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奴隶出现?“因为这次风险比较大,情况难以预料。根据实际情况,现在向报社提出一些要求:如果这一次致伤或者致残,希望报社能够给予(我的家人)最低的生活保障,在这次暗访当中万一发生意外……希望报社能给我的家人补偿……”这是一份遗嘱,立遗嘱的人叫陈祖强,是河南郑州《东方家庭报》的记者,这份遗嘱是报社派他假扮成民工到郑州市二七区侯寨乡的一家窑厂卧底前写下的。在经过4天常人无法想像的折磨后,这名暗访的记者和其他21名窑厂工人被市劳动局和  相似文献   

2.
王雨 《法制博览》2011,(18):31-31
趁着“五一”空闲,想给侄儿、侄女买几身衣服。打电话给报社的一位记者朋友——她是日报“服务周刊”的记者,对这方面内行且有“内线”,能买到便宜货。记者朋友接了我的电话,竭力劝我:“不要去,马上要‘节日执法’了,到时候肯定要曝光一批假冒伪劣儿童产品,而且那几天商家特别‘乖’,你绝对可以买到价美物廉的东西!”  相似文献   

3.
意外收获     
某商场连续3年被权威部门评为“计量先进单位”,捧回3缺金光灿烂的铜牌。报社准备搞一篇通讯,把这个典型树起来。采访任务落到我的头上。 按惯例,应当先去拜访商场老板,请他谈个首先其次再次另外补充几点。我却先到了营业大厅,跟营业员攀谈起来。当然,我的身份是普通顾客。我们交流着物价和工资的问题,这是个永恒的热点。  相似文献   

4.
2014年7月16日至18日,我和原《劳动午报》摄影记者孔令德受北京青基会的邀请,再赴内蒙古锡盟地区,回访13年前特大雪灾发生后我们采访过的灾区牧民,13年半的时间,一冬一夏,两个宛若黑白片和彩色片般差异巨大的场景,让人恍若隔世…… 2001年3月初,我刚刚担任《劳动午报》首席记者时间不长,一天,报社领导找到我说,北京青基会有一个特殊的采访任务,报社希望你去完成.“什么任务?”我问.领导回答:“去内蒙古雪灾现场,大约一周时间.有困难吗?”当时我母亲刚刚患重病住院,社领导知道,所以问我是否有困难,但很显然,社里还是希望我这个首席记者承担这个很重要的采访任务.  相似文献   

5.
北京,1986年5月初的一天,我来到定陵地下宫殿陈列室参观。陈列室里金银珠宝,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蓦然,我的目光被一条翡翠色半透明玉带吸引过去。据介绍,这条玉带是明朝万历皇帝所佩。每当皇帝外出巡视,举行祭祀,召见官员时,总要把它佩挂在身上。皇帝如有轻率之举,这条玉带便会由于碰撞而发出“叮噹”“叮噹”的响声,暗示皇帝勿失尊严,从礼而行。所以,这条玉带被称为“叮噹玉佩”。从这条“叮噹玉佩”,我不禁想到了社会学的一个概念,即“角色规范”。所谓“角色规范”,就是指社会对角色扮演者所确定的社会要求。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关  相似文献   

6.
有一部电影的故事情节我早已忘光,片名却还常常脱口而出,“都市里的村庄”!大概是因为这类从艺术走向现实的画面较多在眼前出现吧,我都见怪不怪了。村庄里的“都市”,我却是头一回见识。这里没有摩天大楼,也找不到霓虹灯。所谓“都市意识”,有时,是通过人与环境所进入的文明程度来体现的。眼下,我正在一个叫作“南湾新村”的地方漫步。置身于一排排崭新的楼房之中,恍如闯进了阅兵式里的“步兵方阵”。麦礼和,引我到这地方来的南基村党总支书记告诉我:每一排楼房之间的间隔道路宽2米;每一幢楼房的地面建筑面积是56平方米,7×8,不多不少,  相似文献   

