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背景介绍1934年4月,《红星画报》第5期刊登漫画《国民党屠杀工农的惨状》,揭露国民党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革命群众的罪行。漫画旁边配有短文,全文如下:血的"四一二",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二日,是国民党背叛革命,投降帝国主义,开刀屠杀工农群众及共产党员的日子。数年来在国民党屠杀下,被杀的革命群众及共产党员不下数十万  相似文献   

2.
背景介绍 原载一九三四年五月十二日《红色中华》第一八七期第二版.该版刊发了《在国民党法西斯蒂的血手下》《国民党在永丰荇田的暴行》《白狗子把新桥烧成焦土》系列报道,配登了『工农群众武装上前线去,消灭国民党的白色恐怖!』标语.报道指出:『罪恶滔天的国民党军阀,不惜用其一切残酷的手段来对付革命的工农群众,他把革命的工农群众当...  相似文献   

3.
4月16日,我国政府发表的首部专题型国防白皮书《中国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首度公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18个集团军的番号和分布。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军余部和湘南农军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4军(6月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这是我军首次使用"军"的番号。回顾人民军队陆军发展的历史,有许多关于"军"的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4.
正背景介绍1932年9月22日,《青年实话》第一卷第二十六期,推出一组表现苏区反击国民党第四次"围剿"的连环画。连环画共4幅,第二幅题为《帝国主义教唆国民党军发动第四次"围剿"》。漫画表现藏在蒋介石背后的帝国主义,教唆几只国民党军的走狗,打起四次"围剿"的白旗,在帝国主义提供的飞机军舰帮助下,进攻苏区。  相似文献   

5.
邓沛 《党史文汇》2006,(5):24-28
1946年5月30日,滇系国民党军第六十军第一八四师官兵在师长潘朔端将军率领下于辽宁海城起义,走向光明.这次起义开了东北战场国民党起义之先声,对国民党军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打乱了蒋介石妄图"先南满,后北满"先关外,后关内","三个月内消灭东北共军"的图谋.正如延安《解放日报》1946年6月6日社论《不可抗拒的力量--论海城光荣起义》中说:"这一起义不仅代表了国民党军队中广大士兵群众与有正义感的军官的反内战的情绪,而且也代表了全国人民的和平民主要求."海城的光荣起义,再一次证明了这一洪流不可抗拒的伟大力量."社论最后写道:"海城起义潘朔端将军及全体官兵万岁!"  相似文献   

6.
<正>背景介绍1933年4月11日,《红色中华》第68期第二版,在《以全部粉碎敌人的大举进攻来回答残酷的白色恐怖》通栏标题下,刊载《反帝拥苏总同盟通电:反对帝国主义国民党投射毒瓦斯》,并配发了漫画《帝国主义屠杀剥削工农》。画面上一双帝国主义国民党的黑手,握着铁夹子,把全中国的工农夹在中间,进行血淋淋的屠杀和剥削。漫画把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勾结起来残害工农的反动本质揭露无遗。  相似文献   

7.
广昌的今昔     
正背景介绍1934年5月15日,《红星报》第24期第3版刊登罗连保、胡月奴撰写的《用战争的胜利回答国民党军阀的白色恐怖》一文,揭露国民党军4月28日侵入广昌县城后,对苏区群众犯下的屠杀、奸淫、抢东西、强迫筑垒、拆房毁楼等罪行,并配发了钱壮飞所作《广昌的今昔》漫画组,将"四二八"以前、"四二八"以后的群众生活状态进行对比。"四二八"以前,广昌农民是快乐的,妇女是活泼的,房屋门板是完好的,家里有猪有鸡;"四二八"以后,广昌农民被强迫筑堡垒,妇女被强奸致死,房屋被拆成瓦砾,猪鸡被白军吃尽。  相似文献   

8.
迎头痛击     
正背景介绍1932年9月22日,《青年实话》第1卷第26期,推出一组表现苏区反击国民党第四次"围剿"的连环画。连环画共四幅,第四幅题为《迎头痛击》。画面中的工农红军高高地举起一把斧子,向扑向苏区的帝国主义鹰犬迎头痛击,把"围剿"苏区的国民党军打得落花流水。  相似文献   

9.
军旗壮国威     
在中国近代史上,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上,漫漫岁月难掩1927年8月1日的辉煌,南昌起义,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它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工农群众和革命人民,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的开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从此,中国人民向世界挺起了胸膛。  相似文献   

10.
在土地革命时期,鄂豫皖苏区曾有两支词不同、曲相同的歌。其一,《土地革命歌》;其二,《红军纪律歌》。而《红军纪律歌》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很类似。那么,这三支歌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1928年,工农革命军鄂东军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七军。第二年,这支队伍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当时,徐向前受中共中央派遣来到了鄂豫皖苏区,担任了鄂豫皖苏区和红  相似文献   

