的团员阮若珊和李林。  相似文献   

11.
《十送红军》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但是自其创作问世后的整整40年里,人们一直误认为这是一首纯粹的民歌。对于如今已83岁高龄的曲作者朱正本来说,正是因为这样一个颇有些传奇意味的误会,才使得他的艺术人生格外与众不同。  相似文献   

12.
李敏 《红岩春秋》2015,(4):75-76
近10年来,"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移民研究成为学术界热门话题,特别是"麻城孝感乡移民现象",在川渝地区民间修谱热潮中,格外引人注目。笔者从事麻城地方史志工作近30年,也曾遍查与这一段移民历史相关的文献资料,所获寥寥。没料到近期在麻城市档案馆查阅麻城革命歌谣资料时,却意外发现了两首"走四川"民歌:《跟干哥》和《思情郎》。民歌记录原生态社会生活这两首民歌,是1958年冬至  相似文献   

13.
《党课》2012,(15):31-31
中国共产党诞生初期,一批歌颂党的领导人带领劳苦大众开展武装斗争的歌曲,大都是由人民群众自发创作出来的,这些作品的一个共同特点便是,赞扬党的领导人以过人的胆略,勇敢、智慧地率领工农群众掀起红色革命风暴的英雄行为。比如,湖南民歌《三湾来了毛委员》《毛主席和我们在一起》,鄂西来凤民歌《桑植出贺龙》,陕北民歌《刘志丹》等,均是如此。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位二十来岁的年轻战士在1954年写的一首题为《西盟的早晨》的短诗的前四行。在云南的西南角,有一片莽莽苍苍的高原.这就是阿佤山,西盟是阿瓦山的首府。诗人试图反映阿瓦人民历史性的飞跃和慷慨的情绪。这首诗在《人民文学》发表后,得到了著名诗人艾青的欣赏。他亲笔写了一篇评论文章《公刘的诗》,刊于《文艺报》头条。后来,这首诗选入了1986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诗人成名作选》。  相似文献   

15.
<正>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福建闽西曾流传一首一歌两名的民歌《韭菜开花》,又名《剪掉髻子当红军》。那是客家妇女决心参加革命、参加红军的歌谣,是妇女革命歌谣的代表。歌名《剪掉髻子当红军》似乎比《韭菜开花》更盛行些。据说20世纪50年代闻名全国的歌唱演员余珊鸣将这首歌推向全国时,用的歌名就是《剪掉髻子当红军》。  相似文献   

16.
<正>人民领袖毛泽东,具有深厚的人民情怀。他在文章、演讲和讲话中反复强调人民的重要作用,还在诗词中热情赞颂人民是舜尧、是英雄。有人统计,毛泽东诗词中有39首描写了人民。让我们以《七律二首·送瘟神》《七律·到韶山》为例,来体会毛泽东这些诗词中“人民万岁”的伟大思想。盛赞新中国“六亿神州尽舜尧”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通讯《第一面红旗——记江西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的经过》。  相似文献   

1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宣布过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两首民歌,一首是《茉莉花》,另一首就是《沂蒙山小调》.在山东省费县第三高峰蒙山望海楼山下白石屋村,耸立着两块巨形花岗石,一块镌刻着“沂蒙山小调诞生地”8个大字,另一块正面镌刻着广为传唱的《沂蒙山小调》歌词和乐谱,背面镌刻着《沂蒙山小调》诞生记.  相似文献   

18.
沧浪之水     
《沧浪歌》是春秋战国时期流传于楚地的一首著名民歌,作者已不可考。从《孟子·离娄》篇关于孔子曾听到孺子唱此民歌的记载,可知它在春秋末年即已广泛流传,后来又被载入《楚辞·渔父》篇。从《沧浪歌》的角度讲,《渔父》篇的重要性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翔实的背景。文中塑造了屈原与渔父两个典型人物形象,两人通过问答以遣辞寄意,他们秉持不同的人生态度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半个多世纪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声响彻神州大地,唱出了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而它的作者是谁?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作曲家曹火星,就是这首歌的词曲作者。1943年,19岁的曹火星是晋察冀边区抗日救国联合会群众剧社的音乐组组长。在反扫荡斗争中,群众剧社化整为零,深入到群众中宣传抗日。曹火星借用当地流行的一种叫“霸王鞭”的表演形式,根据晋察冀边区民歌改编填词,创作了4首宣传抗战的歌曲,还需要有一首概括性的歌来“压轴”。这时,曹火星看到了蒋介石写的一本名为《中国之命运》的书,书中提  相似文献   

20.
正《十送红军》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凭借着优美流畅的旋律、情真意切的歌词,几十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现在,我们听到的《十送红军》,是经过专业音乐工作者朱正本等搜集整理而后加工编创的作品。《十送红军》保留了原赣南民歌《采茶调·长歌》的素材,同时也有艺术上的加工与升华,因此,《十送红军》是仿照江西赣南民歌而创作的。2001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长篇电视连续剧《长征》,其片尾曲即是由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演唱的《十送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