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规定了司法强制拆迁的原则,然而在实践中,仍然有少数行政机关以拆除违法建筑的名义对合法建筑实施强制拆迁,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争议。强制拆迁的背后正是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和公民权益之间的博弈。通过建立违法建筑的司法界定制度,完善被拆迁的参与机制,严格追究强制拆迁合法建筑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等方式可以有效地规制和避免此类强制拆迁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正> 最近国家建设部通过《城市房屋拆迁行政裁决工作规程》,并将于今年3月1日起施行。建设部向媒体通报了《城市房屋拆迁行政裁决工作规程》,其内容之一是申请强制执行须集体讨论,二是强制拆近前必须先调解,三是强制拆迁前要开听证会,四是不服行政裁决可以起诉,五是未经裁决不得强行拆迁,六是胁迫强制拆迁将被严惩。建设部总经济师、住宅与房地产业司司长谢家瑾指出,建设部下发的《城市房屋拆迁行政裁决工程规程》,明确了行政裁决及强制拆迁的程序,明确要求协商裁决和申请强制执行必须经房屋拆迁管理部门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规程增加了行政调解程序,建立了拆迁听证制度,确立了拆迁补偿安置标准的裁决原则,规范了拆迁强制执行行为。规程的施行对于规范城市房屋拆迁行政裁决行为,维护拆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将起到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3.
最近国家建没部通过&lt;城市房屋拆迁行政裁决工作规程&gt;,并将于今年3月1日起施行.建没部向媒体通报了&lt;城市房屋拆迁行政裁决工作规程&gt;,其内容之一是申请强制执行须集体讨论,二是强制拆迁前必须先调解,三是强制拆迁前要开听证会,四是不服行政裁决可以起诉,五是未经裁决不得强行拆迁,六是胁迫强制拆迁将被严惩.建设部总经济师、住宅与房地产业司司长谢家瑾指出,建没部下发的&lt;城市房屋拆迁行政裁决工程规程&gt;,明确了行政裁决及强制拆迁的程序,明确要求书面裁决和申请强制执行必须经房屋拆迁管理部门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  相似文献   

4.
最近国家建没部通过&lt;城市房屋拆迁行政裁决工作规程&gt;,并将于今年3月1日起施行.建没部向媒体通报了&lt;城市房屋拆迁行政裁决工作规程&gt;,其内容之一是申请强制执行须集体讨论,二是强制拆迁前必须先调解,三是强制拆迁前要开听证会,四是不服行政裁决可以起诉,五是未经裁决不得强行拆迁,六是胁迫强制拆迁将被严惩.建设部总经济师、住宅与房地产业司司长谢家瑾指出,建没部下发的&lt;城市房屋拆迁行政裁决工程规程&gt;,明确了行政裁决及强制拆迁的程序,明确要求书面裁决和申请强制执行必须经房屋拆迁管理部门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  相似文献   

5.
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十大亮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屋拆迁问题,不仅关系着国家建设发展大局,更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一些不规范的强制拆迁行为引发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形象,破坏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直面这一热点问题,取消了行政强制拆迁,进一步强化和保障了民意表达和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6.
城市拆迁的行政法律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建 《前沿》2004,(12):154-156
城市房屋拆迁涉及多方主体 ,触及行政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随着政府职能的转换 ,行政机关应在必要宏观调控的前提下逐渐退出其干预过多的拆迁领域。行政机关的房屋拆迁许可只能是一种资格 ,为拆迁人拆迁活动的开展提供前提 ,而不是拆迁的强制命令  相似文献   

