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法治政府与“宪政中国”之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何士青 《学习论坛》2006,2(11):74-77
法治政府是一种以良法统治为要义、以行政权规制为基本原则、以公民权利保障为根本目的的政府模式,它对宪政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是宪政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宪政的基本精神,是宪政的重要保障."宪政中国"之构建必须以法治政府建设为关键与核心,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决策,强化政府责任.  相似文献   

2.
西方立宪主义传统与欧洲特别是西欧历史上基督教文明之间具有特定的历史传承关系。基督教通过对古希腊、古罗马宪政思想的继承及神学改造,客观上保留和传承了西方上古社会早期民主宪政传统,同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实践中,其特有的二元分立政治文化观为商品经济和市民社会发展提供了以分权制衡为基础的制度理念。当今作为西方宪政文明重要来源之一的基督教文化,亦在面临着来自宪政文明理念对其自身基础的消解的同时,也面临着宪政文明和其信仰基础的双向危机。历史发展的悖论促使人们开始反思文明及其信仰重构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宪政的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维雁 《探索》2002,2(2):42-46
宪政必须建立在一定的道德之上,对人的不完善性假定是宪政的伦理预设。同时,宪政本身必须具备一定的内在道德,具体包括十项准则,即存在宪法、确立人民主权原则、实行代议制民主、确立法治原则、宪法具有最高权威、政府有限、以保障人权为目标、权力制约、建立违宪审查制、确立正当法律程序原则。这十项准则是判断宪政自身合法性的依据,而具有合法性的宪政又成为宪政社会道德规范、政治制度及公民行为的合法性的供给者。  相似文献   

4.
殷啸虎 《唯实》2004,2(2):57-59
中国宪政运动如果自戊戌变法算起 ,已经历了百余年的历程。然而 ,严格意义上的宪政在中国才刚刚起步。 1 997年 ,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目标 ,1 999年的宪法修正案将“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治国的基本方略写进宪法 ,2 0 0 2年中共十六大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一切 ,标志着中国正朝着宪政的道路迈进。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宪政制度建设的今天 ,如何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正确处理宪政建设中的各种理论和现实问题 ,是我们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近代中国宪政发展的一个基本特点 ,就是宪法工具主义…  相似文献   

5.
公民权利规范是体现公民法律地位的宪法范畴,对公民权利的确认和保障历来是各国宪法的核心所在.然而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直到新中国成立,公民权利才真正得到宪法确认.建国五十多年间,公民权利及其理论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回顾和总结中国现代公民权利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经验,对于完善现代中国公民权利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的宪政建设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建国初期,毛泽东开创了民主施政、民主建国的道路.邓小平确立了法治的方向,促进了我国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变.江泽民、胡锦涛确立了宪法的根本法地位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为我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奠定了法理基础.  相似文献   

7.
带有明显社会属性的宪政,产生于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在现代发达社会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这是人类政治文明的一项重要成果。而历史传统、封建意识及社会基础条件决定了我国历史上长期以来没有宪法更谈不到宪政。实现宪政是现代社会的迫切要求。1982年我国第四部宪法的颁布实施,使我国的宪政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我们必须研究和探索如何始终坚持并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宪政道路。  相似文献   

8.
陈纯柱 《探索》2005,4(4):85-88
百年中国的宪政之路及其曲折历程,证明中国宪政制度的发展步履艰难。中国宪政发展中存在着皇权思想根深蒂固这一重要的政治生态障碍、市场经济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一重要的经济生态障碍、近代中国没有成熟的市民社会这一社会环境障碍、自由个体特征受到过分的控制和打压这一民主生态障碍、教条主义和“图腾崇拜”这一思维方式障碍。  相似文献   

9.
公民权利规范是体现公民法律地位的宪法范畴,对公民权利的确认和保障历来是各国宪法的核心所在。然而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直到新中国成立,公民权利才真正得到宪珐确认。建国五十多年间,公民权利及其理论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回顾和总结中国现代公民权利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经验,对于完善现代中国公民权利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的宪政建设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建国初期,毛泽东开创了民主施政、民主建国的道路。邓小平确立了法治的方向,促进了我国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变。江泽民、胡锦涛确立了宪法的根本法地位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为我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奠定了法理基础。  相似文献   

