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乐时鸣 《世纪风采》2006,(5):26-26,25
袁国平同志在皖南事变中牺牲。今年是他牺牲65周年、诞辰100周年。袁国平是新四军政治部主任、新四军主要领导人之一,在创建新四军和新四军政治工作建设上作出过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5月26日,是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的高级指挥员、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者袁国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24日,100多位新四军老战士、党史军史专家以及袁国平的亲属和家乡代表在南京西康宾馆召开座谈会。缅怀袁国平同志的光辉业绩。学习袁国平同志的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3.
林植夫同志是福建闽候人,昔年曾留学日本,在日本帝国大学学习植物、水利。在日本留学期间,他参加了孙中山的同盟会,回国后一直在国民党中工作,但他看清了国民党蒋介石的腐败与无能,抗战一开始就毅然决然抛弃了国民党蒋介石,随军长叶挺同志,到共产党所领导的新四军这方面来了。在新四军中,他初任叶挺同志的秘书。一九三八年四月,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同志由延安来到当时新四军的集中地安徽岩寺,开始着手建立新四军政治部所属各部。袁国平同志了解到新四军中日文日语最好、最了解日本情况、又有工作经验的是林植夫同志以后,就把林  相似文献   

4.
陈扬桂 《党史纵览》2013,(11):24-28
1941年1月,国民党反动派挑起事端,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6日.当新四军军部及所属部队9000人奉命北移至泾县茂林地区时,突遭8万余国民党军队围攻。我军被迫抗击,血战七昼夜,终因弹尽粮绝,大部分干部战士壮烈牺牲。军长叶挺冒死请命.被国民党扣押,副军长项英、副参谋长周子昆被叛徒暗害。万分危急之际.一位负责军队政工的将领挺身而出,率余部继续北撤。激战中,他身中数弹,倒在血泊之中。弥留之际,为不连累战友.他悄悄将手枪对准了自己的头颅,成为“皖南事变”中牺牲得最悲壮的我军高级将领。他.就是被毛泽东亲自推荐到新四军任政治部主任的袁国平。  相似文献   

5.
有关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的经过,有多种说法。有的说是在皖南事变中阵亡,有的说是突围无望的情况下拔枪自杀。近日笔者在整理馆藏资料中,看到几份新四军老战士的回忆录,其中提到有关袁国平牺牲的经过,本人对照有关史料核实,现整理如下:1941年1月12日午夜,袁国平随副军长  相似文献   

6.
正袁国平,原名裕,字醉涵。1906年5月26日生于湖南省邵东县袁家台村。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了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1938年3月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成为新四军领导人之一。1941年1月15日"皖南事变"爆发后,在指挥被打散的一部分部队继续突围北撤的激战中,已身负重伤的袁国平,为了不拖累部队突围,举枪自尽(遗骸于1955年6月19日移葬在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实现了"如果有100发子弹,要用99发射向敌  相似文献   

7.
在与叶挺的关系等问题上, 受到周恩来的严肃批评 周恩来为了保证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制定的战略方针在新四军中真正得到贯彻执行,他在军部及其所属机关、部队中,进行了周密的调查研究。 2月24日,他在叶挺的陪同下,全天听取了项英、周子昆、袁国平等新四军领导人关于新四军一年来对日作战、军政建设的汇报,晚上参加了欢迎晚会。项英请叶挺致欢迎词,周恩来很高兴。  相似文献   

8.
<正>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有一位唯一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的高级将领,他当过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奉献了毕生精力。他驰骋疆场,身经百战,戎马生涯近60年。他就是从安徽金寨大别山中走出的"六星上将"——洪学智将军。  相似文献   

9.
他出生在湘西土家族一个农民家庭,十几岁就参加了革命,在严酷的革命战争中成长起来。他当过游击队副大队长、红军的师政委,参加过长征。抗日战争中他在八路军和新四军中都担任过高级将领。解放战争中当过军政委。建国后当过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后来连续担任第六、七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他就是身经百战的土家族将军廖汉生。  相似文献   

10.
《湘潮》2020,(5)
正袁国平,原名裕,字醉涵。1906年5月26日出生于湖南省邵阳县袁家台村(今属邵东市)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了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1938年3月,在毛泽东亲自推荐下,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自小酷爱文学,诗词俱佳,有"儒将"之誉。"皖南事变"后的1941年1月15日,在指挥被打散后一部分部队继续突围北撤的激战中,身负重伤的袁国平为了不拖累部队突围,举枪自尽(遗骸于1955年6月19日移葬在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实现了"如果有一百发子弹,要用九十九发射向敌人,最后一发留给自己,决不做俘虏"的诺言。  相似文献   

