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3 毫秒
1.
正1933年9月25日至1934年10月10日,蒋介石调集约100万兵力,发动对各个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围剿",其中集中50万优势兵力,采取"堡垒主义"战略,步步推进,对位于江西南部、福建西部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实施重点进攻。由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红军战斗节节失利,中央革命根据地一步步失陷。到1934年夏,中央苏区已由原来的纵横近千里,缩小到方圆不足300余里。根据地周围重兵压境,层层围困,形势十分危急。1934年7月,为了配合中央红军主力的战略转移,冲破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围剿",抗击日本  相似文献   

2.
1933年夏,蒋介石调集百万大军对中国工农红军和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其中直接用于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兵力就有50万。此次“围剿”国民党军采取步步为营、四面合围的战略,顾祝同为北路军总司令,何健为西路军总司令,蒋鼎文为东路军总司令,陈济棠为南路军总司令,于9月间开始向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  相似文献   

3.
<正>1933年10月,蒋介石调动50万军队"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全力投入第五次反"围剿"的战争中。由于共产国际派驻中国的军事代表李德不了解中国国情,不懂得中国的红军战争,第五次反"围剿"战争连连失败。在这种情况下,1934年7月,刘少奇临危受命,从瑞金来到省委驻地长汀担任福建省委书记。当时的福建省委主要包括上杭、永定、龙岩等中心区域。由于战争的失利,长汀是福建省委唯一能主要负责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后被迫进行的.当时,宋庆龄对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战争表示了极大的关注,为红军的长途转战而担忧,为红军胜利到达陕北而欣慰.在此期间,她曾从各方面对党和红军的斗争给予了支持和帮助.当蒋介石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军事"围剿"时,宋庆龄即于1933年9月作了《中国的自由与反战斗争》的著名演讲,指出:"广大的苏维埃区域已经在中国存在  相似文献   

5.
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犯了一系列"左"倾错误,中央红军经过一年的艰苦作战,未能粉碎国民党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围剿",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相似文献   

6.
1933年9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第五次军事“围剿”,我闽赣省首府黎川失守,省党政军机关撤至建宁,闽北苏区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联系被切断。是时,以闽赣省委宣传部长黄道同志为首的省委代表团正在抚东一  相似文献   

7.
正1933年1月,由于白色恐怖日益严重,中共临时中央被迫由上海迁至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临时中央政治局负责人博古和共产国际军事代表李德相继来到瑞金。9月,蒋介石调集重兵发起第五次"围剿"。就是在这个时候,博古、李德剥夺了毛泽东、朱德的军事指挥权,使红军和根据地遭受重大损失。翌年10月,国民党军队推进到中央革命根据地腹地,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即长征。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扩大会议,批评博古、李德的军事路线的错误,  相似文献   

8.
<正>1933年9月,蒋介石纠集50万兵力,分几路"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其中,北路军共33个师另3个旅,担任主攻;另有南路、西路军和第十九路军,分别担任阻止红一方面军向外发展的任务。9月下旬,国民党军北路军开始进攻,28日占领黎川。1934年4  相似文献   

9.
正1933年底至1934年初,国民党调集百万大军,实施所谓的"持久战"与"堡垒主义"新战略战术,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军事"围剿"。由于"左"倾错误路线的指挥,红军反"围剿"失利,中央根据地越来越小。从5月开始,中共中央"最高三人团"即秘密着手突围准备工作,加紧了粮食、被服等物资的收集储藏,凡是能够搬走的值钱的东西都想带走,坛坛罐  相似文献   

10.
蒋介石不甘心对中央革命根据地一至三次"围剿"的惨败,于1932年秋开始推行"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谋略,他得意地称之为政治、军事双管齐下的"新战术".从第四次"围剿"到第五次"围剿",国民党推行的这种"政治围剿"步步深入到接近革命根据地的所有地区,给红军和根据地广大人民造成了极大的困难.谁是蒋介石"政治围剿"策略的始作俑者?这背后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特殊人物,他就是蒋介石"三顾茅庐"得到的"奇士"杨永泰.  相似文献   

