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粟裕在解放战争期间提出的关系全局的建议在十次以上,其中只有两次使用了“斗胆直陈(呈)”的措词:一次是1948年1月22日向中央军委提出发展战略进攻、改变中原战局的建议;一次是1948年4月18日向中央军委提出华东野战军三个纵队暂不过江、集中兵力在中原地区打大歼灭战的建议。 粟裕采取如此郑重的态度,是因为这两次建议不仅关系战争全局和未来发展,而且与中央军委已有  相似文献   

2.
1945年10月27日,粟裕向中共中央发出“请求改任华中军区司令副职”的电报,电报针对中共中央同意华中局建议决定粟裕留华中任司令的意见,“请求中央以张鼎丞为司令,职当尽力协助.”中共中央于10月29日电示华中局,同意粟裕的请求,改任张鼎丞为华中军区司令,粟裕为副司令兼华中野战军司令.(《粟裕军事文集》第234页)  相似文献   

3.
鞠开 《世纪桥》2012,(6):18-19
“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这是毛泽东对粟裕的极高评价,也是对他一生战功总结的一个缩影。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当时的总前委,有五位同志: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为什么单独提粟裕立了第一功呢?这里仅从提建议的角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鞠开 《新湘评论》2012,(5):44-45
今年1月10日是淮海战役胜利63周年,特写此文纪念我的老首长粟裕,表示我对他深深的怀念。"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这是毛泽东同志对粟裕的极高评价,也是对他光辉一生战功的一个总结。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当时的总前委,有五位同志: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为什么单独提粟裕立了第  相似文献   

5.
鞠开 《学习导报》2012,(5):44-45
今年1月10日是淮海战役胜利63周年,特写此文纪念我的老首长粟裕,表示我对他深深的怀念。"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这是毛泽东同志对粟裕的极高评价,也是对他光辉一生战功的一个总结。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当时的总前委,有五位同志: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为什么单独提粟裕立了第  相似文献   

6.
《湘潮》1991,(6)
1949年3月15日,新华社代表我党发表了《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声明。上海解放后,华东军区暨第三野战军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由副司令员粟裕组织第九兵团开始进行解放台湾的准备。1950年1月肖劲光就任海军司令,受命伊始第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配合三野准备渡海作战,解放台湾。同年6月粟裕在党的七届  相似文献   

7.
豫东战役     
林木 《党史博览》2008,(7):F0003-F0003
1948年5月30日,中央任命粟裕为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此前,粟裕向中央提出的暂不过江、留在中原集中兵力打大仗的建议已获通过。6月16日,一份“先打开封,后打援敌”的作战方案上报中央。毛泽东在17日的回电中同意,并说:“情况紧急时,独立处置,不要请示。”  相似文献   

8.
解放战争初期,中共中央依据对形势的判断,做出了外线出击的战略方针。粟裕根据自己对形势的分析,提出在内线大量歼敌的建议。首先,粟裕权衡苏中作战与淮南作战的利弊,提出应在苏中先打一仗再西移的建议。其次,为集中兵力在苏中大量歼敌,粟裕连续三次电请五旅到苏中参战。粟裕的两次建议,使中共中央逐步改变了原定的作战方针,并将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然后转到外线作战的计划,发展成为实行内线的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方针,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1944年3月5日,新四军第一师集中5个团的兵力,在师长粟裕和副师长叶飞指挥下,在当地民兵与人民群众的支援下,在车桥地区打了一个对日寇、伪军的歼灭战。7日,战役胜利结束。  相似文献   

10.
粟裕给张震的判断打了99.9分1949年4月20日渡江战役打响。21日下午,在泰州白马庙的三野指挥部里,粟裕、张震正在听取作战科长谭旌樵和参谋秦叔瑾的战况报告。粟裕边听边思考。谭旌樵话音一落,粟裕就提出问题:“中集团已从繁昌、芜湖一线登陆,东集团十兵团也从江阴登陆,我东西两  相似文献   

11.
晨风 《湘潮》2005,(11):40-42
进攻金门、定海失利,解放台湾计划被迫推迟1949年2月初,毛泽东在西柏坡会见斯大林派来的苏共中央代表米高扬,首次谈到台湾问题。一个多月后,台湾问题被中共中央正式提出。3月,中央召开会议讨论即将成立的华东局管辖范围,当时实际主持华东局军事的是第三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粟裕,他在毛泽东心目中是五员最能打仗的战将之一。毛泽东提出:“(华东局管辖范围)还要加上台湾。这地方很应该注意,有海军、空军及其他军队,有资材,很有生意做。”3月15日,新华社代表中共中央发表了《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社论。6月21日,中共中央致电粟裕:把“准备…  相似文献   

