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藏族锅庄舞是流传于藏族古老的民间艺术,是藏族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锅庄舞成为藏族群众生活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历经漫长的发展、演变,锅庄舞成为藏族舞蹈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藏族锅庄舞展示了藏族人民的热情、淳朴和奔放,呈现出浓郁的藏族舞蹈艺术风格。伴随时间的沉淀,承载着深厚藏族民族历史文化价值的锅庄舞,因其广泛的群众基础、精湛的技艺与鲜明的艺术形式,时至今日,依旧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为此,研究藏族锅庄舞的艺术底蕴及未来发展,有利于提高锅庄舞的认知。  相似文献   

2.
对当代绘画艺术家来说,藏区是艺术的圣地,雪域高原浑然天成的艺术资源和独特的藏族绘画艺术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滋养。对藏族绘画艺术而言,进藏艺术家们独特的视角、熟练的技法和艺术上的坚持,是藏族绘画艺术重生发展的新鲜血液。正是因为藏区绘画艺术和艺术家们的相得益彰,几十年来,无数的艺术家先后奔赴青藏高原,在绘画创作的道路上辛勤探索,不懈耕作,通过题材内容、形式、内涵等方面的跨越转变,创作出了一幅幅具有时代意义的经典作品。进藏艺术家在作品中对现实生活的尊重和真实生活感的表现,重建了藏族绘画艺术,传统的藏族绘画也因此形成了新的气象。  相似文献   

3.
藏族美术历史悠久,由于特殊社会环境的制约,美术创作者基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基础所形成的心理意识,在不同时期的美术作品上都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从政治、宗教束缚下的传统藏族美术到解放后自由创新的现代藏族美术,藏族美术创作具有明显的民族心理嬗变痕迹。基于艺术的本质和功能,以及社会环境对艺术的决定作用,对藏族美术创作的民族心理嬗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4.
我国少数民族原始主义绘画创作是伴随着西方社会艺术思潮的纷繁变化而自成一体的艺术形态,在西方传统艺术向现代艺术的过渡中,以藏族原始主义绘画为代表的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创作的稳定性首屈一指,在此立足于中西艺术研究的比较主义视野,基于藏族原始主义绘画分析,从原始民族思维特征、原始民族精神生活、民族文化神韵三方面探讨了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特别是原始主义绘画艺术的创作驱动和嬗变规则,揭示了民族性是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创作的稳定性根源。  相似文献   

5.
李永波 《理论月刊》2005,(9):137-139
雪域高原,自古以来经过无数艺术大师的苦苦探索和研究实践,给我们留下了具有悠久历史的艺术论著和多姿多彩的艺术杰作.尤其佛教传入藏区后,经历长期的发展,给藏族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中,藏族艺术流派的许多艺人的艺术作品有各自不同的创新和发展,使各类艺术达到了非常完美的境界,从而也开创了不同地域的艺术新领域和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6.
丹巴嘉绒藏族风情节作为四川十大名节、甘孜州六大旅游文化节日,蕴含丰富的文化旅游价值。系列颇具民族特色的节庆活动,以其特有的方式向现代人展示嘉绒藏族先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折射出那个时代所保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本文在阐述丹巴嘉绒藏族风情节历史渊源和发展现状基础上,对民族节庆所具有的旅游价值,如历史文化价值、自然资源价值以及经济效益进行剖析和解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利于丹巴嘉绒藏族风情节旅游开发的建议与策略。  相似文献   

7.
宾有艳  李晓弟 《前沿》2013,(14):177-179
藏族装饰图案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成为题材广泛、造型多变、构图对称均衡的独具其文化内涵、宗教特色和造型体系的重的民族装饰图案之一。本文从藏族装饰图案基础造型的角度出发,对藏族装饰图案的基本题材和象征寓意,造型原理和组织形式以及形式美三方面进行研究,以加深人们对藏族装饰图案造型艺术的认识与理解,从而扩大藏族文化在各地的传播和交流。  相似文献   

8.
通过研究茶叶的功能演变和藏族茶叶需求的形成,发现茶叶逐步融入藏族的文化模式之中,成为藏族文化模式的部分,藏族对茶叶的需求不再仅仅是一种生理需求,更是一种文化需求,所以茶叶需求能够代代相传,形成持续的、稳定的需求。接着探讨了它的几点启示,一是经济开发要注重对目标市场文化模式的研究,使产品融入该文化模式,才能形成稳定持久的需求,二是产业开发应当深入挖掘商品的象征价值,三是要区分文化发展与文化破坏。  相似文献   

