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村民自治是一种以参与为根本特征的民主治理形式,它对农村的基层民主和“两个文明”建设意义重大。有效参与是现代民主的核心内涵之一,村民参与村务管理的情况与实际效果,直接关系到他们对村民自治制度与实践的评价和投入。对村民自治中的公民参与现状的深入研究,将产生以点带面的“连锁效应”,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和必经途径,村民自治是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因素和关键环节。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远景规划,并最终步入农村和谐社会的蓝图局面,就必须实现由村民传统自治向村民整合自治的历史性转变,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培育基于广袤农村的公民社会,整合农村中秩序、利益、意愿等多维度的内容,推动“和谐”价值导向的善治进程。  相似文献   

3.
村民自治与农村社会稳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村民自治因具有竞争、参与和自主机制而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非制度化参与 ,增强农村资源动员能力 ,避免危害农民利益的不良决策 ,重建社区内在规范体系 ,有效约束村组干部不良行为 ,抵制乡镇过度提取  相似文献   

4.
村民自治的社会困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困境是制约村民自治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村民自治的社会基础脆弱、主体力量不足以及农村黑恶势力的干扰破坏等,都将进一步影响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民在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基于对农村社会秩序的维护和公共服务的客观需要,自发创造出村民自治这一新的农村社会组织形式,它被引入国家决策领域,成为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制度产品.这是国家理性思考和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我国村民民主自治发展中诸多问题的解决,可以从农村的公民意识与村民民主自治的辩证关系去思考。培养农民的公民意识以促进村民民主自治基本途径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便农民公民意识培养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逐步完善,为农民公民意识培育提供政治和制度保障;农村风俗习惯的革新,培养新的乡村精神,以便为农民公民意识培养提供精神动力;发展农村各种教育,为农民公民意识培养提供文化素养基础。在此基础上,促进村民民主自治发展研究。  相似文献   

7.
199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实施 ,至今已有三年多的时间 ,村民如何参与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关系到农村政治的未来走向。村民制度外政治参与行为 ,是一种无组织的现象 ,其特点呈现出普遍性、多样性、广泛性、复杂性、即时性、深远性 ,其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 ;其影响是有反时代、反社会、反组织、反经济的特征。因此 ,要消除村民自治中的制度外政治参与 ,必须采取综合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随着村民自治的推行 ,国家行政权力从农村基层政权的撤出 ,村级治理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迁。这种治理模式的变迁必然影响着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构建。构建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必须在明确政府职能、加强村委会建设以及培育成熟理性的社会主体三个方面加以努力。村民自治应以价值理性主义、法制主义及充分自治为自身的发展取向。  相似文献   

9.
村民自治中的村民无序政治参与行为是村民自治研究中的崭新课题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消解村民无序政治参与行为 ,主要是正确认识这一行为的危害 ,大力发展集体经济 ,加强法制建设 ,进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0.
村民自治委员会和农村社会组织是农村社会里内生的两种组织形态,都是为了满足村民的利益需求和保障而存在的。要以利益为基点,建立两种组织形态的利益传输、动力、参与、实现机制,实现两者的联动。  相似文献   

11.
国家与社会关系中的村民自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由于村民自治正处在国家与社会关系不断调整的时期,在定位、属性和内容上都存在着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反差。受到这一关系的影响和制约,村民自治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乡———村之间和两委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它的进一步发展也需要与国家民主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2.
三农问题的解决,需要宏观上的努力,更需要微观上的努力。村民自治,是中国村民自主解决农村公共问题,进行公共管理,提供良好公共服务的重要制度安排。要发展良好的村民自治,关键之一是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法律安排。因此,系统分析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具体规定,着眼于如何完善村民自治,分析其存在的缺陷,提出修改思路,是在制度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微观保障。  相似文献   

13.
随着村民自治的推行,国家行政权力从农村基层政权的撤出,村级治理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治理模式的变迁必然影响着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构建。随着村民自治的进一步深入,构建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必须在明确政府职能、加强村委会建设以及培育成熟理性的社会主体三个方面加以努力。在社会充分发育、国家与社会日趋良性互动为背景的村民自治,其发展也应以价值理性主义、法制主义及充分自治为取向。  相似文献   

14.
村民自治主体的法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村民自治是一种权利自治,村民自治主体是自治权的享有主体,区别于村民自治法律关系主体。村民自治主体应当是作为个体的村民,而村民集体和村民委员会都不是自治的主体。在界定作为自治主体的村民时,除了有户籍和居所都在本村的以外,还有外来人员和外出人员两种特殊情况,在一定范围内,他们也可以成力自治主体。"户"作为一个特殊村民自治主体而存在,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完善村民自治 ,健全村民自治机制 ,是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课题 ,从当前我国村民自治实施中的特点及其情况看 ,要健全村民自治机制 ,必须在完善民主制度 ,规范工作机制和加强领导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本文沿着“推进村民自治的目的,民主主体理性的培养,自治主体的组织化,旧非正式组织的改造,正式组织的革新,乡村与国家权力边界的界定,社会权力的扩张,两种民主的结合”这一前后相继的分析路径,求解乡村自治问题。  相似文献   

17.
农村政治民主化 ,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理想追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村民自治的兴起 ,是农村政治民主化建设方面的新突破。在成功启动农村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同时 ,由于历史、人为等原因 ,村民自治运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对农村政治民主化建设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如何正确看待村民自治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的新思路 ,是保证村民自治良性运作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围绕村民自治在黑龙江省农村地区发展的现状和优势,就十年来黑龙江省村民自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与反思。  相似文献   

19.
村民自治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变迁中产生和形成的一种新型民主制度,是重构农村和谐秩序的一种尝试。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发展有赖于村民的政治参与,然而,中国有4万多个镇、近70万个村庄,除少数明星村外,长期游离于人们视线关注之外的普通乡村消极政治参与基本上都是普遍现象。本文从政治文化的视角分析此消极参与。  相似文献   

20.
Civil society的内涵在西方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其中文译名"公民社会"目前主要指的是国家政治系统之外,非市场经济系统的一个领域。由于没有明确的国家-市场-社会划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也非常不平衡,因此,按照西方标准人们对中国是否有公民社会存在质疑。我们认为,既然已经在用公民社会这一概念解释中国现实,就不必拘泥于西方标准,而应该以一种开放、多元的眼光,将中国的情况理解成有别于西方的一种公民社会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