11.
正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是中国革命斗争史上团结战斗、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但是,红军长征是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情况下,被迫举行的战略转移。当然,第五次反"围剿"并不是必然要失败的,而是由于在军事指挥上战略战术的错误而造成的必然结果。实行冒险进攻1933年5月,蒋介石置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于不顾,顽固地坚持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继续调集部队进攻红军。9月25日,蒋介石采取"三分军事、七分政治"和"堡垒  相似文献   

12.
1933年9月,蒋介石在德、意、英、美等国军事顾问的参与策划下,纠集100万军队、200架飞机,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发动空前规模的第五次军事“围剿”,其中,50万兵力直接用于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  相似文献   

13.
1933年9月开始的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由于博古等人极力推行王明的“左”倾路线,至1934年10月初,根据地的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相继失陷,中央苏区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的希望完全丧失.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等惊慌失措,未经中央政治局讨论,即决定中央红军(一方面军)主力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转移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这个决定是在极少数中央领导人中秘密进行的.当时各级的准备工作,都是在中央“一切为了前线的胜利”、“一切为了支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等公开口号下展开的.中央苏区广大人民积极响应党中央和中革军委的号召,大规模地开展扩红、捐物、捐款运动,为中央和主力红军战略大转移——长征,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1933年1月,由于白色恐怖日益严重,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被迫由上海迁至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临时中央政治局负责人博古和共产国际军事代表李德相继来到瑞金。9月,蒋介石调集重兵发起对根据地的第五次军事“围剿”。然而,就在这样危急的.时候,博古、李德剥夺了毛泽东、朱德的军事指挥权,使红军和根据地遭受重大损失。  相似文献   

15.
中央苏区是在1931年10月粉碎了国民党对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军事"围剿"后,由毛泽东、朱德等直接领导下开辟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又称中央苏区).  相似文献   

16.
1932年底至1933年初,朱德与周恩来密切合作,指挥红一方面军粉碎了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通过分析朱德在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斗争中三个阶段的军事指挥,将朱德此次反"围剿"中的军事指挥艺术概括为"实事求是,灵活机动",认为这是红军能在外有强敌、内有"左"倾错误干扰的不利情况下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对中央苏区的四次“围剿”接连遭到失败以后,蒋介石仍不甘心。1933年秋天开始,蒋介石又集结了100万兵力,以50万专门对着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这一次蒋介石几乎是倾巢而出。他改变了前四次“长驱直入”的战术,采取“步步为营”的碉堡战术,从军事、政治、经济上三管齐下,以达到“抽干塘里的水,捉塘里的鱼”的目的,妄图消灭红军,消灭根据地。 此时中央红军已发展到10万多人,如果像前几次反“围剿”那样,采取正确的战略策略,是可以有办法克敌制胜的。但这一次,中央革命根据地却遇到了危机。一是这年年初,在上海的中共临时中央及其领导人博古等迁到了瑞金,使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苏区得以进一步贯彻;二是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德国  相似文献   

18.
辛可 《湘潮》2015,(7):73-76
一、红六军团突围西征的历史背景1933年10月,蒋介石在帝国主义支持下,调集100万军队,200架飞机,向中央苏区和湘赣苏区发动了空前规模的第五次"围剿",并以50万兵力重点进攻中央苏区,妄图一举消灭我中央苏区根据地。由于"左"倾错误路线的领导,完全背弃了毛泽东在粉碎敌人一、二、三、四次"围剿"时制定的战略作战方针,采取冒险盲动的军事路线,致使中央红军在反"围剿"中屡战不利,损失惨重。  相似文献   

19.
1933年9月,经蒋介石一番精心布置,国民党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围剿”形成了北、西、南三面庞大的堡垒体系网,只剩下东部和东北部一个大缺口。蒋介石为了隔断中央苏区与闽浙赣苏区之间红军的联系,乘我红军主力东、西分离之际,命令北路军第三路军第八纵队周浑元部三个师进攻黎川。  相似文献   

20.
冯雪峰(1903——1976),浙江义乌人,早年从事新文学活动.192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2月参加左翼作家联盟,曾任中共左联党团书记,参与左翼文化界反对国民党反动派文化“围剿” 的斗争.1933年底,他从上海到达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在瑞金的中央党校工作.当时党校校长是张闻天,他任教务主任兼作教员,为培养苏区的革命干部而辛勤工作.1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冯雪峰随中央军委纵队一道长征.他和普通战士一样,身带背包、干粮、草鞋等,踏上了漫漫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