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是1944年至1945年在昆明西南联大认识吴晗同志的。当时.吴晗负责民盟联系民主青年同盟(简称“民青”)的工作.我是民青成员.在地下党领导下负责青年学生的医药救济工作.我们之间没有直接的组织关系。我真正参加民盟工作.在他直接领导下.是从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事情。  相似文献   

2.
“怒狮”与“猛虎”是当年云南民主运动中,广大进步师生对两位杰出的民主斗士的赞誉。“怒狮”指时代鼓手闻一多,“猛虎”指民主炮手吴晗。他们都是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的著名教授,闻一多任教于中国文学系.吴晗任教于历史学系。  相似文献   

3.
鲜花、翠柏丛中,安放着中国共产党员、北京市原副市长吴晗及夫人袁震的遗像。这是吴晗夫妇的冤案平反昭雪后,中共北京市委于1979年9月14日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为吴晗、袁震夫妇举行的隆重追悼会。追悼会现场庄严肃穆,会场四周摆满了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亲友们送的花圈,墙上则挂满了吴晗生前好友送的挽联、挽诗、挽词。  相似文献   

4.
刘艳华 《世纪桥》2002,(4):52-53
建国后有这样一个奇特政治现象,1957年反右派的许多先锋和“闯将”,几年之后在“文化大革命”中却成了“罪人”。这些人有吴晗、周扬、夏衍、千家驹、林默涵、邵荃麟、何其芳等等。本文仅以历史学家吴晗为例,看一看这场“否定之否定”的人间悲剧的过程。吴晗作为“反右”先锋,“文化大革命”悲  相似文献   

5.
正1931年秋,吴晗进入清华大学历史系读书,当时郑振铎是燕京大学文学系教授,还在清华大学兼课。吴晗多次听他的课,自然成了其学生,但郑振铎从不以老师自居,而是以志同道合的朋友关系对待吴晗。当时,郑振铎已经出版了他所著的文学史和鲁迅先生合作摘笺谱,名气很大。他却没有什么架子,没有社会上有些自命为大学者的不可一世的神气。对待学生和蔼可亲,  相似文献   

6.
1965年11月10日,《文汇报》发表了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毛泽东的指示下,全国各报纷纷转载。一时间,关于吴晗的性质问题引发了一场争论。政治问题和学术问题各执一端。当时彭真的思路,一是不赞成批吴晗,认为吴晗是“左派”;二是即使是非批不可,吴晗的问题最多也只是个学术问题。《二月提纲》便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出现的。为了便于操作,有必要搞个文件,规范这场学术批判运动据《1965年9月至1966年5月文化战线上两条道路斗争大事记》(以下简称《大事记》)记载,1965年12月21日,毛泽东关于《海瑞罢官》的要害是“罢官”的谈…  相似文献   

7.
关于吴晗同志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讨论,已经日盆广泛地展开,学术界和其他方面的同志发表了不少文章;从不同角度分析《海瑞罢官》,探讨吴晗同志写作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这样做是有助于讨论的深入发展的。《海瑞罢官》是一出历史剧,主人公是历史人物海瑞,而吴晗同志又是一位历史学家。因此在讨论中,就不能不涉及到吴晗同志的历史观。我想在本文中把吴晗同志的历  相似文献   

8.
1909年,吴晗出生于浙江义乌的一个书香之家。父亲是个清末秀才,字写得好,诗词做得好,历史知识也很丰富。因吴晗的父亲教子很严,吴晗是长子,因而对他要求更严。七岁时,吴晗就进小学念书了。他学习刻苦勤奋,风雨无阻,不仅功课好,还利用课余时间读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古典名著。家里的书看完了,他就到处借书看,尤其喜欢读历史书和历史小说。有时为了借书,竞要跑上百八十里路。他看书既快,又能过目不忘,  相似文献   

9.
最近许多报纸正在开展关于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问题的讨论,这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重视。我看过姚文元同志的文章之后,重新翻阅了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吴晗同志一九六○年十一月十三日七稿、一九六一年八月八日改定的剧本,同时参看了从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二年这个期间的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和晚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等所刊登的有关海瑞的其他文章和几种剧本,加以比较,反复探索吴晗同志研究海瑞和创作《海瑞罢  相似文献   

10.
廖沫沙铁窗《嘲吴》《悼吴》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拉开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北京市委领导邓拓、吴晗、廖沫沙以所谓“三家村”写杂文隐射罪名,首当其冲,惨遭迫害。1967年的一天,吴晗、廖沫沙同被揪到一个矿区批斗。会前,两人被关在一起。廖见...  相似文献   

