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延青 《湘潮》2016,(1):73-74
蒋廷黻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外交家。被誉为"中国外交史学的奠基人"。他所著的《中国近代史大纲》奠定了蒋廷黻在近代史领域的学术地位,因其"存其文",进而达到"原其人"。不仅为当时中国刚起步不久的近代史研究注入了新的方法与新的观念,还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分析框架,并将中国近代史研究引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张静如对中共历史学批评有重要贡献。他倡导史学批评,开创党史学史研究;运用史学批评,检视党史学人论著;勇于自我批评,树立党史大家风范。他主张“党史研究要现代化、科学化、社会化”,正是在反思中共历史学实践基础上,从学科建设高度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他要求将党史批评之共识——“求真”,“务实”,“创新”贯彻到具体研究中去。这对于发展中共历史学科,深化中共历史研究,均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沈韬 《世纪桥》2010,(19):34-35
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创新需要建立在理性地批判继承史学传统的基础之上,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奠基之作至今仍具有宝贵的学术传承价值,如"反帝反封建"的近代史主题,唯物史观的科学指导以及作者博学贯通、严谨务实的治史精神等。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随着"以人为本"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论断后,[1]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得到广泛关注。而思想政治教育的集体价值研究要么被社会价值所涵盖,要么被个人价值所排斥。实际上,个人总是处于一定的集体环境之中,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是郭沫若在梁启超提出"新史学"之后探讨近代中国史学发展途径并批判了"整理国故"后的创新之作,具有"例示研究古史的一条大道"的重要意义。该书通过甲骨文、金文及古典文献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阶段的分析以及通过中国古代历史来"考验辩证唯物论的适应度"的尝试,确曾对古代历史的真相具有"摸着一些边际"的学术价值。回顾《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所引发的长时间的批评与争论固然非常必要,但是在学术语境有了很大变化的今天,这部著作带给我们的启示仍然值得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一、并非单枪匹马之事 历史上,有许多史家对群体写史颇有微词,他们认为“集体的写史,‘是犹招市人而与谋室中之事’”。章学诚虽不反对设史馆修史,但还是认为“成一家之言”的史学著作需由史家个人完成,否则难以形成系统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7.
中共党史史学研究的概况及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 ,中共党史史学史学科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有些问题的研究尚存在分歧 ,如学科名称 ,张静如等学者使用的为党史学史 ,周一平等使用的是党史史学史。学科对象 ,前者表述为党史学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一切方面 ,后者认为是党史研究产生、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等。此外 ,中共党史史学史的研究目前还存在研究目的与实际应用效果不一致、研究不规范等问题 ,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党史史学史方法的研究 ,完善党史史学史研究体系和编撰体例 ,重视党史史学史研究中的评论和批评工作。  相似文献   

8.
2010年"微文化"作为年度热词被公众所熟知。对微文化的学术研究迄今已有六年,取得了一批学术成果,但也存在观点分歧较大、核心阵地尚未形成、专题研究不够深入、实证研究较少等问题。未来应加强深度研究、实证研究、专题研究和综合研究,才能完成新时期微文化研究赋予的新任务和新挑战。  相似文献   

9.
中共党史研究批评刍议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中共党史研究中的批评,是中共党史研究发展的动力。然至今,中共党史研究批评还没有很好开展起来。为了促进这项工作,本文拟就有关问题作初步的探讨。一、中共党史研究批评的对象和任务史学批评的对象是史学,对于史学的研究。中共党史研究批评的对象,是中共党史研究的全部实践活动。具体来说,对于中共党史研究的体系、学科建设、研究方法、史学理论等问题进行批评研究,对中共党史研究者(史家)进行批评研究,对中共党史研究著述进行批  相似文献   

10.
关于档案的价值,黄彝仲先生在《档案管理之理论与实际》(1949年)一书中有一段精辟的论述:“档案之功用,多因观点与立场不同,持论见解互有差异,各以其自己之主观,强调其作用,历史学家视档案为史料,可供编纂史籍之根据与参考。收藏家视档案为古物。行政家则视为治事之工具。”这就是说档案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文化方面、史学方面、政治方面等。本文着重从文化和史学两方面论证徽州历史档案的价值。一、徽州历史档案的文化价值档案的价值是指档案对国家、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有用性。它是主体(档案利用者及利用需求)与客体(各个不同时代产生的各种类…  相似文献   

11.
正吴汉全教授的新作《中国现代人物专题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立足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变迁历程,在古今中外、学科交融的视域中探微求圆、探寻新知,对于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著名人物展开专题研究,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及中共党史研究添列了新的成果。中外史学研究的人物研究历来是重点,但现有的人物传记大多是记述历史人物的生平、行事,重在"求全",对于历史人物的思想与学术的分析尚显不够,存在着平铺直叙、问题意识不强的毛病。  相似文献   

