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符崖  陈雁  田婧 《青年探索》2013,(1):66-69
“西关小屋”是后亚运时代广州市弘扬志愿精神和长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阵地。为了了解“西关小屋”志愿服务传承与开发的情况,促进志愿服务的常态化与社会化发展,本调查从人员组成、承办方式、项目传承与开发、后勤保障、人员招募、志愿者培训、评估与激励政策、网络支持与服务共享平台建设等八个方面对“西关小屋”志愿服务进行了分析,思考并展望了以“西关小屋”为代表的亚运志愿服务遗产的传承与开发。  相似文献   

2.
运用跨文化交流的要素,更新广州亚运会志愿者的服务观念、提升服务行为,在不同的文化碰撞中,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丰富亚运志愿服务的模式,提高亚运志愿服务的质量,从而更好地宣扬广东,树立更强大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3.
第16届亚运会志愿者激励管理的现状及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包蓉 《青年探索》2010,(2):39-43
2010年11月,第16届亚运会将在广州举行。亚运会志愿者作为亚运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亚运会的成功举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激励管理对亚运志愿者的招募及其服务质量的提升,乃至对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整体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充分利用各种内在性和外在性管理措施对亚运志愿者进行激励。  相似文献   

4.
如何动员各区和企业的志愿资源参与、服务和分享2010年广州亚运会,广钢集团团委和团荔湾区委树立"共享共赢"工作理念,探索区企合作共建亚运志愿服务模式,以志愿共建协议为框架,以志愿者培训基地为载体,项目化推进,充分整合双方优势资源,构建开放互联、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整体推进的区域志愿者工作格局,这对于推进广州亚运会志愿服务工作而言是一个新的探索,也有着一定的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5.
如何动员各区和企业的志愿资源参与、服务和分享2010年广州亚运会,广钢集团团委和团荔湾区委树立"共享共赢"工作理念,探索区企合作共建亚运志愿服务模式,以志愿共建协议为框架,以志愿者培训基地为载体,项目化推进,充分整合双方优势资源,构建开放互联、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整体推进的区域志愿者工作格局,这对于推进广州亚运会志愿服务工作而言是一个新的探索,也有着一定的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6.
自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以来,各地高校的青年志愿者行动蓬勃开展,逐渐成为青年大学生回报社会,彰显价值的有效载体。为更清楚地了解高校志愿者的思想状况,正确把握志愿服务的发展方向,更好地开拓志愿者们愿意参与的志愿服务岗位,最近,我们就志愿服务意向对部分高校共计578位志愿者进行了问卷调查。  相似文献   

7.
"志愿礼"应2010年广州亚运会而生、承中国礼仪传统文化而立,成为志愿者专属的标志性礼节。"志愿礼"体现的是中国公民社会的积极发展,是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是时代精神与时代气息的浓缩,也是中国文化品格的体现。"志愿礼"重视志愿者的精神收益和心理感受,符合了现代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需要。"志愿礼"的使用与推广,将会使社会对志愿服务有更多的理解与认同,同时也会激发志愿者的荣誉感与认同感,必将为推动广州亚运会志愿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做出独特贡献。同时,"志愿礼"作为广州亚运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将载入志愿服务发展的史册,成为广州志愿服务事业上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8.
论志愿服务的社会功能及其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志愿服务已成为新时期共青团组织吸引凝聚和服务影响青年的重要手段和团的活动的重要内容。推动志愿服务形成社会功能,对于团的工作和活动产生社会功能具有重大意义。志愿服务的社会功能可归纳为:社会动员功能、社会保障功能、社会整合功能和社会教化功能。促进志愿服务特别是青年志愿者行动形成社会功能关键在于:利用新媒体手段有效对接服务意愿和需求;培养志愿者骨干、培育志愿者组织;以弘扬志愿精神为核心推动志愿文化建设;促进重点项目形成社会功能并带动各项基本建设。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快速发展,并日渐成为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举措。其中,企业志愿服务作为志愿服务领域一支快速增长的力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慈善法》《志愿服务条例》的相继出台,为企业志愿服务明确了法制化的发展路径,也为其规范管理提供了重要契机,企业志愿服务将出现新的发展机遇,也将呈现出新的特征和新的趋势。结合当前的宏观背景和政策发展情况以及企业志愿服务的实践经验,我们发现中国企业志愿服务呈现出十大发展趋势:企业志愿者管理的规范化;企业志愿者管理的互联网化;企业志愿者团队的自组织化;企业志愿服务参与主体的多元化;企业志愿服务活动的常态化、本地化和社区化;企业志愿服务项目的多样化和精细化;企业志愿服务的专业化;企业志愿服务时间记录的精确化;企业志愿服务效果评估的科学化;企业志愿服务带薪假的普及化。  相似文献   

10.
由共青团广州市委主办、广州志愿者学院承办的广州亚运志愿服务先进事迹进校园宣讲活动于6月16日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圆满落幕。自5月26日开展首场宣讲活动以来,宣讲团一行先后走  相似文献   

