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在此以后 ,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苏联也陆续步入了改革之路。到上一世纪80年代末和 90年代初 ,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 ,社会主义改革在这些地区遭到了失败。而中国的改革却一直稳步前进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的成就。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日趋稳定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国改革的成功有何经验 ?苏联东欧的失败有何教训 ?探讨这个问题 ,对于我们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更好地促进我国的改革、发展、稳定 ,无疑是有益的。一、正确处理改…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改革是按照邓小平“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现代化模式”进行的,这是为什么在同一时代,东欧和前苏联改革纷纷失败,而中国却“出乎意料”地取得成功的原因。 一、中国的奇迹 和东欧、俄罗斯等国的经济转轨相比,中国的经济改革要成功得多。东欧国家从50年代末开始局部改革试验。60年代,前苏联东欧的大部分国家都先后走上了局部改革的道路。改革前的中国和所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推行的是相同的经济发展战略,形成了相同的宏观经济环境,计划配置制度和没有自主权的国有企业制度。由于这些国家在80年代末采用了“休克疗法”,“…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改革工作面临着理论匮乏与经验不足的困境,为此,中国共产党通过不同渠道、方式有组织地邀请外国专家来华讲学座谈,系统学习与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来自日本、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与地区的经济专家,向中国介绍了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与方法,带来了西方现代化的发展策略与战略,推动中国的经济工作者向现代经济学者转型;来自社会主义阵营的东欧改革专家,为中国改革者提供了改革的新思路、新理念与新理论。他们共同推动着中共对中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认识走向深化。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国内对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认识一直处于批判的主导立场,认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认同资本主义,意图是推进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近年来,中国哲学界对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看法有所转变。本文试图通过读衣俊卿教授的《人道主义批判理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述评》一书,以人道主义批判为主线,重新寻找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国改革初期对国外经验的系统考察和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改革的路径和模式选择,不只基于自己的经验,也基于对当代现代化趋势和外国经验的新认识。改革之初,决策层就开始了有组织地对外国情况的系统考察。对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的考察,直接推动了先进经济管理经验的引入,并引发了对当代资本主义及其经济学成果的重新认识;对苏联、东欧国家的考察,着重于社会主义改革理论和经验的借鉴。这都为反思中国自己的体制弊端,寻找改革的途径提供了外部经验和思想资源。中国改革的市场化取向,是有着广泛的国际经验背景的。  相似文献   

6.
建立正确的理论目标模式,对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的理论模式。经济改革实践中产生了一些著名深入研究、客观评价这些棋式,对于制订中国经济改革目标棋式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钟瑛 《北京党史》2023,(6):12-16
全面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化解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困难和矛盾的重大举措,对解决中国结构性、体制性问题产生着决定性影响。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卓越实践和显著成效在国内外得到广泛认同和积极评价,并为后续改革提供了坚实基础和宝贵经验,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中国经验的有益借鉴。中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有机结合的理论与实践,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相似文献   

8.
《理论与当代》2008,(7):57-57
洪群联、杨俊在5月27日的《中国经济时报》上报道:经济学家辜胜阻指出,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是当今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和时代背景,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的进程走出了一条与前苏联及东欧经济转型国家截然不同的道路。一是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相结合,以渐进式改革为主。二是体制外改革与体制内改革相结合,以体制外创新“倒逼”  相似文献   

9.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三大安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特别是 80年代末 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个平行市场理论破产之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趋势。从本质上说,经济全球化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在全球范围的展开和延伸。在经济全球化大潮的冲击下,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不复存在,中国作为唯一的社会主义大国,必然也会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各种冲击和挑战。参与经济全球化历史潮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趋利避害,打造自我,是开创 21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必然选择。  …  相似文献   

10.
好书推荐     
《理论导报》2012,(10):59-59
本书总结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经济发展和改革活动的经验,提出了一个经济发展和转型的一般理论,并以此理论分析中国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取得的各项成就,面临的主要经济、社会问题,探讨其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本书的最大特色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和生动的实例,系统地同顾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和改革经验,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重点阐述了自生能力理论和比较优势战略。  相似文献   

