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直觉是一种突然领悟客观事物本质的非理性的思维形式,它具有不自觉性、偶然性、瞬间性和非逻辑性。直觉的迸发除了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和机制外,还需要有诱因诱导着它的发生,而诱因具有诱发性、直接性、表层性等特征。正由于此,诱因或者在形态结构上;或者在功能上;或者在机能上开启着直觉的迸发。  相似文献   

2.
在人类社会演进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自然的内在的逻辑。这种逻辑存在于具体的社会范式之中,并且通过这种不同的前后相继的范式的变迁表现出来。每一次的社会范式的转换都创造出了属于人类宝贵的认知财富,使得人类在向自身的回归的漫长征途中向前迈出超越性的一步。  相似文献   

3.
《公安研究》2010,(4):91-91
张峰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撰文认为,从公共领域的理想形态视角看,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中国社会民主化建设中,公共领域已悄然发生并发育着,但尚未定型。  相似文献   

4.
赵彬 《青年论坛》2002,(2):37-38
青少年的政治、思想、文化、道德等素质如何 ,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影响着国家的兴旺发达。青少年犯罪 ,既有它的主观原因 ,又有它的社会诱因 ,是个比较复杂的社会问题。从社会、经济、文化、传统习惯、道德等各个角度去探讨青少年犯罪的诱因及防止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胡艳华 《前沿》2013,(21):145-151
本文就20世纪以来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研究的代表作进行梳理,追溯其研究特点、范式困境及未来可能拓展的方向。该研究主要有三个特点:在研究主题上侧重于中国农村政治、经济变迁,以及由此衍生的文化变迁研究;在分析框架上多秉承“国家与社会”的西方范式;在理论和概念选择上有“概念化”和“内卷化”倾向。困境在于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研究没有形成本土的研究范式,最终落入西方范式的窠臼并产生路径依赖,应从范式本身的悖论来反思社会变迁研究。未来可能拓展的方向是从不变中研究变化,寻找研究的共同基础;同时关注农村社会变迁的派生性影响;全球化给中国农村社会变迁带来的新机遇和挑战,也可能是未来的议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变迁中的个体安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社会变迁的主要特征是:农业向工业、工业向后工业的转变同时进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政治、经济、文化各社会构成要素分离和社会阶层分化。社会变迁以巨大的力量和规模改变了个体的命运和社会化轨迹,加深了人们对于安全的渴望,安全需求意识增强,安全需求主体多元化和安全需求内容扩展。经济贫困、生态环境恶化、犯罪问题严重、安全事故频发以及个人信息泄露等,是我国社会变迁过程中个体安全面临的主要风险与威胁。日益增长的个体安全需求为保安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在政府提供的安全保障条件的基础上,可求助于非政府机构提供的各种安全服务。  相似文献   

7.
都市女性择偶观的嬗变是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折射和反映;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的变动影响了主流社会资本在不同社会人群中的分配,那些占据主流社会资本的人群自然是都市女性择偶时的首选对象;尽管不同时代的都市女性择偶的对象不同,但通过婚姻改变命运却是这些女性的共同特性。  相似文献   

8.
人既是理性的存在物,同时也是非理性的存在物.人类的历史之所以如此色彩斑斓、跌宕起伏,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之所以如此丰富多彩而又富有个性,关键在于人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体.在属人的世界中,不存在纯粹的理性与非理性相分离,两者互相影响、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对于非理性的关注,到了现代在西方发展到了顶峰.从非理性因素是如何发展的,应该如何对其界分,非理性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等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
李小琼 《传承》2010,(21):54-55
人既是理性的存在物,同时也是非理性的存在物。人类的历史之所以如此色彩斑斓、跌宕起伏,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之所以如此丰富多彩而又富有个性,关键在于人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体。在属人的世界中,不存在纯粹的理性与非理性相分离,两者互相影响、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对于非理性的关注,到了现代在西方发展到了顶峰。从非理性因素是如何发展的,应该如何对其界分,非理性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等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农业宗法社会被迫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在这场整体性的社会结构变迁过程中,晚清军事变革起了决定性的牵引作用。主要表现在: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办揭开了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序幕;近代军事教育的兴起促进了西方近代思想的传播;军人地位的提高使“兵”阶层与传统四民社会实现了有机契合;军队私家化趋势削弱了清中央政权的社会整合能力;军人的政治逸轨促成了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终结。  相似文献   