11.
随着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大学生志愿者已成为志愿者队伍的中坚力量,并在参与社会管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各高校纷纷建设志愿服务平台,以满足新时代下志愿服务工作的要求。文章在研究志愿服务与服务平台作用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优化策略,旨在为相关单位和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吴楚斌 《青年探索》2009,(3):F0002-F0002
为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迎接即将到来的广州亚运会,共青团广州市委联合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亚组委志愿者部等单位联合开展“新生活”——广州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暨青少年迎亚运系列活动。随着系列活动的全面启动,“五四青年节”前后将成为“羊城青年月”,而随着亚运脚步的临近,服务亚运也将成为全市百万青少年“新生活”的开始。“新生活”内容广泛,包罗万象,结合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青少年特点,以志愿服务为主要形式和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治理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志愿者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在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应积极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的社会治理功能。当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面临的主要难题为缺乏社会化的志愿服务平台、缺乏常态化的志愿服务项目、志愿服务保障体制不够完善、志愿者的培训工作不够深入、志愿服务评估体系不够健全等。为此,应从治理理论的视角创新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体系。首先,要树立参与社会治理的志愿服务理念,搭建平台,拓展常态化的志愿服务;其次,要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保障机制,建立学生志愿服务长效培训机制;最后要遵从服务领域的"社会问责"原则,科学评估大学生志愿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4.
正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志愿服务事业和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和志愿者队伍建设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志愿者服务提出殷切希望,强调要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用爱心温暖需要帮助的人,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向上向善,为实现中国梦有一分热  相似文献   

15.
2010年在广州举行的第16届亚运会的志愿服务是广东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进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在后亚运时期,应继续传承志愿服务精神,加速转化经验成果,使得这种经受过重大活动考验的志愿服务模式得到常态化的运行,并全面建立起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结合地方特色推进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在后亚运时期如何实现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制度化和本土化,以及他们之间的协同机制如何等方面我们应作出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6.
价值确证是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之一。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时间不长,其组织形态上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价值确证的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价值的确证困境主要有社会贡献价值认可困境、高等教育认定困境、自我价值认同困境等。走出这些困境的主要举措有:整合志愿者证书,细化志愿者服务的要点与贡献值;建立志愿服务社会价值认同机制,高等教育认同机制和网络确证机制等。  相似文献   

17.
高校志愿服务较之于社会来说有其自身的特点,对于高校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探索有助于志愿服务活动长期、持续的开展,能够促进高校志愿者为学校和社会提供优质的志愿服务。依托寝室、班级和社团培育大学生的志愿精神,对大学生志愿组织的管理不断进行完善,提升志愿者团队的凝聚力;建立大学生志愿者外在和内在的激励机制,是建构高校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三条重要路径,对于这三条路径进行探析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8.
志愿者作为一股重要的社会力量,在突发事件应急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发挥重要作用。如何促进志愿者在应急治理中的有序参与,促进志愿者优势和作用最大化,是各国政府关注的问题。在梳理国外应急志愿服务的相关研究、发展轨迹和经验的基础上,发现西方国家的应急志愿服务体系虽然较为完善,但在突发事件应对中也暴露诸多问题:一是地方政府与志愿组织之间关系不顺;二是志愿者参与应急志愿服务时风险与责任难以明确;三是法律繁多缺乏标准化。基于此,提出我国应急志愿服务建设的三点建议:即健全管理制度,实现应急志愿者的精准调度和有序参与;加强统筹协调,提升应急志愿服务的社会效果;明确权责,保障应急志愿者合法权益;以期提高我国应急志愿服务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9.
《松州》2016,(6)
社区志愿服务的健康、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建设和谐社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如今,志愿服务作为一项高尚的社会公益事业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瞩目,建立与完善一个科学、合理的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已成为未来志愿服务事业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本文从阐述社区志愿服务与激励机制的概念及意义入手,在详细梳理和分析了有关社区志愿服务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研究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比较研究等方法,主要以红山区部分社区的志愿者和普通居民为研究对象,阐述了红山区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现状及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有效的激励机制的分析和了解,以及对其他地区成功经验的学习借鉴和对志愿者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动机及因素分析,找出影响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不同因素,以此确定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的动机和需求。最后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完善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路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慈善法》和《志愿服务条例》中都有关于志愿服务的规定,二者该如何适用?怎样的立法模式能够使二者都发挥最大作用以促进我国社会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呢?通过文本规范分析,发现美国采用了弱慈善、强志愿模式,日本是强慈善、弱志愿,韩国是慈善志愿并驾齐驱,我国则是大慈善、小志愿。域外各国无论采用何种模式,志愿服务立法都突出志愿服务作为实现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重要手段的功能,政府积极干预和保护志愿者权益,这是慈善立法难以独立完成的。《志愿服务条例》开启了处理二者关系的有益探索,但独特性稍显不足。我国的志愿服务立法应往前一步,明确使命,成为实实在在的志愿者权益保障法、志愿服务促进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