9.
拉华才让 《前沿》2014,(15):98-99
藏族传统赔偿制度的形成与其社会背景、地理环境、价值取向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分析研究藏族传统赔偿制度的种类及特点,不但对了解藏族传统法律制度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还对新时期在藏区普法、调解纠纷等都起到参考和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藏戏是产生于藏区,由藏族人自己创造的唯一剧种,是中华民族传统戏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通过对甘孜地区藏族地方戏组织表演形式以及艺术特征的考察,主要从参与人员、舞台艺术和文化传承与诉求三个方面着重梳理藏戏这一传统地方戏剧的平民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1.
张卉 《前沿》2009,(2):92-94
大凡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它的生命同它的艺术价值,总是成正比的。艺术价值越高的作品,存在的时间就越长,有的往往超越时代界限,成为永恒的艺术珍品。藏族文学的伟大史诗《格萨尔王传》究竟产生在什么时代?专家们意见不一:有的人认为它产生于八世纪左右,有的人却说它是十一世纪以后的作品。即便是从十一世纪算起,距今也已有将近一千年的历史了。在这样一个漫长的岁月里,它不仅没有被历史所淘汰,反而从少到多,由简到繁,口头到书面,从分章到分部本,这样发展至今,已有百部左右的宏大规模。  相似文献   

12.
同仁,藏语称为“热贡”,意为梦想成真的金色谷地。 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错地带,位于青海省东南部,黄南藏族自治州东北部的同仁,是饮誉中外的热贡艺术之乡,又是青海唯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大世界吉尼斯之最——《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的诞生地。  相似文献   

13.
理塘,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隅,幅员面积1.4万平方公里,人口4.532万人,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民族县,县城有“世界高城”之称.这里,拥有独具魅力的高原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隐匿在高原阳光下的生命之质朴和顽强.各族儿女和睦安祥地生活,并在与高原的自然、历史和文化的交融中,传承和发展着民族、艺术和人类不朽的精神.  相似文献   

14.
藏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藏族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藏族婚姻习惯法,对藏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藏族婚姻习惯法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动。纵向比较藏族婚姻习惯法的旧西藏时期和解放后至今两个时期,分析变迁之后的藏族婚姻习惯法和国家法之间存在的冲突,进一步提出未来藏族婚姻习惯法和国家法的融合之路。  相似文献   

15.
尼玛泽仁:男,一九四四年出生于中国四川省巴塘县,一九六二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民族班,现为已故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亲赐的班禅画师,中国一级美术师,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国家级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美协理事,甘孜州美协副主席,甘孜藏画研究院副院长、四川省政协委员、甘孜州政协常委。 尼玛泽仁先生长期研究藏族历史和社会文化结构。他继承了藏族传统绘画艺术并创造性地运用了藏画艺术的特点,给古藏画赋予新的精神境界,把藏画从单纯为宗教服务的工具发展到一种新的成熟的艺术形式,且独秀于世界艺术之林,国外评论界认为他的作品溶合东西方艺术的精髓,终能发展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自成一家,他的艺术作品深沉朴实地表现了生活  相似文献   

16.
藏戏在藏语中被称作阿杰拉姆,是藏族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被誉为"藏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据史料记载,藏戏形成于14世纪,至少有600多年的历史,比京剧还要长约400年. 藏戏文化源远流长 藏戏的开山鼻祖唐东杰布(1385-1464年)其实是位著名的建筑师.当时,他提出要在西藏的重要河流上修建铁桥来改善交通.为了这个宏大梦...  相似文献   

17.
麦宿样本     
正"不同的手工艺集中在一个地区,很难见到。"麦宿位于四川省德格县,与西藏拉萨、甘肃夏河一起并称为"藏族三大古文化中心"。德格县是格萨尔王的故乡,这里的藏族手工艺传承完整,延续至今。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国家对西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进行了大规模的普查和整理,总投资达10.9亿元的"十二五"46项重点文物维修保护项目已全面启动。麦宿地处藏区深处,这里的手工艺传承正在探索进一步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储有明 《今日上海》2009,(10):62-63
十一次进藏,曹天风与唐卡结下了不解之缘。任何人只要到过唐卡艺术的发祥地之一——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内的隆务河流域,就会被当地独特的“热贡艺术”所吸引,而唐卡正是“热贡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卡是藏语“TangKa”的汉语音译,原义为平坦、广阔、展开。它特指藏族地区流行的区别于壁画、  相似文献   

19.
藏族女大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人选择回家乡进国家政府机关当公务员。从短期来看,国家对藏族大学生的保护性就业政策,能够缓解藏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有利于藏族家庭的发展和实现藏区社会稳定。但从藏区长期发展来看,藏族女大学生就业现状不利于区外人才的流入,也不利于藏族高级人才的培养,藏区人才将长期处于低水平、封闭的循环,这种人才结构将制约藏族社会的长远发展。建议:中央政府和藏区地方政府调整大学生就业政策,采取措施鼓励藏族大学生异地就业,异地培养开放型的高级藏族人才,实现藏区人才的双向流动,特别是民间高层次的人才长期、稳定流入,将成为促进藏区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刘春玲 《前沿》2012,(5):162-165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积淀深厚,内涵广博,有许多杰出的艺术作品和天才的艺术创造,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富含各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念与艺术情趣,具有珍贵的艺术研究价值;是现代艺术创作与创新的活水与源头,具有重要的艺术创造借鉴价值。因此,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承载着各民族历史的同时,也体现了绚丽多姿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