7.
1994年秋,干完一天工作的广州人在下班的路上习惯地涌到报摊前,选几份报纸带回家看。这几天,细心的读者发现,挤在报摊中的C报不见了。报社怎么了? 另一家报社的办公室里空空如也,记者们被请到会议室,说是有重要事情宣布…… 一名编辑刚刚到一家刊物报到两个月,便又在打电话找工作了。  相似文献   

8.
“警察来了!”有一回我去参加作家们的聚会,听到有人这样开玩笑道。我说:“就算我是警察,可你们不是小偷啊!”我这个角色很特殊,是不是? 在一个满桌满地都是报纸、杂志的房间里,59岁的李汗就自己的特殊身份呵呵笑着。他的职务是:广东省新闻出版局报刊管理处处长。说我是“警察”,那是因为全省公开出版的数百种报纸、杂志,都得归我们这里管理。如何管理?我提出了一个八字方针:“引导、监督、调节、服务。”这八个字里,我认为服务是基础,这就不能满足于当当“警察”或是“消防队员”,因此,我更乐意当好一个合格的“引水员”。引水员并不比船长高明,但他熟悉自己这一带水域,可以顺利  相似文献   

9.
2011年,老舍名著《我这一辈子》在方旭手里变成了独角戏,方旭自编自导自演话剧独角戏《我这一辈子》,这很像著名话剧演员曾被人们称为“话剧皇帝”的石挥,1950年,石挥也是自编自演自导了电影《我这一辈子》.方旭说,这版黑白片《我这一辈子》他很喜欢,石挥的表演给了他很大的启发,尽管这部电影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不得不”改编得很不成功.“《我这一辈子》小说中很多极其重要的东西,在这部电影里完全没有体现出来,我觉得那是艺术家的遗憾.”方旭说.  相似文献   

10.
清早打开微信朋友圈,看到第一条信息:我属于点赞党……还配了两张图片,一张上写“过去的一年,你送出了8946个赞”,另一张上是“你收获了2852个赞”. 我的朋友圈里就有这么一个人,她是我的前前同事.在每个共同好友的消息里,都能看到她的“赞”.无论那些朋友的消息是一大早发的,还是凌晨发的,都能在评论栏里,看到她的头像.看多了我就有点儿纳闷:“她们没那么熟啊……”  相似文献   

11.
朋友向我“诉苦”,说他写了一篇揭露当地司法腐败的文章,投到报社,被告之这稿子不错,搁平时发没问题,可现在是“敏感期”,考虑“大局为重”,还是不发的好。这里所说的“敏感期”,指的是当地的“两会”即将召开。每年“两会”上,司法腐败都是代表们关注的焦点,一些代表因为司法腐败问题常年得不到根本解决,对法院、检察院工作不是那么满意,因而在对“两院”的《工作报告》表决时投反对票或者弃权票,致使“两院”报告有时仅仅以微弱的多数获得  相似文献   

12.
说起来这有点像魔术表演里的“大锯美人”节目。事实上,秘书一天8小时的工作时间分成“8截”——分别为8家企业服务,在广州已不是不可能的事情。眼下,在街头偶然发现的一纸“出租钟点秘书”广告,触发了我的这一采访。  相似文献   

13.
谦虚总受益     
A 君常为一家报纸撰文,称得上是专栏作者了。一天,他从报社领取稿酬后,随即上书店买了一套向往已久的书。在书店门口,巧遇一位也是常为该报写文章的朋友。寒暄了几句后,好友说:“发稿酬了,领了没有?”A 君心里好笑:我已花了一大半了!本想直说,但转念一想,他改口了:“谢谢你,明天我就去领取。”  相似文献   

14.
人称我们这帮文艺经纪人为“穴头”,好像我们是“大款”“大爷”“大哥”什么的。其实啊,说一句实话,在当上“穴头”这两年里,我觉得自己像什么呢,像孙子。 演员像“大款”,观众像“大爷”,“穴头”就像求爷爷告奶奶的孙子。  相似文献   