12.
解放战争进入1949年后,我军将要在全国范围内获得最后胜利。蒋介石在被迫下野前夕,接受了美国副参谋总长魏德迈提出的“退保中国东南与台澎地区”的建议,加紧经营以台湾为最后基地的东南沿海地区。3月15日,新华社代表我党发表了《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声明。上海解放后,华东军区暨第三野战军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由副司令粟裕负责组织第九兵团开始进行解放台湾的准备。  相似文献   

13.
粟裕     
粟裕,1907年8月10日出身于会同县枫木树脚村一个破落的侗族地主家庭。父亲是一个不落第秀才.整年不出门,只是一心想培养儿子继承和振兴祖业。然而时移事易,粟裕走上了与父亲愿望截然相反的道路。投笔从戎粟裕少年时代正处在五四运动时期。革命的进步潮流影响着少年粟裕的成长。他从小勤奋好学,热爱劳动。课余喜读《三侠五义》等剑侠小说,崇拜  相似文献   

14.
粟裕在角斜     
江苏南通海安市的角斜镇是革命老区,位于如东、东台、海安三市(县)交界处,地理位置重要,从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1941年到1946年间,共和国第一大将粟裕领导苏中军民开展对敌斗争,多次在此召开重要会议、布置辖区防务、指挥重要战斗。和平年代,粟裕不忘老区人民,亲临指导工作,给角斜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召开军事会议,明确对敌斗争策略皖南事变以后,1941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正式任命刚刚34岁的粟裕为新四军第一师师长。3月上旬,粟裕率第一师指挥机关到达海安、东台以东地区,在以三仓河为中心的沿海滩涂地带创建抗日民主根据地,以积极的军事行动粉碎日伪军摧毁新四军首脑机关和围歼第一师主力的阴谋。  相似文献   

15.
少华 《党史文苑》2015,(7):21-29
<正>刘少奇向中央推荐粟裕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粟裕一生之中,有幸遇到了朱德、陈毅、毛泽东和刘少奇4位伯乐。刘少奇与粟裕相识于1940年11月7日。这天,时任中原局书记刘少奇,与八路军第五纵队司令黄克诚来到海安。陈毅、粟裕率苏北党政军机关干部聚集到海安中坝串场河码头迎接。粟裕没有见过刘少奇,这是第一次。他静静地打量着这位面容清癯、略显严肃的中央首长。  相似文献   

16.
正淮海战役是粟裕建议发起的,他是主要领导人之一。1949年11月,华东军区副参谋长王德专程到北京请示粟裕,与到南京了解淮海战役胜利原因的苏联大使尤金说些什么。粟裕告诉王德要有四个"突出":突出党中央、毛主席的英明领导;突出总前委常委首长的正确指挥;突出广大指战员英勇顽强;突出华东人民,特别是山东人民全力支前。  相似文献   

17.
1938年3月1日,新四军二支队告别了杜鹃花开得漫山遍野的闽西,开赴皖南岩寺集中。4月28日,由一、二、三支队各团战斗骨干和侦察分队组成的先遣支队,在我二支队副司令粟裕同志的率领下挺进苏南敌后,进行战略侦察,为一、二支队主力的开  相似文献   

18.
正我1937年3月参加革命。1938年2月,新四军在南昌成立时,我是战地服务团第一批成员,当年我只有13岁。1940年初,我从皖南分配到江南指挥部机要科任译电员,从此一直跟随在陈毅、粟裕等首长身边。粟裕不仅是位常胜将军,而且是位爱兵模范。他平易近人,脸上总是  相似文献   

19.
《粟裕下江南》一文,发表在1991年6月26日《文汇报》上,作者粟刚兵。题注说明,此文是《粟裕将军传》一书中的选章,内容是写粟裕率领新四军先遣支队向江南敌后地区挺进的一段史实故事。我们几个人,原来都是粟裕司令员的部下,亲身经历过这段历史,读了这篇文章后,发现文中存在不少错误,其中有些情节,完全出于作者的编造和虚构。我们作为当事人,应当对这些不符合史实的内容作一订正。  相似文献   

20.
胡兆才 《党史文汇》2002,(11):11-16
人间难得的信任和真情粟裕是中国革命军事史上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代名将。他于1984年2月5日病故。与一般病故的人不同的是,粟裕病故后,社会上出现了两个奇特的现象:一是每年的2月5日,北京地区的原新四军、华东野战军的许多老战士都纷纷前往地安门雨儿胡同粟裕故居,参加粟裕的家祭。他们在庄严肃穆的大厅里向粟裕的遗像敬献馨香的花篮,表达他们对老首长无限的崇敬心情。十几年来,无论刮风下雨,从不间断,而且不论是年轻一些的在职的将军们,还是步履蹒跚的、需要拄着拐棍的那些年事已高的老将军、老军人,都会不约而同,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