11.
在改革开放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经济改革的话语始终围绕经济制度改革的各个方面展开。在坚持守正与创新结合的原则下,经济改革实践与经济改革理论的良性互动使得经济改革话语得以形成和发展。经济改革话语建构为政府与市场良性互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对外开放战略建设、收入分配制度转型等方面的经济改革提供了观念引领。中国共产党经济改革话语建构的基本经验体现在坚持借鉴人类制度文明和继承传统制度文明的统一、推进马克思主义制度思想与中国经济改革实践的结合、保障中国道路的可持续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大进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不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原则的失败,而是社会主义一种特定模式的失败。社会主义发展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进程,前途是光明的。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中国人民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多极化的国际格局,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3.
好书推荐     
《理论导报》2012,(6):61-61
《中国改革三步走》 作者根据自己这些年来对中国改革的观察,试图理出一个改革的实践逻辑来。改革都有哪些方而?改革的现状如何?面临什么样的问题?改革的未来做如何的选择?这是作者想要说明的问题。作者在书中明确提出了中国改革分为三步走的看法,即中国的改革要经过经济改革,到社会改革,再到政治改革。作者在书中有时也会涉及一些理论问题,但作者的重点并不在此。作者想做的是寻找中国改革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14.
我与产权理论研究有着小解之缘。1977年考人河北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学习,广泛接触到了从马克思到前苏东学肴,再到西方经济学家的有关所有制、所有权理论的著作,也被张俊教授的“苏联东欧所有制改革理论”的课程所吸引。  相似文献   

15.
中国改革的起点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革,在80至90年代苏联东欧等国纷纷变质改制的时候,却由刚刚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中国推向高潮,这其中必然包含着一些独特的重要原因。中国改革伊始,面临着十分特殊的初始条件。能否正确地认识和利用这些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直接关系到中国改革的成败。邓小平的贡献正在于基于对这一起点的深刻认识,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政治遗产,在改革的启动阶段及其全过程中,始终坚持了解放思想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政治与经济的辩证统一,创造出成功改革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刚一成立,恢复发展经济的繁重任务立即摆在面前,急需各方面建设人才。派遣留学生赴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学习深造,随之纳入中央的思考筹划之中。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背后是一种全新的革新机制。这种机制在中国过去任何的制度记忆和体验中都是前所未有的,建立这种机制的压力和经验几乎全都来自外部世界。为了适应这种全球化所导致的由内生型改革走向外生型改革的挑战,中国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层面都进行了创新,但从进展看仍然面临从外部到内部的不平衡问题。为了迎接全球化条件下的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和思想文化多样化的深刻挑战,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必须真正着眼于长远进行理论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8.
路遥 《湘潮》2005,(3):45-45
新中国成立之前,曾多次明确表示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的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既不曾访问过苏联也没有访问过东欧及东南欧各国。就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也只访问过苏联一个国家,东欧及东南欧各国依旧不曾访问过。作为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首脑人物,毛泽东真的疏于出访?其实不然。建国前精力十分充沛的毛泽东是非常愿意出访外国的。他尤其重视通过出访人民民主国家去借鉴他们革命和建设的宝贵经验,以利于推动新中国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早在1947年初,毛泽东就一再要求访问苏联和东欧、东南欧一系列国家,但是都被斯大林一…  相似文献   

19.
不久前我们纪念了邓小平南巡20周年。20年前是个什么情况?1989年发生了天安门风波,1990年东欧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西方世界欢呼雀跃,我们内部悲观者增多。但在这危机时刻,邓小平看到的却是中国的机遇和希望。  相似文献   

20.
张维为 《学习导报》2012,(10):64-64
不久前我们纪念了邓小平南巡20周年。20年前是个什么情况?1989年发生了天安门风波,1990年东欧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西方世界欢呼雀跃,我们内部悲观者增多。但在这危机时刻,邓小平看到的却是中国的机遇和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