11.
“三家村”一名,源于中共北京市委机关刊物《前线》杂志在1961年10月开辟的《三家村札记》专栏。《三家村札记》专栏由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北京市委文教书记邓拓和北京市委统战部长廖沫沙三个轮流撰稿,署名吴(吴晗)南(邓拓)星(廖沫沙)。这个专栏自1961年10月开办到1964年7月迫于形势而结束。其间,以歌颂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的新人新事为主,也有些是对当时社会上的不良现象的揭露,对错误思想的批评。在写作特点上,《三家村札记》较多地采取了以古鉴今、深入浅出的方式,体现出杂文特有的辛辣风格,如吴晗的《赵拓…  相似文献   

12.
吴晗的一生,有许多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早在清华读书期间,就因研究明史而名扬史学界;40年代,坚决反对国民党统治,成为坚定的民主战士;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1月即当选为北京市副市长,为首都的文教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十年动乱前夕因写《海瑞罢官》遭到攻击,成为第一个被批斗对象,及至1969年10月被迫害致死……吴晗的明史研究,早已世有定评,他在这方面研究具有开拓之功。但是,人们可能很少知道,吴晗研究明史的时间,起于1931年冬,到1937年夏止共5年,其中有两年半是学生时期,须学习各种课程;他又是工读生,要给学校做工作…  相似文献   

13.
吴晗的道路     
吴晗的道路刘文渊“以血当墨,以笔当枪,为埋葬蒋家王朝,甘作小卒临锋颖;用剧为颂,用史为鉴,因建设人民中国,敢将铁骨傲霜寒。”①这副挽联表达了人们对著名史学家、社会活动家和坚强的民主战士吴晗教授的热烈颂扬与深切怀念。吴晗(1909.8-1969.10)...  相似文献   

14.
1949年11月,时任清华大学军管会副代表、历史系主任、文学院院长的吴晗到苏联访问。途中他听到自己当选为北京市副市长的消息,立即给周总理发了一个  相似文献   

15.
吴晗(1909——1969),一生笔耕不辍,发表了大量文章,是一位在史学和文学等方面有很高造诣的著名学者。他与袁震在爱情生活上也体现出崇高的道德风尚,给后人留下了一曲至真至纯的爱情之歌……  相似文献   

16.
吴晗是我国著名的明史专家,北京市分管文教工作的副市长。“文化大革命”前,在工作之余,他常和邓小平一起打桥牌,彼此熟悉,友谊深厚。邓小平不称他的名字而叫他教授。1965年,当吴晗听到有人正准备批判他写的《海瑞罢官》时,思想压力很大。彭真向邓小平  相似文献   

17.
《党课》2010,(12):77-77
1948年6月8日,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表示宁肯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朱自清、金岳霖、张奚若、吴晗等北平各大学百余教授联名发表了拒领美国粮的宣言。  相似文献   

18.
《吴晗传》     
“岂有文章倾社稷,从来佞幸覆乾坤。”这是廖沫沙挽吴晗诗的头两句。一个剧本引起一场批判,一场批判引发一场政治运动,这在中国历史上应是绝无仅有的。然而这却真实地发生在吴晗身上。作为一名明史专家,一名政府的高级官员,一名在中国现代社会变迁过程中选择进步、向往光明的爱国知识分子,吴晗以他的忠诚与敬业,最终成为20世纪中叶中国历史上的悲剧式人物。当然,吴晗的悲剧,只不过是时代悲剧的一个投影。因而,反思吴晗,就是在反思一个时代。假如有助于中国人从思想意识深处,彻底  相似文献   

19.
(一) 继《海瑞罢官》的自我批评之后,关于道德问题,吴晗同志也作了自我批评,题目叫作:《是革命,还是继承?》对于这样一个严肃的原则问题,他究竟是怎样回答的呢? 吴晗同志说:对“旧道德,只能革命”,“彻底地……粉碎它、消灭它”,“而决不可能是什么继承”。我们判断一个人,不仅要看他的言论,更要看他的行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言论上,吴晗同志的这个检查本身就是避重就轻、自相矛盾的,  相似文献   

20.
李从云 《世纪桥》2008,(1):80-81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吴晗、邓拓在叙述晚明的历史人物时,试图在学者与官员这两重身份之间取得某种平衡。吴晗、邓拓等人对晚明历史人物的关注,直接与政治领袖的提但是相关,同时也是由于这些历史人物引起了他们的精神共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