11.
黄振华  常飞 《理论月刊》2022,(10):48-55
当下中国正处于急剧的社会变迁之中,对这一过程加以充分认识和理解是推进大国善治的重要前提。从历史上看,“乡土中国”构成传统中国社会的底色,其以土为生、以文化人、以德为重的基本特征长期规制着中国社会的形态及其演化过程。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进入急速的现代化进程中,大量的现代性要素渗透进乡村社会,日益消解了“乡土中国”的传统底色,并呈现“乡愁中国”的现代面向。“乡愁中国”是“乡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换的一个历史阶段,具有过渡性特征。“乡愁中国”对于理解中国社会变迁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乡愁中国”蕴含着当下中国在急速现代化进程中的张力和反思。其原因在于,现代性要素的注入尽管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但同时也遭遇了乡土“褪色”的潜在挑战。另一方面,“乡愁中国”也蕴含着对中国传统价值的重新发现过程。“传统”与“现代”并不是截然二分的,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历史传统的内在价值,并建立现代与传统的有机联结,进而确立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会百年大变,处处、人人都留下变迁的印记。近年与故乡接触较多,心弦一再被触动:这不就是中国变迁的侧影吗?发愿记下,又深感动手晚了,先辈一一离去,许多情况难于弄清了。亡羊补牢,随手记下若干鳞爪,为家乡的过去留下几片枝叶。  相似文献   

13.
非理性因素与中国转型时期的公共政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改革的成功除了理性的主导作用以外 ,与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也是分不开的 .这种非理性因素的作用是与中国转型时期政策决策的非逻辑性、非程序化和非模式化等超常性特征联系在一起的 ,表现为动力作用、调控作用和创新作用 ,既是对理性不足的弥补 ,又与理性相互作用 ,共同推动了中国改革政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步入20世纪,上海工业化、城市化步伐加快,上海社会处于转型期,上海同乡组织由传统向现代嬗变,现代性的同乡会能够为同乡提供更好的服务,因而变得强势,但传统的会馆并未退出历史舞台,它继续履行其服务功能.这反映了那个时代新旧过渡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刘涛 《八桂侨刊》2023,(3):50-58
华人移居加拿大始于19世纪60年代,但在加拿大的各种移民政策的影响下,华人社会的人口和社区有着复杂的变化过程,华人社会也随之不断地变迁,并在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当代加拿大华人社会呈现出教育背景、社会经济背景、语言文化背景多元化的特点以及与加拿大国家多元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16.
随着网络逐渐成为我国青少年生活、学习、娱乐以及交往的重要工具,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网络诱因越来越凸显。青少年犯罪的数量日趋增多,其诱因主要表现在网络交往、网络游戏、网上不良信息及网瘾导致的侵财类案件四个方面,除了青少年自身要自律,家庭、学校及社会等方面的责任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变迁中,城镇社区的社会制约松弛,分配制度改革,流动人口剧增,社会风气不正,两劳释放人员安置困难,居民小区邻里关系冷漠,思想道德教育弱化,人际交往频繁,人地关系松动,法制建设滞后,犯罪防控打击网络空隙加大。这些都对城镇社会犯罪态势的变化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从“范式”的观点看,目前学术界对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研究存在着“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范式”。两者之间的“不可通约性”十分明显。因此,对这一问题的继续研究,应克服原有“范式”的缺陷,转变思维方式,建构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研究的新取向。  相似文献   

19.
100年前,在中国这块古老而又危机重重的大地上,爆发了一场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革命,这就是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在1911年发动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经过百年的奋斗、曲折与探索,中华民族正走向伟大复兴,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反思、面对当年仁人志士在辛亥革命前后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如绵延数千年的等级观念、权贵意识、豪门做派等等,其幽灵至今仍在游荡。辛亥革命未完成的反封建的使命,仍然任重道远。因此,在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我们纪念这一划时代的历史变革,缅怀民主革命先驱的光荣业绩,更要继承他们未竟的事业。近日,本刊编辑部召开了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对近年来有关辛亥革命的一些有争论的话题进行了讨论,其中不乏深度思考的灼见。本期刊发部分学者的发言,以期引起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中国保安》2013,(4):69-69
职场借口,无处不在,蹩脚的解释每一刻都在发生:完不成任务是因为“这个工作难度太大了”;效率低下是因为“我手头的事情实在太多,也没人帮一把”。在我们的工作中,不论时间、地点、场合,只要一出现问题,人们往往会习惯性地寻找各种貌似合理的借口来为自己开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