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谐”是一种古老的思想资源,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以及其后的历史典籍.对此都有记载,而其最初的表述对象.都是对于声乐、音韵的描述。《左传.襄公十一年》中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晋书·挚虞传》中有,“施之金石,则音的和谐”。和谐思想在后人的阐述中.更是别具风采。“没有上.无所谓下:没有下,也无所谓上。没有祸.无所谓福;没有福,也无所渭祸”(毛泽东语),体现的是相反相成的道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语),体现的是相辅相成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温家宝语).则是对前面两种见解的概括。由此可见,和谐,并不是回避矛盾、抹杀差异,推崇单一、强求一律。而这种和睹思想的古代渊源,正是“和而不同”。  相似文献   

2.
“和而不同”思想认为,“和”是目的,但“和”的前提是“不同”,是事物发展多样性的存在。这一思想不仅充满着朴素的辩证法因素,而且事实上已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成为人类社会永恒的精神财富。在一定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和而不同”的社会。把握了“和而不同”的精神实质,也就抓住了和谐社会发展的精髓。  相似文献   

3.
刘静 《观察与思考》2008,(13):37-39
和而不同之“和” 吃苦耐劳、求真务实 吃苦耐劳、求真务实一直是国人被称道的本性,这在浙江人和台湾人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和而不同”,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价值理念,既是对儒家文化的传承,又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和”,就是和谐、和睦、和顺、和衷共济;“不同”,就是差异化、人性化,就是创造性、突破性和个性。  相似文献   

5.
杨卫军  胡风雷 《群众》2008,(8):74-74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推行,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迅速提升,2007年已达23%,完成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跨越,向大众化进程快速推进。但欢欣鼓舞之余,我们发现,某些过渡阶段导致的问题也日益凸显,高校发展的趋同性便属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6.
彭健 《人民论坛》2010,(10):202-203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影响力的日益加强,与英语国家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与广泛。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了解和学习中西文化差异,有助于认识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表达方式的区别,尽量消除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解,从而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7.
段秀娟 《传承》2009,(10):80-81
孔子对于不同弟子所问的同一问题总是有不同的回答,而且孔子对于不同弟子的褒贬态度存在差别,孔子与弟子之间以及诸弟子之间在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上也存在分歧。尽管存在着分歧,但他们对于儒学精髓"仁、义、礼、智、性"的理解与认识却是相通的、一以贯之的,孔子开创的儒学是孔门弟子儒学思想的发端和源泉,他们在某些问题上的意见分歧正是反映了他们对于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和而不同"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绵延不断、经久不衰,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民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以及精神品质。今天,和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和平的思想已经深深地积淀在中国人民的民族性格之中;和而不同已经成为人类构建命运共同体应有的文化基础、共同的文化底蕴。只有和而不同,才能最广泛地凝聚和发挥一切智慧和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使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凝聚用之不竭的巨大活力、提供取之不尽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9.
偏见是跨文化交流的主要障碍之一,也是跨文化交流研究的重要问题。语言可以微妙地反映和维护内群体对外群体的刻板印象和偏见。遗憾的是,跨文化交流学对此还未见系统性和深入性的研究。作为一种社会心理语言学理论的群体间语言偏见理论,研究的是内群体在维护和传播外群体刻板印象的语境下,心理过程(认知的和动机的)与信息的语言表达形式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旨在对群体间语言偏见理论的哲学观点、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发展应用做一个较全面和深入的梳理,并指出该理论对研究跨文化语言偏见的启示意义和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求同存异、体谅包容是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胡锦涛同志的"同心"思想蕴涵着求同存异的理念;统一战线要敢于求同,善于求同,在协商与合作中求同;作为党的领导干部要有存异的胸怀、求异的气度、辨异的本领。  相似文献   

11.
运用跨文化交流的要素,更新广州亚运会志愿者的服务观念、提升服务行为,在不同的文化碰撞中,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丰富亚运志愿服务的模式,提高亚运志愿服务的质量,从而更好地宣扬广东,树立更强大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2.
教会学校:近代中西文化“交流”抑或“侵略”的产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会学校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它在中国的立足及发展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对华侵略紧密相连,具有明显的殖民色彩和浓重的宗教气息。但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存在,一部基督教在华传教史,就是一部中西文化交流史,它向刚刚被动地步入近代社会的中国展示着西方近代教育模式并传授西方近代文化和科技,给沉闷的封建教育氛围带来了清新之风,给中国的近代教育以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思想。“和”的精神。是一种承认,一种尊重,一种感恩,一种圆融;“和”的内涵,是人心和善,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和”的基础,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长;“和”的佳境,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和美。“和”的精神,不仅对今天缓解“多重紧张”很有作用,而且对“共建和谐世界”也极具功能。那么,呼吁“共建和谐世界”,又如何从心开始呢?  相似文献   

14.
新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这一哲学思想精髓的基础之上,借鉴当代国内外文化与文明的成功实践提出来的。它超越了“和而不同”的哲学关照,把“和而不同”上升为“不同而和”,从而抓住了“和”的价值与意义;在尊重和理解差异的基础之上,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出发,真正地使人、自然与社会达到一种“和”的境界。  相似文献   

15.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并逐步完善的今天,工会工作者应树立起"兼容并包、和而不同"的工作理念,变"隐性对立"为"兼容并包",变"尴尬点缀"为"和而不同",力求建立一种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以推动工会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评析亨廷顿“文明冲突论”,阐述中华文明之精髓——“和而不同”理念及其现代意义.“和而不同”理念为化解文明冲突提供思想来源,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思想基础,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和文明多样性的和谐世界的构建,它不单是传统的,更是现代的,不单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相似文献   

17.
“和而不同”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思想,语出《论语:子路第十三》,“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后来成为一个对当代人有重大意义的成语,它至少也描述了一种非常重要的人际交往能力:既善与人同,又能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在多元化已经成为生活现实而不仅仅是趋势的今天,我们尤其需要具备“和而不同”这样一种能力,以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从哲学基础到思维方式,不同文化之间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多元文化的发展与各种文化之间差别的存在,使得“承认差别”成了新的世纪非常重要的跨文化研究原则。在当今后现代消解中心、多元文化并存,互动认知成为一种新的思维模式的情况下,比较文学从“异”出发的研究正切合了时代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马生仓 《人民论坛》2012,(20):182-183
在新世纪,中西文化的全方位交流已不可阻挡,但要顺利交流,必须了解双方的文化。文章以跨文化交流的方式,分析了中西文化的主要差异,旨在减少交流中的误解和冲突,实现成功交流。  相似文献   

20.
石正方 《台声》2013,(2):32-33
2008年11月4日,两岸两会成功签署了《海峡两岸空运协议》、《海峡两岸海运协议》、《海峡两岸邮政协议》和《海峡两岸食品安全协议》,宣告两岸同胞期盼了近30年之久的两岸“三通”终于成为现实,两岸交流进入“大三通”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