12.
20近年来国内学界围绕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体、媒介、地域、特点、三次论争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仍存在不足。新时代推进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研究深入化,要着重把握以下三点:在研究思路上,以现代史学与后现代史学思路深入推进专题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应采纳概念史、阅读史、身体史、心灵史等相关研究范式;在研究内容上,重点对"小人物"以及以往学术界未展开详细考察的相关人物、边缘地域、海外史料进行剖析解读。  相似文献   

13.
张健 《唯实》2004,1(8):47-4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民社会的兴起和确立,决定了当下"集体"内涵的特殊性,即它既不是马克思所说的"真实的集体",也不是计划经济时代被异化了的"集体",而是一种新型集体.这种新型集体要求确立一种相应的价值取向,这就是新集体主义.其基本要求是功利性原则与奉献性原则相统一、个人正当利益和集体利益相统一.  相似文献   

14.
魏源是中国近代史发轫时期的思想家、史学家和学者.他是古今社会转型时期的界碑式的人物,其学术思想的演变和发展轨迹先是以学习、研究经学为主,以经学为治术,以求裨益于当世;后由经学而史学,以史学为经世之术,开传统史学向近代“新史学”过渡之先河;晚年安身立命于佛教,专心于佛学.作为中国走向现代世界的先驱者,他的思想具有了现代意识的“异端”色彩.  相似文献   

15.
一、善意取得制度的存在价值及立法依据 善意取得制度作为一项古老而重要的物权制度源于对罗马法中所奉行的"任何人不得将大于其所有的权利让与他人"与日尔曼法的"以手护手"原则的利弊取舍.由于前者倡导所有权为神圣不可侵犯之权利,在18世纪及19世纪之初适应了当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对于保护个人的自由和利益进而维护社会秩序的平和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它过于注重个人权利而忽视社会利益的偏颇,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日渐产生负面效果.因此,物权的价值趋势开始从"以所有为中心"向"以利用为中心"转变.善意取得制度正是迎合这样趋势,以日尔曼法的"以手护手"观念为基础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6.
<正>为了加强党史学的学科建设,增强党史研究的学理深度,提高党史研究的学术水平,本刊拟长期设置"学理探讨"栏目,特向学界征集"党史学理论"专题如下:党史学的学科性质、党史的撰述方法、党史学的学科体系、党史学的学科范畴与概念、党史研究的学术批评、党史学史的新进展、党史研究学术史、党史学与党建理论的关系、党史学与当代中国史学理论的关系党史学与当代西方史学理论的关系、党史学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为了加强党史学的学科建设,增强党史研究的学理深度,提高党史研究的学术水平,本刊拟长期设置"学理探讨"栏目,特向学界征集"党史学理论"专题如下:党史学的学科性质、党史的撰述方法、党史学的学科体系、党史学的学科范畴与概念、党史研究的学术批评、党史学史的新进展、党史研究学术史、党史学与党建理论的关系、党史学与当代中国史学理论的关系、党史学与当代西方史学理论的关系、党史学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史学评论的滞后 ,影响于史著质量的提高甚巨 ,这已引起史学界人士的极大关注。本书即是此一关注的产物。 1996年春 ,北京六家史学杂志《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世界历史》、《当代中国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第二年《史学理论研究》加入 ) ,合作成立了史学图书评论联合工作小组 ,本书即为七刊小组所编。多年来 ,史学界学风不正 ,因素多种多样 ,其中缺少严肃的史学书评是一大原因。“学界蝗祸”抄袭剽窃、低水平重复、教材式的所谓论著这一类学术腐败现象 ,在史学界的反映 ,理应列入“学术打假”的范围。史学书…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早已明确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对这一论断,人们在总体认识上已基本无疑义了,但在集体智慧与毛泽东个人贡献之间的关系问题上,目前大家仍有不同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国史学理论作为对学科深层次的认识和反思,在国史学“三大体系”构建中居于重要位置。近十年来,国史学理论问题在中国历史学领域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领域内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已成为国史研究中逐渐趋热的学术话题和关注点,由此呈现出许多研究新成果和研究新思路,奠定了国史学科深化研究的理论基础。整体来看,当前国史学理论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滞后于学科的整体发展和要求。未来要形成独具特色的学科理论研究模式,推动国史学“三大体系”构建并走向全面发展,应进一步强化国史研究的学科自觉和理论自觉,不断创新研究的视角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