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现代政治实践表明,文化对政党组织和政治制度具有重要的型塑作用。文化是政党组织及其构建制度的重要渊源;政党组织是文化影响政治制度的关键媒介;政治制度是文化型塑政党组织的具体表征。中国的新型政党制度也反映了传统文化继承的基因和密码,"多元一体"、"和合文化"、"天下为公"和"兼容并包"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内在生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尊重政治发展客观实践,从增强先进性,提高功能性和扩大影响力等方面坚持和完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  相似文献   

2.
崔海英  罗翠丽  王静 《前沿》2011,(2):143-146
本文从分析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以及中国文化传统价值观与现代化的冲突入手,探讨在全球文化一体化和多元化的背景下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三条原则,即正确认识中国文化传统价值观与现代化及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冲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大文化民族主义,既不能全盘否定民族文化传统和历史遗产,也不能过分强调本国文化最优,排斥外来文化;坚持中庸之道,兼收并蓄。对民族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对西方文化中重法制,重理智,尊重自由、平等,敢于创新、自立的价值取向充分肯定,同时摒弃极端个人主义、重利轻义、审美低俗化等消极倾向。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利益关系格局深刻调整,以及全球化因素的影响日益广泛深入,中国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不断多样化,传统社会文化价值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文化价值重新整合和发展成为时代要求。如何更好地实现人际的关怀、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对公民权利的维护、对全面发展的追求,成为  相似文献   

4.
《精神文明导刊》2011,(3):16-17
保护和创新并不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结构。继承和弘扬节日文化,既要保护传统,也要创新内容和形式。保护是尊重传统,尊重历史,尊重祖先的智慧。纵观历史,没有传统作为依托,任何创新都难成功。我们既要保护春节文化的精华,又要在传统基础上创新。保护不反对创新,创新有利于更好地保护。首先,创新是适应文化变迁的需要。文化变迁是所有文化的一种永恒现象,世界上没有静止不变的文化,只不过是速度快慢或程度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5.
民族习俗,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生活方式,表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婚、丧、节日、喜庆等方面。如何看待民族习俗,也就是如何看待民族传统文化,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历史地、全面地看待它,既要看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矛盾与冲突.也要看到它在现代化过程中所起的顺应与溶合的作用。尊重传统,学习先进,扬长避短,使现代科学文化与民族文化熔于一炉,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我国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6.
武经伟 《思想战线》2012,38(4):96-103
中国传统哲学蕴涵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个性及生存智慧。张尚仁先生《道家哲学》,深入阐释了道家哲学范畴体系及道家和道教中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和谐宽容等中华文化精髓,揭示了其对重构人类生存发展基础理论的时代价值。这是中华文化传统及其哲学的反思与重构,对于认识中国文化传统和哲学的自身特性,自觉把握民族复兴的精神品格,"觉解""中国性",并在批判现代性缺失中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建构和谐中国及和谐哲学具有重大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首先要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做到有取舍地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要走文化产业化发展之路,大力培养文化创新创意人才,要进一步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相似文献   

8.
文化强国战略的目标,是让文化实现与经济同步的发展,拥有与经济增长同样的影响世界文化增长的力量。在让世界尊重五千年中华文化的同时,也要尊重并倾听当今中国文化发展的态度和声音,使文化成为中国和平崛起的重要力量和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9.
明末清初,天主教和伊斯兰教都面临着在中国如何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它们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得到了不同的结局.审视其过程,分析其原因,就能更加充分地认识到外来文化适应中国国情的重要性,宗教、文化交流不能忽视对文化传统的尊重.  相似文献   

10.
唐超 《传承》2013,(9):116-117
中国传统的土葬以恋土情结、孝道、祖先崇拜为深厚的文化根基。河南周口的平坟扩耕不尊重乡愿民俗,有悖于文化底线;经济至上,本末倒置";移风易俗",却平坟难迁。殡葬改革,平坟扩耕,要尊重当地的乡愿民俗。  相似文献   

11.
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升华传统政治文化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的文明古国 ,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 ,创造了璀璨的中华文化 ,使中华民族成为具有优秀文化传统的民族。而政治文化作为社会文化总体的亚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重要地位 ,作为上层建筑和思想意识的传统政治文化在其社会各发展阶段中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其价值功能自始至终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和特别关注。在改革开放的今天 ,对待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我们要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 ,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 ,使之发扬光大 ,更好地服务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一、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12.
唐超 《传承》2013,(7):116-117
中国传统的土葬以恋土情结、孝道、祖先崇拜为深厚的文化根基。河南周口的平坟扩耕不尊重乡愿民俗,有悖于文化底线;经济至上,本末倒置;“移风易俗”,却平坟难迁。殡葬改革,平坟扩耕,要尊重当地的乡愿民俗。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实践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更来自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性。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源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价值性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殊品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二者契合的决定性因素。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契合,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发展,既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又要坚定不移地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  相似文献   

14.
《时事报告》2014,(1):5-5
会议活动 11月29日,刘奇葆同志出席中国电影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广大电影工作者要自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优秀传统文化。要尊重传统、珍视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作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电影精品,让中华文化基因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相似文献   

15.
周立 《人民论坛》2024,(3):104-107
让更多基层群众投身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发挥乡村内生动力,启动在地化知识体系和文化传统。贵州榕江“村超”火爆现象表明,基于全球本土化和在地化视野,可以理解并尊重乡村的知识传统和文化传统,发挥基层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找到乡村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因势利导精耕乡村体育土壤,发展乡村在地化体育,有助于推动新时代乡村体育文化长期繁荣,从而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6.
我现在积极参与儒家与马克思主义的对话。当我们逐渐地重新了解、重新发掘、重新解释、重新体认中国传统文化时,对于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来说,更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理解;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专家学者,也要关注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世界、发展前景与困境  相似文献   

17.
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既要尊重和传承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也要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增进对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2)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重要原因是它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树立热爱和传承中华文化包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  相似文献   

18.
马可 《传承》2014,(2):48-49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一直是相互变异、选择、融合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引领,中国传统文化则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文化土壤。但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时存在着正效应和负效应。分析、认识这些负效应是实现中国传统文化良性发展的需要,也是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9.
传统文化是文化建设、文化发展的根基与源泉,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必须要理性地反思传统文化,重估其价值。传统文化在文化交往、人际交往、天人交互、人格培养等方面仍具有烛照人类文明的思想精华。在先进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自觉到传统的价值并予以当代诠释,采取合理途径与有效手段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20.
苏翔 《贵州民族研究》2020,41(1):96-100
空间环境孕育和成就了文化,具有代表性的在地文化沉淀下来后,则成为环境的象征符号并反作用于空间环境。在设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空间和环境中新的活动、形式乃至构成体系时,必须充分考虑尊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所生发的土壤,观照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特征,尊重以黔北傩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文脉与当地空间环境交互的特点,才能使黔北傩戏的活力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的光彩。在开辟新的黔北傩戏传承思路时,应当以当代黔北傩戏的发展需求为要义,创造一个满足当代人对以黔北傩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加深交互、产生需求的环境,利用当代媒介环境的需求来启发社会活动,并塑造与人的需求、文化的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环境和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