15.
1993年3月,乍暖还寒的广州街头,一个话题,一个联系着千家万户的话题,街谈巷议.热火朝天。从普通工人到专家学者,从家庭主妇到市委书记,几乎人人都卷进了这一场讨论。一个月后,在广州市副市长石安海的办公室里,他和我们谈起了“交通整治”这一话题。“我每天都在绕路走”记者:厂州前段时间突然爆发了一场“交通辩论大赛”,对此您怎么看。石安海;我认为是好事,一来反映了广州市民对广州市政建设有了更多的参与感:二来也反映了广州市政府的开明和民主。广州市历来有这个传统,还记得你  相似文献   

16.
热线综述     
《南风窗》1996,(1)
元旦伊始,“城市故事热线”与她的读者一起迎来了喜气洋洋的新一年。去年10月,我曾经在“热线”中告诉读者,如果谁愿意与我们同行,请来信告诉我。几个星期里,几百封信函应约而来,在一个又一个深秋的黄昏里,我坐在办公桌前拆信,心中一片收获的喜悦和温暖。亲爱的朋友,收到我的贺年卡了吗?收到我的祝福了吗?你们的名字,已经被录入电脑,记进了我们的“热线档案”,在新的一年里,请您随时留意“城市故事”专栏,也请您随时留意您的信箱,我们将随时与您联系。为了丰富我们“城市故事热线”的内容,更详尽地回答读者提出的问题,从今年1月号起,“热线”推出每月一个策划专题,为渴望帮助的读者解难答疑。这一期,我们的专题是:面对高考。针对冯江同学和许多中学生及其家长们面临高考的压力和困惑,我们编发了“高考‘状元’成功秘诀”一稿,希望能对有关读者有所帮助和启发。读者朋友,您有什么问题,有什么疑难,请来信告诉我们,让我们一起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最近,从澳大利亚回来,联络一些旧朋友,他们见了我都会问:“这些年,你干什么去了?”我说:“卖青春去了。”真的,我的大部分青春都是卖给了“土插队”和“洋插队”,漂泊在无声滑过的岁月里了。古人说:“青春卖与帝王家”,还为此愤愤不平,其实,他们大可不必如此,他们卖自己,还有个“帝王”可以卖,而我与我相似命运的这一代人,完全是糊里糊涂地卖掉了自己,卖给谁了都不知道。只知道年近不惑之年,还没一块归宿的土地,身前料峭,身后也料峭,竟不知依恋何方。我想我埋葬青春的地方,永远结不出属于生命的丰盛果实。  相似文献   

18.
有一天,一个经常接触洋人的旅游界朋友,对我说:“你说,外国人来咱们中国,最害怕的事情是什么?”“是交通不便吧。”“不是。”“是打长途电话难?”“也不是”,朋友皱着眉头说。“是上厕所外国人在中国最怕上厕所!旅游途中憋急了,找不到方便的地方;找到了,又因为那地方又脏又臭而不敢进去。”嗯?嗯!我不怀疑,也许洋人在中国确实最怕上厕所。广州有个读者,曾投书报社叙述他经历的一件事:“我路经新落成的天河火车站,到公厕方便。走近公厕、一股臭味扑鼻而来,但见  相似文献   

19.
一个神秘人物又“神秘”地返回了生活。七九年上海民办刊物《民主之声》,负责人是他;八○年,发起成立“民刊学会”的,也是他。他曾自凑班底,竞选上海南市区人民代表,这成了当年的“爆炸”新闻。这个神秘人物,姓傅名申奇,原是上海动力机厂工人。五年前,他被控犯“反革命煽动罪”,判刑七年。今年七月,他被提前释放。找寻他的人在问:傅申奇在哪,近况如何? “我在自建的‘炼狱’里!”这位平常、普通的三十二岁男子深沉地说,“我在民主、宽容的氛围里,  相似文献   

20.
李亚平 《工会博览》2004,(14):32-32
在工会的办公室里,前来捐款的人源源不断。“我捐一百”、 “我捐二百”、 “我捐三百”……这是北京市政集团第三工程处工会为救助三名重病职工(其中两名患癌症在住院治疗,一名做完脾切除正在疗养)而在职工中开展的题为“救助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