11.
正背景介绍原载一九三年五月八日《红中华》第七十七第一版。该版发了《日满军侵沽源》《泺东日继续前进》《红反帝反国民党威》报道。报道出:﹃现在日军已经进迫到平津来了,国民党还是抵抗,相反的正压迫抗日士兵与义勇军,步步撤,把华北完全奉送日本帝国主义……我们号召全国的工人,农民,士兵和劳苦群众,在中国共产党苏维埃中央政府领导之下,配合我们胜利的进攻,  相似文献   

12.
最近 ,中大档案馆在整理档案过程中 ,发现一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历史文献。计有 :1931年10月10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表的《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1931年10月5日东江工农革命军事委员会发表的《东江工农革命军事委员会为反对国民党勾结日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宣言》、1931年10月25日东江工农革命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的《反对广州反动政府十月十日大屠杀劳苦工农及革命的学生》、1931年10月中国共产青年团东江特别委员会的《纪念十月革命告苏区青年群众》及东江工农革命军事委员会绘印的…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解释为孙中山倡导的新三民主义。有人甚至认为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国民党一大上,这是不正确的。实际上,这个概念是中共根据国民党一大的基本精神概括出来的。中共最早对国民党一大宣言的概括,是在1925年10月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二次扩大会议上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关系议决案》中,但只是包括"赞助工农运动""联络苏俄与共产党"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多年来,发表出版的有关皖南事变的著述不少,可谓硕果累累。关于国民党蓄意围歼新四军始末,多是主要围绕国民党正规军,如第二十五军的第五十二师、一〇八师、四十师,第五十军的第四十四师、一四五师,以及第七十九师、六十二师、新七师等的行径展开的。关于当时安徽省尤其是皖南国民党"党政方面配合军事积极工作","地方武力切实严密查拿,断然处置"等等大量党政系统、地方武装与国民党顽军"不遗余力"地"协剿",则述之较少。2010年8月,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茂林悲歌——皖  相似文献   

15.
发生在1948年的国民党第六十军起义是解放战争中我军第一次争取国民党整军起义的光辉战例,对瓦解国民党军、夺取辽沈战役的全面胜利具有重大意义(肖华将军语)。虽然据此编写的两部影视片《兵临城下》《长夜春晓》也红遍全国,但起义的联络过程却一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16.
正背景介绍原载1934年6月9日《红色中华》第200期第4版。该版刊发了《军缩大会中的和平与战争》的报道和《真理报论军缩大会》的通信。报道指出:"苏联是和平的支柱","英法矛盾无法解决","小协约国态度一致","军缩大会开始撞响丧钟"。通信写道:"苏联真理报最近发表了几篇关于军缩会议的重要论文,深刻地指出了军缩大会的破产与战争的危险","李维诺夫所提出的为和平而斗争的纲领,是清楚而实际,将得到全世界劳动群众的广大的回声"。  相似文献   

17.
1932年至1934年,中央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期间,彭德怀率领红三军团指战员在江西抚州境内,与国民党军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战斗。期间,他光明磊落、正气凛然,对苏区群众和红军指战员无比爱护、关心,与当时的"左"倾军事教条主义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是在革命战争年代产生和逐步定型的,经历了从工农革命军军旗、中国工农红军军旗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军旗的历史演变过程. 工农革命军军旗:"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时,起义部队为了争取和团结国民党左派,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番号,仍用国民革命军陆军旗帜.南昌起义后不久,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中共湖南省委召开会议部署举行湘赣边秋收起义,会议决定要公开使用中国共产党的名义,正式亮出工农武装的旗帜来号召和发动起义.毛泽东代表中共湖南省委于8月20日在向中央报告中指出:我们不应再打国民党的旗子了.我们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国民党旗子已成军阀的旗子,只有共产党的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  相似文献   

19.
正背景介绍原载1933年3月18日《红色中华》第62期第1版。该版刊发了《国民党勾结国际帝国主义进行与日本直接交涉》的报道。报道指出:"自蒋介石北上,在保定与国民党各派军阀会议后,国民党出卖华北的大计划,已完全决定。首先是无条件的把平津送给国际帝国主  相似文献   

20.
王建国 《党的文献》2018,(4):107-116
为了反击国民党右派的进攻,毛泽东写作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毛泽东以国民党代理宣传部长的身份,选择国民党一大宣言作为文献基础,借用孙中山的话语系统,强化了《分析》的针对性与战斗力,同时也使得《分析》早期文本中的"阶级"与列宁的阶级定义有所区别。为适应中共党内同志阅读,毛泽东对《分析》进行了认真修改,形成了《中国青年》文本。由于毛泽东当时正大力倡导"工农小资产阶级联盟",《分析》才没有重点论述工农联盟问题。收入《毛泽东选集》时,作者又在《中国青年》文本基础上进一步修改。正因为如此,《毛泽东选集》第一版对《分析》写作时间的标注和题解的写作都是以《中国青年》文本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