11.
《湘潮》1986,(8)
四十五年前的“皖南事变”,是我军史上极为悲壮的一幕。当时,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在激烈的突围战斗中,身负重伤,战士们准备不惜任何代价把他救出去。然而,他们谁也没想到,大家敬爱的袁主任悄悄地拔出手枪,对准自己的头部扣响了扳机……今年五月,正是这位壮烈牺牲的我党我  相似文献   

12.
我和袁国平、邱一涵夫妇很熟。袁国平是我的老领导,我是邱一涵的领导。他们都是很好的同志。我很佩服袁国平同志,他也非常器重我。我们同生死共患难,有着极深厚的友谊。  相似文献   

13.
新四军第一次党代表大会,于一九三九年七、八月间在皖南泾县云岭石头尖村召开。出席大会的党员代表约二百三十余人。东南局书记、新四军军分会书记项英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向大会作了题为《过去党的工作总结及今后党的建设报告大纲》的报告。全体代表经过热烈讨论,一致通过了给中共中央政治局的致敬电。党中央和周恩来副主席给大会发来了贺电。这次代表大会,主要解决了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按周恩来的意见办周恩来来皖南军部时和叶挺、项英、袁国平、周子昆、陈毅等人商定的几个问题,项英经过王思之后,都同意了,有的已付诸实施。如第六团划归第一支队建制和江南第一、二支队合并,成立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陈毅任指挥、粟裕任副指挥等问题,叶挺、项英都已分别报呈中共中央和第三战区审批。只有“向东作战”,由于形势急剧变化,项英又有些”五心不定”了。就在周恩来到皖南时,蒋介石很快就侦知了他的皖南之行的实际目的,派白崇橹、陈诚以解释汪精卫出走为名,到上饶与顾祝同密商对策。他们分析了整个新四军的现状后,白崇捧…  相似文献   

15.
罗炳辉,红九军团军团长、八路军副参谋长、皖南新四军第-支队副司令员。1946年,罗炳辉病逝于解放战争前线,被党中央追认为“立功尤著”的红军高级将领和抗日名将。1979年,以罗炳辉为原型,拍摄了经典电影《从奴隶到将军》。1989年,罗炳辉被中央军委确定为33位军事家之一;2009年9月,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相似文献   

16.
皖南事变中,新四军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被迫指挥所部进行自卫,终因粮尽弹绝,除千余人分散突出重围外,其余部队损失殆尽。军部领导人中,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在突围时牺牲,1月14日军长叶挺也在鹿角山被扣。此后,国民党军队即把重点转向搜捕副军长项英、副参谋长周子昆等人,妄图将新四军领导人一网打尽。本文依据安徽省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肥西县新四军老战士鹿立友,曾两次担任过我军著名高级将领徐海东大将的贴身警卫。近日,鹿立友老人为我们讲述了一段他与徐海东大将之间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鹿立友,原籍肥西县花岗镇,自幼失去父母,从小被寄养在叔父家。12岁时,便在地主家当长工,受尽生活的磨难。1938年9月,刚刚20岁的鹿立友偷偷离开地主家,用一双布鞋换了4块铜板,只身徒步赶到革命老区大别山南官亭参加了游击队。他所在的游击队后改编为新四军第二师五旅十三团一营。1939年7月,鹿立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于鹿立友作战勇敢,多次立功…  相似文献   

18.
1940年12月底,新四军军部及皖南部队为向北移动,进行了战斗编组,组成了三个新编纵队.第1、2、3纵队的司令员分别为傅秋涛、周桂生及张正坤. 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等9000余人,在叶挺、项英率领下开始北移.1月6日,部队到达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军7个师约8万人的突然袭击.新四军英勇抗击,激战七昼夜,终因众寡悬殊,弹尽粮绝,除2000余人分散突围外,少数被俘,大部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遇难,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相似文献   

19.
张云逸(1892-1974),海南文昌人,解放军高级将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他阅历丰富,是中共党史、军史中一位富有传奇和神秘色彩的人物。1909年加入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开展革命活动。曾参加了著名的黄花岗起义和辛亥革命。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历任红七军军长、红一方面军副参谋长、新四军参谋长兼第三支队司令员、新四军副军长、华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山东军区司令员、华东军政大学校长、中共广西省委书记、广西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本文叙述的是张云逸在皖南事变前后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相似文献   

20.
《湘潮》2017,(2)
正他是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抗战著名英烈,是新四军在作战中牺牲的第一个团职领导干部。他牺牲的噩耗传开后,周恩来挥泪写下悼文称他的牺牲"代表了一年来新四军无数英勇烈士的牺牲,代表了新四军高级干部奋斗牺牲的领导精神,更代表了多年奋斗至死不息的革命者的意志,不畏强寇勇往直前的青年政工人员的模范"。陈毅也亲自为他撰写悼文:"……茅山的风雪,长江的波涛,江南数万同胞的怒吼,都在追悼我们的抗战英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