7.
行政强制权扩张的必然性和公民权益受损的可能性构成了行政强制理论前提的內在张力,行政强制权的实施以不侵害公民基本权益为底线.公正和效率是行政强制价值取向的两种表现形态,但两者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公正是行政强制首要的价值选择.行政强制法律制度的目标是限制行政强制权力,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权利本位是行政强制的根本宗旨.司法机关执行模式和行政机关执行模式各有利弊,我国现有的行政强制执行模式存在悖谬,确立法院审查行为和行政机关执行行为严格分开的制度是行政强制法律制度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8.
公民法人希望行政强制法能对行政强制权的行使进行有效的规范和限、制,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其合法权利;行政机关则认为行政强制法生效以后,实施行政强制就有了法律上的根据,就可以更好地保障行政权的行使。文中从《行政强制法》规范行政强制的设定和实施、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职责、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等几方面阐述了行政强制立法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公共选择理论下,政府行为取决于公民的意愿和选择。或者说,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是要不断地满足公民的权利吁求的。公众对公安机关直接强制行政行为的反感,促使公安机关转变执法观念,摆正位置,开发和运用多种具有行政指导、行政契约等非强制性的行政方式和服务措施,既达到了公安机关维护社会治安、推行治安管理的目的,又为群众所接受。这是公安行政执法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10.
<正>需要注意的是,一旦新拆迁条例取消行政强拆,尚需进一步强化法院行使强制拆迁权力的独立性,最大限度地维护公平公正,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据媒体报道,新的拆迁条例有望近期出台,行政强拆将被取消。据悉,新版草案经反复酝酿和多次修改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城市面貌的改变,拆迁已经成为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全国各地在强制拆迁过程中折射出来的问题或许可以用“问题多多、积怨深深”来概括。但是,我国目前在制度上缺乏合宪的和“善”的规定,实践中,更是漏洞百出,侵犯公民合法权益的事件屡见不鲜。因此,有必要在以人为本的视角下对强制拆迁做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交通警察行政强制是我国行政强制中的组成部分之一。为进一步规范和约束交通警察行政强制,确保交通警察行政强制实施的公正、高效,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这里着重对盘查、扣留车辆、约束等几种在实务中较为疑难的交通警察行政强制措施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立法、执法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2005年12月底,起草历时近七年的《行政强制法(草案)》首次提交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审议。继已经颁布施行的《行政处罚法》和《行政许可法》后,我国为规范政府行政行为的“立法三部曲”奏响了第三个乐章。案例一:湖南嘉禾强制拆迁2003年7月,湖南嘉禾县启动占地189亩的珠泉商贸城项目;8月,嘉禾县委、县政府办公室联合下发“嘉办字[2003]136号文”,要求全县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工  相似文献   

14.
为防止强制拆迁时可能会产生的矛盾,北京市制定严格的强制拆迁新规定,强制拆迁要走八个程序,实施强制拆迁3日前须在强制拆迁现场张贴强制拆迁公告,实施强制拆迁前,拆迁人应当就被强制拆迁房屋的有关事项向公证机关  相似文献   

15.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以下简称《行政强制法》)规定的行政强制措施中,限制公民人身自由与冻结存款、汇款,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无权运用,运用最多的就是扣押。《行政强制法》于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相似文献   

16.
将于2012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是继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等法律之后又一部规范政府行政行为的重要法律。对于规范行政强制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省人大常委会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的通知要求,决定对我省现行地方性法规中涉及行政强翩的规?定进行专项清理。本刊就此对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专项清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袁锦贵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17.
近来我国因城建改造中进行的房屋拆迁而引发的冲突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公民财产权与国家行政权力的失衡状况也尤为突出。国家行政权如果使用不当,就会有损公民的财产权。故此,在城市房屋拆迁中,对公共利益的范围应进行明确界定,实行公正合理补偿,通过正当的行政程序,以权利制约权力,实现对公民财产权利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18.
关于强制拆迁问题的思考——以执法为民理念为核心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阶段拆迁实践中,由于行政强制拆迁引发的强拆事件居多,成了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一大难题。强拆事件的出现,既有制度的原因,更有理念的影响,因此要解决强拆冲突,除了应规范政府职能、以司法强拆取代行政强拆、实现补偿标准的市场化、严惩非法拆迁行为外,执法为民理念的强化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非强制行政行为是我国学者对行政指导、行政合同、行政信息服务、行政调解等一类行为所进行的概括和总结.将行政行为划分为强制行政行为与非强制行政行为,承认并突出非强制行政行为概念在行政行为体系中的地位,对于我国行政法治理念的更新、行政行为内涵与外延的拓展以及软法适用范围的确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非强制:"秩序行政"通往"服务行政"的行为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晓杰 《重庆行政》2010,12(2):45-47
传统行政管理将“秩序行政”、“管制行政”视为行政行为的基本特征,并认定“强制性”为一般行政行为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这一似乎天经地义的诠释,现已因无法回应社会的需求而愈发陷入窘境。伴随公民社会的逐步成长,政府行使职能的方式不断发生变化,越来越多地采用带有契约、指导、协商、奖励等具有私法性质的非强制性手段来服务公众、管理社会,非强制行政管理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