11.
赖婵丹 《世纪桥》2012,(15):57-58
中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转型期社会时期,转型期社会内蕴藏着快速性、形式性、异质性,也正因如此,转型期社会迸发出一系列深层难以调和的矛盾。洛克《政府论》中的自由思想、权力制衡原则、政府目的论、宪政民主思想等对于转型期的中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一种用权利制约权力的视角和方法,为政府转变职能和法制建设提供了方向引导。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宪政发展的原动力。现行宪法在改革开放中诞生,也在改革开放中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宪政在民主、法治与自由三个方面均已取得很大成就。尽管中国宪政还存在明显不足,但展望未来,中国宪政的前景是十分光明的。  相似文献   

13.
社会管理的目标是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宪政的终极目标是在公共权力与个人权利平衡中实现个人权利的保障。在价值基础、实现方式上,社会管理和宪政存在内在的逻辑,公民社会权利是两大目标实现的逻辑起点与终点。以社会权利为视角,分析社会管理和宪政内在联系,可以发现社会管理创新就是公民社会权利实现方式的创新,社会管理创新的核心就是公民社会权利的保障。以社会权利建设为导向的社会管理创新,是法治国家建设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4.
史华松 《唯实》2009,(7):67-72
对个体经济自由权、经济平等权的保障、国家经济调节权的控制、公民对经济秩序参与的推进是转型时期中国经济法宪政价值的集中体现,是经济法的出发点和归宿。中国经济法的完政价值契合当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这一研究助益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宪政的行进方向,不应偏废。  相似文献   

15.
程汉大 《学习论坛》2009,25(12):63-67
提及宪政,人们大多理解为一种政治制度或政治生活方式,并且总是以现代成熟宪政作为参照样板来解读宪政的内涵。显而易见,这是一种静态思维的表现。实际上,无论从宏观上就人类政治文明而言,还是从微观上就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而言,宪政都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宪政的内容和形式存在巨大的差别,呈现不同形态。因此,探讨宪政的历史形态,揭示宪政形态的演变历程,就成为宪政学研究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宪政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实现民主、法治、自由、人权、公正和最有利于保证社会秩序和国家稳定的最佳制度设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它对包含民主、法治与人权等基本要素的宪政有着内在的诉求。  相似文献   

17.
中国宪政百年历程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家红 《学习论坛》2006,22(1):78-80
从清末法律改革开始,在沈家本等人的努力下,以变法修律为起点,逐渐将西方的宪政民主制度引进中国,但这种制度始终没有建立起来。回首中国宪政百年历程,应该引发今人更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宋鉴 《党政干部学刊》2007,(8):13-14,44
近代中国(1840-1949年),代表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封建政权曾宣称推行宪政,却屡屡受挫。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相继推出了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施政纲领,并颁布宪法,实施宪政。本文探讨了中国宪政演变的历史进程,分析了其曲折发展的原因,为今天实行宪政提供了历史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9.
论村民自治的宪政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纯柱  郑洁 《探索》2007,(1):181-184
作为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制度的创新,村民自治是国家治理农村方式的重大变革,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的民主化进程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中,村民自治的宪政价值日益凸显,体现在:村民自治有利于提升全民族的民主素质和宪法意识、有利于扩大村民在宪政条件下制度化参与、有利于在宪政条件下约束村组干部的不良行为、有利于在宪政条件下制约乡镇对村级资源的过度提取、有利于在宪政条件下巩固党对农村的领导、有利于在宪政条件下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20.
何平 《探索》2004,42(2):52-55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从人类社会政治历史的进程来看 ,政治文明的发展主要是以宪政运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宪政是人类政治文明由低级向高级演进中的重要成果 ,是政治文明的高级形态。政治文明是宪政的前提和基础 ,宪政构成了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和显著标志。当代中国应当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和宪政建设的有益经验 ,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 ,在政治文明建设中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