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通过对显示女性外在身体特征的"美丽"或"丑陋"与代表女性内在思想境界的"纯洁"或"淫荡"四个元素及其内涵外延的变异体认,可以清晰地考察出建国后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所经历的巨大话语变迁.1976年之前女性的"美丽"与"纯洁"有着政治一体化年代特有的鲜明意识形态色彩,改革开放之后"美丽"的突围与在暧昧境地中挣扎的"纯洁"则越来越表现出了消费时代女性话语的新症候.女性话语五十多年来的沧桑流变既是时代观念变动的结果,也有女性主义思潮崛起后的文化原因,更是在不同流通机制运行下文学艺术的不同"叙述"方式使然.  相似文献   

2.
江湖 《公民导刊》2013,(3):52-52
春节期间,年货琳琅满目。许多年货包装豪华,重"椟"轻"珠","美丽垃圾"浪费惊人。这些巨额包装费毫无疑问地都要转嫁到消费者头上,送者承受着额外的经济压力,受者不能得到实惠,"买椟还珠"的情景再现。奢侈性消费、炫耀性消费,造成了能源资源惊人的浪费,与当前"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宗旨背道而驰。遏制商品过度包装成为社会共识。  相似文献   

3.
聚焦世界     
《小康》2021,(10)
正《联合早报》"她消费"越来越诱人中国女性展现出的越来越强劲的消费力量,促进了社会消费格局的蝶变,并带动消费理念不断优化升级。综合近一年来各大数据平台发布的女性消费报告,可以发现2020年中国女性消费市场规模已达4.8万亿元人民币。在电商领域,女性更是表现出绝对的购买力,  相似文献   

4.
王敏 《传承》2009,(12):138-139
张爱玲的作品充分体现女性的自觉意识,女性是一个被塑造、被言说的性别群体。在《花凋》中,女性相对于男性而言,是一个被塑造、被驯服的社会性别,拥有更为狭窄而封闭的生存空间,在她们身上体现着"歇斯底里"的生存焦虑;女性身体只是女性魅力的展台和男性欲望的载体。  相似文献   

5.
以绿色消费促进长株潭“两型社会“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消费是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消费模式.绿色消费不仅是解决能源、资源短缺的有效手段,也是建设长株潭"两型社会"的有效途径.作者从探讨绿色消费体现"两型社会"的内涵与本质入手,进而分析绿色消费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内在动力,提出必须实施四大战略体系,倡导绿色消费,走绿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的作品充分体现女性的自觉意识,女性是一个被塑造、被言说的性别群体.在<花凋>中,女性相对于男性而言,是一个被塑造、被驯服的社会性别,拥有更为狭窄而封闭的生存空间,在她们身上体现着"歇斯底里"的生存焦虑;女性身体只是女性魅力的展台和男性欲望的载体.  相似文献   

7.
时颖 《人民论坛》2011,(7):112-113
美是人的基本追求,但过度膨胀的美丽消费超越了人的审美需要,将美丽异化为一种消费符号。这种现象不仅影响社会分配正义,而且异化了美的内涵,传导了错误的价值观,物化了人的本质。应该从法律角度规范美丽消费,严格美丽消费市场准入制度,明确美丽消费中的权利义务关系,完善美丽消费市场的政府监管。  相似文献   

8.
尚未完成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山东女性生活方式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山东)数据,反映了山东女性的活动空间、休闲方式、时间分配与家务劳动、生活消费、社会交往的情况,体现了她们对生活的满意程度。调查发现:女性仍然是家务劳动的主要承担者,无论是生活消费、休闲方式,还是社会交往,女性均落伍于男性,还未完成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女性的活动空间有待于进一步扩展。  相似文献   

9.
70年来,中国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社会转型,社会转型促使中国在各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民生改善体现在从贫困社会向小康社会的转变,体制创新体现在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转变,公平正义体现为从金字塔型社会向橄榄型社会的过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为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陈宏滨  李碧云 《求索》2012,(9):246-247
消费是"两型社会"萌动起点。它是人类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实现与满足过程,其中孕育着"两型社会"的基本矛盾。人类学的视域中,消费是人类的首要活动。"两型社会"消费和生产矛盾运动的逻辑过程包含两个环节,其间充分展示消费和生产矛盾运动。消费和生产的矛盾作为初始动力推动"两型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 美丽消费已成为人类三大消费新主题,美丽资源是人力资源的"新大陆",美丽的脸蛋长"大米":美丽也是生产力。关于什么是"美女经济",目前还没有权威定义。我认为,"美女经济"就是围绕美女资源所进行的财富创造和分配的经济活动,也叫"美丽经济"。作为一种特有的  相似文献   

12.
胡坚 《今日浙江》2014,(11):26-26
正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决定》指出,实现"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目标,实质就是追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统一,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发展自豪感、生活幸福感、心灵归属感、社会认同感。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既体现了生存环境的"自然之美",又体现了永续发展的  相似文献   

13.
2014年5月23日,中共浙江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作出《关于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决定》。这个决策与省委此前作出的"八八战略"、"两创"、"两富"战略决策一脉相承,是加快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美丽中国先行区的有效载体。它既体现为生产集约高效、生活宜居适度、生态山清水秀,也体现为百姓生活富足、人文精神彰显、社会和谐稳定,是中国梦和美丽中国在浙江的生动实践。  相似文献   

14.
吴加才 《前沿》2011,(6):45-48
消费社会的到来改变了传统社会的既定结构和审美观念,今天,女性身体已由传统的被抑制状态一跃成为审美的主体,承载着文化建构的信息。但身体消费存在着一个现代性悖论:一是身体的解放伴随着身体的被异化,一是身份的认同与迷失,从而某种意义上成为身体的奴隶。这种矛盾性的悖论使得关于身体消费的认识变得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身体"重回社会学的讨论视野,女性主义运动对身体社会学的重新回归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该理论对女性身体有着诸多论述。当女性处于孕育的特殊阶段时,"性化"的女性身体转为"去性化"的孕期身体。文章试图通过实证资料来呈现女性的孕期身体在消费社会、医疗机制、社会文化以及自我审视的四层裹挟之下,逐渐丧失了话语权和主体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作为社会性别问题的"知女"是才女神话在当代社会的延续,从其历史发展谱系可以看出,男权中心意识借助于才女神话塑造"知识女神",其实质是以性别权力对知识女性进行规训与约束,而当代消费文化的渗透则加强了其中的庸俗化和符号化倾向。"知女"事件不仅凸显了当代知识女性的现实处境,更昭示了女性自我觉醒与自我解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性别研究领域,美国有色人种妇女长期以来一直被称为"白人妇女空间的闯入者",而这一"闯入者"身份不仅体现在美国社会二元对立的男女空间建构中,同时也体现在有色人种妇女与白人妇女"女性空间"的对话里.在分析20世纪70年代以"女性咖啡馆"为代表的女性空间的建构和女性研究中白人妇女的主导地位,揭示了有色人种妇女在美国女性空间建构中的身份缺失.  相似文献   

18.
闵建国 《前沿》2004,1(4):166-169
中国现代女作家们的悲苦婚恋对她们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作品不仅体现着由追求婚恋自由和现实困顿的矛盾而产生的忧患意识 ,也体现着对女性生存状貌和抗争的观照 ,对女性自身价值的肯定 ,对女性大胆追求性爱的礼赞 ,赋予她们悲苦婚恋丰富的社会内涵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1928-1937年之间《申报》女性广告进行了内容分析,并从日常市民生活与现代性体验和想象、女性形象与社会角色定位以及女性广告的消费文化特质三方面进行了讨论。文章认为,《申报》女性广告文化作为现代广告的典型代表,不仅是报业史上探索媒介经营的先驱和范本,也参与了当时上海都会文化和城市气质的构建,体现了当时现代性转型中的上海大众的日常审美意识。这不仅是二、三十年代海派文化的一个充满意趣的缩影或曰截面,还与当代审美文化视野中的广告存在着共通与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20.
民国报刊建构的摩登女性身体是现代性之于女性的作用物,具有丰富的现代意涵:首先,它指称着现代性,标志着处于世界现代化潮流中的中国人追求现代性的热烈尝试,是现代都市市民文化的具体而微的活雕塑;其次,它指称着女性解放,是身体解放的极至,是现代女性从闺阁中解放出来,走入更广阔的社会空间的一种象征;再次,它又指称着身体物化,意味着从封建专制主义与父权制家庭解放出来的女性重又沦为男权社会与商业文化消费的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